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国际新闻界》-陈力丹课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国际新闻界》原是国际新闻研究方面的专业双月刊,由张隆栋等最早于1961年创办,1980年铅印出版。2005年5期起,改版为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但刊物名称没有更换,主要考虑刊物原有的品牌效应。2006年改为月刊。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11月召开了期刊质量提升会议。根据这个会议的要求,经过几个月的准备,2010年4月起,新闻学院主管的《国际新闻界》月刊再次实行改版,运作方式向SSCI靠拢。新闻学院的领导对刊物的改版予以了支持。下面是我们2010年以来做的一些事情:一、2010年4月起,本刊的投稿、审稿完全按照国际期刊匿名审稿的惯例,通过网上操作。这项工作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持续四个月的筹备,完成了网络投稿审稿的软件建设。为下一步冲刺SSCI(符合基本的申请程序和刊物达标条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扩充了本刊的匿名审稿团队。2010年4月起,再次对编辑部的结构进行调整,让本院各方面具有研究专长的教师,以及部分外校专家更多地参与不同稿件的审议,以便继续提升选稿的质量。同时,组织了较高水平的英文翻译班子(由两位英文较好的年轻教师带领四五位相当于英语八级的学生组成团队)。三、组建全部由外校(含境外和外国)专家组成的刊物编委会。2010年4月,先增加了7名国外编委;11月,按照国际期刊编委会的组成的惯例,组成全部由外校(含国外和境外高校)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原由本院人员组成的编委会和学术顾问组不再出现在刊物上(根据国际期刊编委会组成的惯例,刊物编辑部的领导成员自然是编委会成员,但不公开列入其中)。现在编委共21人,其中外国人7人,港台2人,其他为有博士点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现任主要负责人。四、将原来每位本院教师每年最多在本刊发表两篇论文的规定,改为每人每年原则上只能发一篇论文。学生原则上不发稿。这个规定从2010年4月号开始执行。这个规定实施后,2010年本校教师的自稿率大为下降,现为约17.5%,符合20%以内的要求。2010年(含没有实行一教师一年一篇制的一季度)共发表论文总数245篇,其中本校教师、学生共42篇(含本校外院2篇)。从分布看,自稿集中于网络投稿审稿系统开通之前的一季度。从第二季度起自稿率明显下降。五、将每篇文章最高字数的限定,从每篇原则上8千字,改为每篇原则上1万字(实际操作中,超过1万字符不多的,都予以放行)。这样,在字数方面保障了论文论证的充分,是一种间接提升论文质量的措施。六、严谨治学。本刊作为月刊,每期都设置“本期话题”,通常围绕当前学科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事物,组织研讨。关注学科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新闻传播学教学研究,还有被较多的刊物忽略的新闻史研究。因而,它成为本学科最为广泛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从2008年下半年起,本刊开始努力成为反映全国范围内本学科学术活动动态的载体,发表的动态学术消息增多。本刊完全实行网络匿名审稿制,包括本校教师的投稿,均纳入这一审稿程序,不符合要求的坚决退回。不仅对有发表价值但需要修改的来稿,多次写出评语(作者可透过投稿系统反复修改),多数稿件历经数次来回的改动方才刊用。而且,对部分退稿,也写出评审意见。这种情形令很多作者感到惊讶,并从中学习到论文写作的要领。本刊的这一做法给学界带来了一股严谨治学之风。七、2011年的工作之一,是将本学科国内外较为著名的人士,公开聘为本刊匿名评审人,借此扩大影响。八、对匿名评议人的审稿提出要求各位审稿老师,近日接到本院教授对刊物的意见,除了技术性差错问题外,主要是对已发表的文章质量提出质疑。就具体几篇被批评的文章看,确实是有问题的。这里通报给大家,以期引起注意。如果文章为如下结构模式:第一部分是对某个概念进行定义(界定),往往这个概念本身没有科学内涵(如果是本来有科学内涵,也不需要界定或定义);第二部分是对某种现象加以描述(通常颇为生动);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常都是几条无法被证明的宏观的东西);第四部分提出几条解决的对策(通常是正确的套话)。凡是这类结构的文章(当然会有各种变形),不论摆出多么学术化的架势,有多少图式或摆出什么公式,原则上不能通过。这不是学术研究,而是一种行政官员的思维模式。2011,3,26九、存在的问题现有的自稿率控制制度,宏观上有道理,但并非适用于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我国这个学科水平较高的学院只有几个,能够写出较高水平论文的作者相对集中于这几个高校,同等水平期刊也很少,不像其他学科水平差不多的学院较多,同等水平的期刊较多,互用互换不成问题。于是出现这样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水平最高的学院之一,本院的作者较高水平的论文,相当部分只能发到外边的刊物,而外院与之水平对等的刊物有限,各同一学科的刊物形成强迫性的均质发展,这与学术竞争是矛盾的。本刊的差错律较高,甚至出现重发稿件的事情。除了主观原因外,一个每期128页的学术月刊,只有一个专职编辑,主编副主编均为身兼数职,匿名审稿人的身份并非强制,具体的责任编辑均为处于流动中的博士生,想认真但无法认真起来,每个月出版的周期本身,迫使我们永远用于紧张状态。我2005年10月接手刊物至今,仅与编辑部主任刘小燕一个人的工作邮件,总字数就达21万,平均每年4万字。往往一句话就意味着一篇或几篇稿子的处理,都是要一句一句看的,需要写出意见或找人评议的。还有经常拖期出版的问题,主要是本编辑部内部工作拖沓造成的。另外,每期为实现稿件国际化处理,在英文翻译核对方面花费的精力颇大,也是拖期的原因之一。我主持刊物以来,有三次稿件被揭发抄袭的事项。虽然这方面花费了较大的精力处理,但处理结果较为妥当,没有造成对本刊的明显伤害。刊物工作是与稿件打交道,我们已经养成一种工作习惯,看稿子,基本不看人[当然,个别情况难以避免]。我们没有创收的压力,学院领导基本上对我们没有提出任何学术以外的要求,尊重我们的投稿要求,这是我们唯一感到满意的方面,这样就可以只考虑学术标准,不想其他,尽可能做好工作。这种必要的良好氛围,是我们的工作能够做下去的底线。临来前收到的通知:在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涉及108种期刊,《国际新闻界》转载率第二,转载量第三,综合指数第三。……《国际新闻界》已成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的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中心经查,并列第一名的是《出版发行研究》和《中国出版》,因而综合性新闻传播学刊物,《国际新闻界》实为第一。实际第二名的是上海《新闻记者》,第三是山东《青年记者》,第四是《新闻与传播研究》
本文标题:《国际新闻界》-陈力丹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0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