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浙大文学考研706+808不背会死考研必胜系列
文艺学部分名词解释文学原理部分1.意境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包括象、境、意境三个层次的理内涵: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现象,其次是“境生象外”,或者说境的意义来自于形象之外的更深刻的领域,最后意境的最终目的是“神与物游”,审美形象成为因我们而产生,因我们的存在而充满意义的审美对象。2.创作个性创作个性也叫艺术个性,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这种个人的才能特征突出地表现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自己心爱的题材,并以特有的感受方式、思考方式、加工方式和传达方式把他表达出来。作家的个性是构成作家创作个性的基础,但创作个性不等同于作家个性,他还必须通过作家的创作实践来塑造,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经过主客体交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创作个性有助于开辟作家独特的反映领域,形成作家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帮助作家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凝结着作家在创作道路上长期艰苦探索实践的心血。3.艺术风格风格是通过作家一系列作品反映出来的作品内容形式统一的独特性,是作家创作个性打在作品上的烙印,被认为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风格的形成包括内容因素和形式因素,内容因素包括作品题材特点、作家对生活独特的发现、理解和态度;形式因素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方式和体裁的特点由于客观对象丰富多彩,作者的感受方式、理解方式、表述方式各异,因此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所描写的具体对象的统一,艺术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发展变化调整。对于风格的讨论有许多,包括布封、朗吉努斯等。文学风格具有多样性,除了个人风格外还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等。4.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是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能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对读者来说,它是合情合理的。读者能通过它获得对生活真理的认识。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但又不等同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反映事物的必然性,艺术真实反映事物的可然性,可以说是更高一层的真实。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般而言,艺术真实是经过艺术家对生活现象的选择、提炼、加工,借助想象、虚构创作出来的比实际生活更集中、典型的形象,因而,艺术真实既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又必然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等主观烙印。5.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时,摆脱了功利和理性的羁绊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波兰美学家英伽登曾谈到赏画的三种态度:1、实用态度,将画看做装饰品。2、研究态度或认识态度,即研究画是否为赝品3、审美态度,即陷入对画的形式观照中,力图发现这一艺术品的全部个性和价值,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和审美经验。朱光潜曾用古松举例。审美活动开始的前提就是审美态度对实用态度、理性态度的摆脱。6.灵感是作家长期苦心经营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外部机缘的激发,使作家的创作突然由有意识的活动向无意识的活动转化的一种表现,是由长期的意识工作的成果在无意识心理层面上所获得的意外收获。正如周恩来所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具有无意识性、突发性和快捷性。创作中的灵感状态又称创作化境,它是作家的艺术构思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是作家的审美情感达到真诚流露的时刻,是作家创作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表现。7.艺术想象想象就是人们在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新表象——对作家来说,也就是创造审美意象的一种心理过程。它虽然以记忆中的知觉表象和情绪意象为依据,又不同于知觉表象和情绪意象,是已经有过的经验和未曾有过的经验的组合。艺术想象与情感和意志相联系,具有反映性和表现性。8.文学形象形象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电获得的对事物的感性状貌的视觉印象,艺术形象被引申为表达文学特殊内容所采取的一种斥诸感觉和体验的形式,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存在形式和文学反映生活所达真实性和生动性的标志。它与概念不同,概念是抽象思维,形象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对客观现实的直观反映。艺术形象不是一种对生活简单复制和描墓,而是作家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加工和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个别性与一般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动及其主观创作意图提炼加工而成的。文学形象的特点是:1.具体生动性,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情。在这事作品中,常常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想感情。2.具有概括性,作者提炼加工出来的形象往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3.文学形象还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性和思想倾向性。4.文学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性。9.结构结构就是文学作品的组织与构造,正是通过这种组织与构造作家才能把分散、零碎的生活材料整合起来,使之成为既符合生活的内在真实又能充分体现一定主题思想的有机而完美的整体、一个由作家意识活动所重构的世界。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既要考虑真实地反映生活,还要考虑表达作家意图。结构虽然是文学作品形式要素之一,但又不纯粹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它总是由一定内容所决定,为一定内容服务。评价一部作品结构好坏,首先看是否揭示生活的真实,是否有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其次要看结构本身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对称、平衡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比如叙事类文学的结构是情节,抒情类作品则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组织结构。10.艺术技巧艺术技巧是文学创作的要素之一,指作家提炼生活素材、设计作品框架、安排情节、运用语言等艺术手段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系列技能。艺术技巧对于创造精妙的形式、表现生动的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反映生活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11.意象在中国古代,“意”是指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具体外在的物象。意,源于主观内心并借客观外在的象来表达。这样,意象就成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存在。意象往往具有含蓄蕴藉、象征寄寓的特征,这就使意象具有以此物代彼物,以有限象征无限,以物象象征心象等功能。童庆炳先生认为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12.