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与与运运动动三三十十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要要点点11、、基基本本概概念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22、、““左左联联””概概况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左左联联””的的文文学学活活动动及及主主要要功功绩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3)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际文化研究会,积极输入苏联左翼作家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如高尔基《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肖霍洛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和辛克莱《屠场》,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等。(4)推进文艺的大众化。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1932年7月,发表讨论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如何创造新的民族形式,以克服五四新文学中所存在的脱离大众的“欧化”倾向等问题。鲁迅主张用“拿来主义”将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统一。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在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对现代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与意义。(5)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左联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却有一个过程,直到1932.11.周扬在介绍苏联清算“拉普”错误的情况后,才准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发展运中、运动中去认识和反映现实”。““左左联联””五五烈烈士士::殷夫(徐湘庭)、柔石、冯铿(岭梅)、胡也频(崇轩)、李伟森。左联的功过功功::聚合起一批进步作家,对推动革命文学深入发展有利;创办许多刊物,培养了一批作家;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2-过过:受左倾路线影响,将文学团体办成了“赤色第二党”,导致许多优秀作家遇害的严重后果;宗派主义,对外采取关门主义,扩大打击面,伤害了许多人,如错误批判鲁迅,开除郁达夫,攻击巴金、老舍的创作等;创作上教条主义,用哲学方法演绎文学创作。33、、后后期期创创造造社社和和太太阳阳社社((11))后后期期创创造造社社::大革命失败后,原创造社的元老中,郭沫若遭通缉不能公开活动,1928年初东渡日本;成仿吾由日本赴法国;郁达夫声明脱离创造社;田汉忙于南国社话剧活动;郑伯奇、穆木天、张资平、王独清均各有所忙。于是创造社吸收了阳翰笙、李一氓(中共安排)、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傅克兴、叶灵风、潘汉年等新成员。新成员的加入标志着后期创造社历史的开始。创造社新成员大多无文学活动经历,亦不了解文坛现状和“五四”新文学的来龙去脉。他们热情、激进、盲目、空想,四面出击,树敌过多。一方面积极倡导普罗文学,另一方面批判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掀起革命文学论争,搅动了文坛的风浪。1929年创造社的出版部被查封;1930年左联成立后,后期创造社的活动便告结束了。((22))太太阳阳社社::酝酿于武汉,正式出现于1928年初。主要成员有蒋光慈、洪灵菲、钱杏村、杨村人、戴平万、孟超、任钧、王一榴等。太阳社成员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绝大多数人都从事过革命实际工作。他们积极倡导革命文学,并都有创作发表和出版。在革命文学论争中,他们和创造社(后期)联合行动,错误地将鲁迅等作为主攻目标,表现很“左”,钱杏邨(阿英)说“鲁迅的出路只有坟墓,阿Q时代已经死去”。太阳社主要刊物有《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等。44、、““无无产产阶阶级级文文学学””的的倡倡导导和和评评价价“无产阶级文学”口号于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提出;“无产阶级文学”口号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五四新文学的继续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学”口号的提出者、倡导者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成员,成仿吾、郭沫若、李初梨、朱镜我、冯乃超等。如何评价“无产阶级文学”口号?(1)大方向是对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理论和创作都有所收获,扩大了马克思文论在国内的的影响。(2)受极左路线影响,创作上主题先行、图解政治,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没有坚持文艺上的统一战线,打击排斥同盟者,扩大打击面。55、、关关于于““革革命命文文学学””的的论论争争论争双方:太阳社、创造社为一方,鲁迅、茅盾为另一方。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2文学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3对待同盟军问题;4对待文学遗产问题;66、、与与其其他他资资产产阶阶级级、、小小资资产产阶阶级级文文学学流流派派的的论论争争1928-1930年,与后期“新月派”代表人物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的论争;1931-1933年,与中庸主义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1932-1935年,与“幽默闲适”的“论语派”代表人物林语堂、周作人的论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底,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认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为此,他一方面反对来自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极端反动主义者”;另一方面也反对左翼文学的“争进的社会主义者”,自称是“自由人”。胡秋原的“自由人”立场对自由的小资产阶级作家有一定的影响。瞿秋白指出,胡秋原的目的是“要文学脱离无产阶级而自由,脱离广大的群众而自由。”