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轻松、幽默、搞笑、诧异……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告诉我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德国鬼子”“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暗示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入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朱阿的“花大姐”落在村中,被抢走。朱阿屡次举枪,屡次犹豫朱阿开枪射击德国兵与野猫同归于尽德军扫荡,乡亲避难情节梳理(一)沉重的战争主题,作者是怎样让他轻松化呢?1、大家心目中的英雄?2、那么,《牲畜林》里的“英雄”呢?3、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自古以来,我们总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一、轻松与形象(集中描写)“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这是英雄吗?绝对不是这显然是一个马戏团的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分散描写:喝酒过多……手颤……最蹩脚的猎手……谈谈你对朱阿的印象及朱阿在文中的作用一个近乎小丑的形象,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朱阿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是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注意: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他是谁?“农民模样的德国兵”集中描写“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分散描写)贪婪、愚蠢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再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应该是很威武的。花大姐粉红色小猪小羊火鸡家兔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野猫(价值递减)为什么最后朱阿射死的是一只最老最瘦的母鸡,而打败德国兵的却是什么?合作探讨:结束德国兵生命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农民朱阿花大姐小猪(两个小孩)小羊(牧羊人)火鸡(胖姑娘)家兔(小女孩)母鸡(吉鲁米娜)野猫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德国兵“猴子掰包谷(玉米)”猴子在地里掰包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就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这样一路走一路掰,不知不觉走到了地的尽头,这时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家了。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包谷。拣贝壳的小孩有两个小孩去海边玩,看到退潮以后的海滩上有着很多美丽的贝壳。一个小孩就把看到的所有贝壳都拣了起来,直到两手捧不下为止。另一个小孩看到一个贝壳,总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就没有拣,而是去寻找更好的,当他发现一个比刚才要好的贝壳时,还是觉得这不是最好的,他要找到一个世上最好的贝壳,于是继续寻找。结果,一直找到天黑,他都没有找到自己想找的那个最好的贝壳。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消解在作者对文学形象的刻画中。二、轻松与结构再来关注一下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六次举枪六次举枪有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试举例说明。1、“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在朱阿的第一次射击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4、“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自古“美女爱英雄”,尽管这个姑娘有点胖,但这也让年纪不轻,还没结婚的朱阿脸红的像猴屁股似的。结果,“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打死鬼子,娶个姑娘;打死火鸡,小命玩完。6、“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这次,朱阿面对的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六次举枪为什么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被德国兵抓住的家畜各有特色;恳求的人物各不相同,说话的语气也不一样;被恳求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也各具特色。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的表现。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表情,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细细品味——六次举枪的不同写法①牛:②猪:③羊:④火鸡:⑤兔子: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直接描写、细节刻画)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拟人)朱阿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夸张)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年轻、但还没有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比喻、细节刻画)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后的情况,则省略了。⑥母鸡: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怕误伤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还击射中。作者一只笔写了6次,把重复的情节写得毫无重复之感。足见作家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卡尔维诺怎样编故事?陈子良原创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延迟是民间故事和影视剧作品中经常采用的手法,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能成功。(如不采用延迟这种手法,仅一次就成功,那便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了。)“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后发现,她们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延缓、重复叙事……都在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因为小说不能总是平缓地前进,否则就会使读者产生阅读的疲劳。它必须让读者不时发觉会发生点什么,使他们由平静而转如紧张。”——《小说门》(曹文轩)《西游记》唐僧取经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小说中几次使用了延迟手法,这样做有什么作用?阻止人阻止原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朱阿怕遇害的是“花大姐”两个小孩猪死了,什么都没了白胡子牧羊人千万别打死我的羊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打死了……我就割断你的脖子梳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那我就更伤心了1、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2、“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战争的阴影和残酷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3、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的“花大姐”两小孩的猪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母鸡唯一的财产本来已穷困之至,失去这点财产,他们的生活将更加悲惨。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格罗津斯卡“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部长摇了摇头。“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部长摇头。“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部长摇头。“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部长摇头。“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又摇头。“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部长摇摇头说:拓展阅读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总评)。(分析)部长的频频摇头是作者给小说设置的障碍,在评论家一次次对这一个动作的误读中延迟了小说的进展,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一次次的延迟使评论家得以有机会表演,从而揭示人物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性格,也揭示了官僚主义对人性的戕害这一主题。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为什么要这样轻松的表现战争?三、轻松与主题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卡尔维诺:轻是一种价值而并非缺陷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用文学的轻松对抗生活的沉重具有轻松幽默风格,具有喜剧色彩。作者这样写,举重若轻,把残酷的战争写的轻松诙谐,生动活泼。这是作者追求轻逸风格的体现,他要让所有的沉重落入脚下,然后做高傲的审视。探究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要让那只野猫打败德国兵?让敌人自己灭亡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卡尔维诺的理想小说的容器思考:“牲畜林”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选它来讲述战争?生气勃勃,祥和,充满自然的生命力。明确: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文中将“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有什么象征意义?《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牲畜林是战争的避难所,也象征着善良、正义和希望。帕修斯盾牌欧洲古代传说,蛇发女妖美杜莎难以铲除,因为凡是正眼看见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于是,帕修斯在出征的时候,便使用一面锃亮的盾牌作为镜子,在镜子里观看女妖,最终把她杀死。在卡尔维诺看来,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轻灵、智慧地来反映生活,文学应该有自己的角度,而非照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样才能获得文学的生命力。“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柏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所寻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梦幻那样在现在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卡尔维诺小说的主题“牲畜林”里洋溢着生命与和谐,善良与人性,给反法西斯战争带来的希望和力量,这希望和力量,正是杀死“战争妖魔”的基础。表现人们对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作者简介:伊泰洛·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
本文标题:《牲畜林》经典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1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