形象大于思想意思是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内涵大于作者赋予其的思想。作品的思想内容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作家赋予的,但也不能把作品的思想内容仅仅局限在作家意识的领域,它的实际意义往往比作家意识到的要丰富得多。①文学形象是一个整体它包含着规律,而且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而且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对自己所描绘的现实人生往往只倾心和关注某些方面,至于其他方面虽然为他所感觉,但并未被注意和理解,所以,在作品中他所描写的生活现象的意义不可能都为他所阐发殆尽,而总会留下一些让读者去思索、玩味的东西,这样读者从作品中发现的思想就有可能比作家意识到的要丰富一些②文学作品的思想是作家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把握到的,是一种直观的真理,它离不开作家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认识、理解,那么作家在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过程中可能有些被他感受到了但并没有深刻理解,但只要他把这些感受到的东西真实地反映到作品中,那么这些内容在思想认识高于作家的读者眼里,就会看出更深刻的意义来_13.审美14.叙事视角15.创作构思16.情节17.含混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藉在有限的话语之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现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含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比较而言,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含蓄“大”,含混则偏向阐释上“一”生“多”。他们共同揭示了文学文本话语体系具有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点。英美新批评燕卜逊曾在《含混七型》中肯定含混的审美价值。18.化工与画工19.互文性西方文论部分:20.视野融合这是伽达默尔解释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伽达默尔看来,任何文本都有自己的历史视野。它们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存在的个人创造出来的,而人们在理解文本时又具有自己特定的视野,这种视野也是由历史境遇赋予的。两者的融合会形成一种新的视野,成为理解文本的出发点。21.韦勒克“透视主义”20世纪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勒克在他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提出。在文学史研究中,韦勒克提出了一种“透视主义”的批评方式。“透视主义”的意思是:把诗和其他类型的文学,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和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并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透视主义”既反对相对主义的文学观念,也不赞同绝对主义的文学观念,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否则就既无法交流,也会令人无法理解。总之,透视主义将文学视为一个开放、动态的整体系统,要求在历史长河和发展演化中界定文学体系的不断成长变化的历程。韦勒克透视主义批评方法不仅强调对文学作品本体特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求关注文学作品整体系统的共同结构特点及其类型,表现出从新批评逐渐向结构主义批评转化的痕迹。22.“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文学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关艺术形式的理论,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即审美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合。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因其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23.净化说净化说(或称陶冶说)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中认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净化说”实质上指的是悲剧对人的功能作用,即悲剧艺术的改造社会的功能。“陶冶”,原文是“塔卡西斯”(katharsis),我国学者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译法:“陶冶”、“净化”或“疏泄”,悲剧通过对怜悯与恐惧的宣泄,使人保持适度的情感,有益于人的身心。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是一种求知的快感,能把人领到高尚的地方,有利于道德教化。24.内在感官夏夫兹博里认为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只有人才能认识美并产生美感,这是因为人不但具有动物性的“外在感官”,而且有一种属于理性的“内在感官”,“内在感官”先天地具有审辩善悉美丑的能力。哈奇生进一步诊证发“内在感官”不同于“外在感官”,在于它能接受复杂的观念,产生强烈的快感,是更高级的。而他认为“内在感官”是自然神造的观点,又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色彩。25.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gestai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有特殊的含义,格式塔心理学又名完形心理学,将心理现象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整体虽由各部分组成,但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格式塔质”。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学和艺术问题并作出重大理论贡献。26.摹仿说“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关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论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就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到了苏格拉底,则提出除模仿自然外形外,艺术还摹仿人的心灵;柏拉图是第一个系统阐述“模仿说”的哲学家,他从“理式”论出发,认为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摹仿的艺术不能给人真理,而会伤风败俗,因而否定了艺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实质;亚里士多德可视为“模仿说”的真正创始人,他认为艺术不仅能反映现实,且能反映现实的本质,艺术对现实的摹仿不是照镜子式的摹仿,而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摹仿。27.自然人化或称“人化的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说法,对我们理解自然美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自然通过人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途径实现了人化,一方面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使自然被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另一方面自然物经由人们的认识、审美观照而具有了审美的价值。这也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观点。28.“美在关系”说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秋德罗在《论美》一文中,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认为客观事物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事物美的性质。先有客观事物的实在关系,然后才能引起审美主体对它的知觉,才能在观念中唤
本文标题:浙大文学考研706+808不背会死考研必胜系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61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