鲁迅批评他们是“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苏汶自称是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论战中出面为胡秋原辩解,于是左翼文学界展开了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斗争延续到1933年。第第十十章章3300年年代代小小说说((二二))茅茅盾盾2、创作概况-3-(1)文学创作的初始过渡期(1927-1931)“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野蔷薇》(短篇集)《虹》;《路》;《三人行》;(2)文学创作的鼎盛期(1932-1937)《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多角关系》(3)文学创作的动荡期(1937-1949)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戏剧:《清明前后》(唯一剧作)茅盾创作视角和人物主体的转换线索(1)题材上:《子夜》(大都市)——《春蚕》《秋收》《残冬》(农村)——《林家铺子》(小城镇);(2)主体人物:知识分子(《蚀》《虹》等)——民族资本家(《子夜》)——农民(《春蚕》等)——小商人——国民党特务(《腐蚀》)(三)小说创作开创新的文学范式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从而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来,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茅盾小说的那种大规模、全景式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恢宏的构架、严谨的结构、客观的叙述、注重典型性格刻画、突出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理性分析色彩,成为30年代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模式,影响极为深远。茅盾对现代小说的贡献主要体现于长篇代表作《子夜》。二、长篇小说《子夜》(一)《子夜》的构思与成因:1、《子夜》命题的含义:子时:指深夜23~01时之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时候,同时,也是曙光在前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所谓“最黑暗”含义有四:(1)1927年开始世界性经济危机;(2)帝国主义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凋敝;(3)资本家加大剥削力度转嫁危机于工人;(4)工商业凋敝影响农村经济,农民极度贫困。所谓“曙光在前”:30年代初,国内形势较之大革命失败时,有了新的发展,党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工会农会组织相继恢复,革命正由低潮向纵深发展。2、《子夜》构思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关当时国内党领导的左翼知识分子正与托派进行一场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论战双方分别是:《新思潮》(左翼知识分子的阵地)与《动力》(托派人物主持)论战的中心问题:(1)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促进还是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还是更加殖民地化了?3、《子夜》构思与当时作者生活积累有关30年代初,茅盾在沪养病期间,结识了一些经济界人士和积累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二)《子夜》的情节结构*《子夜》的情节在1930年5-7两个月的时间里展开。人物繁多、容量巨大,视野开阔、布局恢宏、严谨、缜密,具有大家风范。《子夜》结构特点:(1)头绪纷繁、重心突出。全书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内容庞杂但中心人物突出;线索纷繁但主次分明;波澜起伏但有条不紊。(2)网状结构,宏大严谨。小说开篇便通过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把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和盘托出,迅速构成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建起《子夜》的“网状结构”。2、吴荪甫形象的塑造作者将其置于五组矛盾纠葛中进行刻画,立体地展示了吴荪甫性格的多个侧面:(1)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刻画其反帝意识、事业雄心、进步的一面;(2)吴荪甫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反映新生资产阶级与没落封建地主阶级相比,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性;-4-(3)吴荪甫与同行资本家的矛盾——反映资产阶级大鱼吃小鱼的阴险、贪婪、凶狠本性;(4)吴荪甫与工农群众的矛盾——表现其剥削阶级反动的一面,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5)吴荪甫家庭内部矛盾——表现吴荪甫刚愎自用、专横跋扈的性格特征。3、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一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现实生存境遇,并通过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的入侵下,更加殖民地化了(回击托派“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同时,通过吴荪甫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本质,透视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必然命运。吴荪甫的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新的成功典型。(四)《子夜》的艺术成就*《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之一,成就巨大。小说不仅创造了吴荪甫这样的典型人物,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而且创造了提供这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侧重反映了大都市的上海不仅是一个花花绿绿、醉生梦死的世界,更突出刻画了上海“十里洋场”、“冒险家乐园”的特质,揭示了当时上海的殖民化国际买办市场的本质和内幕;小说继承发展了古典小说的经验和传统,同时汲取了外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手法和经验,在人物的刻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服务于人物的景物描写等方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79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