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非政府组织管理学1一名词解释1.非营利组织:具有法人资格,一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有待,不以赢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策划农科院,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2.公民社会是指一个公共权威之外的私人活动空间;由私人活动逐渐产生公共领域;一个外在且独立于国家的社会,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社会等。3.非政府性是指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不受政府机构的控制,即体制上独立于政府,既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又不受制于政府。4.志愿性即人们参加非营利组织都是自愿的,甚至有一些人参加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不求回报的。5.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政治系统之间的一个领域,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主要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及由其所组成的自治社团组织进行自主交往和自由辩论的一种非官方的文化批判领域。6.私人领域主要是指私人自主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领域。7.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8.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二简答题1.非营利组织有哪些特点?(1)设立目的在于服务大众,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改革与创新;(2)组织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捐款人的捐助以及部分的服务收费;(3)非营利组织活动以使命为出发点,组织众多具有共同理想的志愿者来实现使命;(4)提供的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的劳务付出。2.根据组织的性质和只能进行划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捐赠互助型;2捐赠创业型;3商业互助型;4商业创业型。3.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1)、合法性(2)、透明性(3)、责任性(4)、法治(5)、回应(6)、有效4.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短缺或过剩。(2)信息不足。(3)官僚主义。(4)缺乏市场激励。(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三论述题1.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说明。一,非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①非营利组织科缩减市场竞争的风险;②非营利组织可抑制市场的盲目性;③非营利组织可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互补;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补:①非营利组织弥补政府行为的不足;②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援;四,市场、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互补共生”。2.试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⑵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⑷失业问题。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⑺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3非营利组织的缺陷与不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具体说明?把非营利部门称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作为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各自有不同的起源、成分、结构和运行规则,分别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两种主要的资源配置体制。近代以来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竞争,如果撇开意识形态因素,仅从资源配置体制的选择上分析,可以说是国家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和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这样两条道路的选择。实践证明,无论是国家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还是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制,都存在各自的许多问题。简言之,国家体制的不足表现在缺乏效率上,而市场体制的不足表现在缺乏公平上。非营利组织出现在国家和市场之间。当国家体系中的政府不能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失灵)、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又囿于利润动机不愿提供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时候,非营利组织便出现了。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不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不存在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统治体系,而是以志愿公益为宗旨,以受益者的需要为导向,能够实现公益资源的有效配置;非营利组织不同于企业,不是以牟利为动机,不受市场规律盲目左右,因此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实践表明,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弥补了政府和企业这两种主要的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当然,比之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无论国家体系还是市场体系,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第三部门却不构成一个整体,它们更像是一盘散沙、无所不包。2.非营利组织所动员的社会资源无论在规模上、构成上还是能量上。都远远不及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3.非营利组织无论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难以与政府、企业相抗衡,因而在它们彼此之间还难以形成真正平等的相互关系。因此,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严格地说并不构成与国家体系、市场体系相对应的第三体系,它们只是对应于政府、企业这两种基本的社会组织而言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非营利组织并不像国家、市场那样古老悠久,它们尽管有许多的不足,发展却是如此迅猛、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在21世纪刚刚拉开帐幕的今天,当人类突然意识到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的时候,我们不仅应当从概念上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它们,也应当从历史上理清它们的脉络和由来。作业2一名词解释1.国际非营利组织为“有着国际目标、至少在三个国家从事活动的组织。这样的组织至少有来自三个国家的个人或集体参与,包括有投票权;有永久总部和维持持续行动的储备和补给;有相当的预算,这些预算至少来自三个国家的公民、基金会和政府的捐赠。”2.归口登记是指非营利组织统一由民政部门和地方、县以上各级民政部门登记。3.非竞争性原则是指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开展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非营利组织。4.战略管理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不断发展,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二简答题1.对比德国和日本的非营利组织的异同点。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规模在总体上并不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和非农就业人口的3.5%。在日本,开展国际合作的非营利组织是一支非常引人注目的力量,这些组织基本上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立的,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救援活动,如基督教海外医疗协会、难民救助会、曹洞宗东南亚难民救济会、日本国际志愿服务中心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类组织有近400家。它们早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提供各种形式的紧急救援方面,90年代以来则更多地侧重于帮助当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展生产生活自救与产业开发,并积极协助当地居民进行自我组织与自治管理。日本政府也通过立法、优惠税制和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积极支持这些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德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总体上并不很大,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和非农就业人口的4.9%。最有特点的是在德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德国非营利组织收入的64%来自政府,换言之,政府财政支持是德国非营利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采取所谓“第三方补贴”的原则,通过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来增进整个社会福利。在卫生保健、社会保险等领域实行直接补助;在教育领域主要补贴初等和中等教育;在社会服务领域主要资助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和残疾家庭;在发展领域主要通过资助开展再就业培训;在国际合作方面则运用政府基金资助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进行国际救灾及发展援助等一系列活动。2.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有哪些?1.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3.促进公民社会发育;4.有助于社会整合;5.有助于促进就业。3.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这种体质有何缺陷?双重管理体制,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规范法律制度框架尚未建成之前发挥了重要监督管理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民自我组织出现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成分会越来越复杂,形式会越来越多样化,在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约束下,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被排除在政府的管理体制之外,游离于社会之中,将形成非营利组织监管中的一个不断膨胀的死角。4战略管理的特征有哪些?(1)未来导向性;(2)全局性;(3)系统性;(4)稳定性;(5)适应性;(6)层次性。5.非营利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有哪些?(1)有助于明确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有助于非营利组织抓住机遇创造良好条件;(3)有助于促进非营利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和规律化;(4)有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提高组织工作成效;(5)有助于优化非营利组织的资源配置;(6)有助于跳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1.试述非营利组织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从历史上看,中国非营利组织并非始自今日,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其中也曾有过发展的高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悠久绵延的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的历史源流及其原型。关于中国古代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的历史源流及其作为非营利组织历史原型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和历史意义,从中国现代历史来看,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大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由于该阶段中国处在各种势力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曾于1942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组织纲要》以及《陕甘宁边区民众团体登记办法》。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政权建立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这次清理整顿的过程大致持续到50年代前期。在整个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一些政治倾向明显的团体被定义为“民主党派”,转化为政党组织,如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依法取缔,一大批封建组织和反动组织被新政权根据新的法律规定而加以取缔,其中既包括会党和反动政治团体,也包括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互助组织和慈善组织,还有一大批宗教性的组织。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行,使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展上来。在整个80年代,社会团体的数量增长呈现出空前的势头。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认同了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
本文标题:非政府组织管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75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