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
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一、历史沿革:从历史角度来看,租界无疑是国家的耻辱,是半殖民地的罪恶见证。而从建筑角度来看,租界的兼容并包与中西合璧,丰富了武汉的建筑语言的同时,又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盛的艺术大餐。在中国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年轻中国建筑师们的留洋归来,西方建筑风格开始逐渐渗入了这个时期各大城市。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汉口于1861年开埠,外国列强纷纷涌入。在246km2区域内(北抵京汉大道。南至江边,西起江汉路,东至一元路的范围,如图下图所示)划分了英、俄、法、德、日、美等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设立了近30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汉口逐渐由典型的内地封闭城市转变为开放型的国际城市。汉口租界区遗留下来的许多近代历史建筑记录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罪证,也开启了武汉建筑史新的一页。二、汉口租界区近代建筑的代表作1、江汉关大楼1.1建筑历史与发展:最早的江汉关大楼是1845年建造的。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汉北关”4个字。1891年,江汉关大楼己由英国人赫德掌权,所以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新江汉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砖木结构,中间有6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假4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1925年,新的江汉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于1922年11月4日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现为武汉海关办公楼。1.2建筑特点:汉口江汉关旧址位于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口。占地1499m2,建筑面积4009m2。主楼四层,高约21m(不包括钟楼),底层为半地下室,矩形结构,沿中轴上升有高耸的钟楼四层,建筑总高度46.3m,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亦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和花岗石砌筑,刻凿租犷的花纹线条,使大厦更显得坚固壮观。江汉关大楼是武汉古典复兴风格的典范建筑。建筑风格属于文艺复兴式样,三段式构图,中部设有典雅的钟楼,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m的时钟,准点的钟声构成了武汉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外墙用花岗石垒砌,大楼的东、西、北三方均带花岗石廊柱,采用变形的古典科林斯柱式。这些花岗石上面刻有花纹线条,坚固而壮观。尤其是面对租界区北面的8根廊柱,高约10m,直径1.5m。人们来到它的面前,面对通向大门的28级台阶和并排而立的廊柱,皆能感受到威严和庄重。正面入口,大台阶直抵二楼,上层外墙用湖南花岗石对缝叠砌,并为虚实相映的柱廊构成,大门两侧柱廊为双柱,并开口较大,以增加其刚强感,大门为拱形券式,边饰宽带席石制的楔形券石,极富古罗马风格。2、德国领事馆旧址2.1建筑历史与发展:1895年中德签订《汉口租界合同》,开辟了德租界,1888年设立德国领事馆。此前,由于在汉商务及常住汉口的德国人甚少,从1883年起,德国在汉领事业务及侨民事宜由英国领事代管。1917年中国和德国绝交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德国领事馆关闭。1925年重又开馆,1945年再次关闭。现为武汉市政府办公地。2.2建筑特点: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在汉口租界现存的领馆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的莫过于它。德国领事馆坐西朝东,为一幢二层砖混结构维多利亚建筑,四周巷廊,轻盈活泼,建筑面积3202m2,由德国设计师韩贝礼设计,采用砖木结构,地上两层,地下半层,1895年建成。德国领事馆属殖民地建筑,周边采用两层券廊处理。黄色拉毛外墙,红瓦坡屋面。主人口设在正中,有门斗凸出。正面用条石砌筑台阶,两边做坡道可直接驶进汽车。屋顶中设有塔楼,塔楼四侧开半圆形天窗,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并且塔楼顶有德式花饰。楼顶四角各建有1个小圆尖塔。内部木工精细,并雕有精美花饰。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园内建有一座附楼,二层砖木结构,除无塔楼外,其余部分与正楼参考。据翟跃东介绍,德国领事馆属典型的殖民地风格建筑,具有德式建筑风格,同时考虑到武汉的地域因素或气候特点也做了一些转变。“按照欧洲的立面结构理论,古典主义在建筑立面的上层多半是采用柱式,到了武汉,则变成了大的回廊和阳台。德国建筑专家认为这种转变是为适应本地的气候,因为需要通风。”3、金城银行3.1建筑历史与发展:金城银行,中国著名“北四行”(北方四大私营银行)之一(另外是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由人称“银行奇才”的著名银行家周作民创办于1917年5月,取“金城汤地、永久坚固”之意。总经理部设在北京,总行设在天津。北京、青岛、上海、汉口都设有分行。上海分行大楼建成于1927年,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家、上海留美建筑师庄俊设计。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于1928年选址,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依然由庄俊担纲设计,景明洋行绘图,汉协营造厂施工,连同银行住宅金城里,共计建筑费28万元。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迁到上海,周作民任总董兼总经理,当年银行存款总额达18000万元,为全国私营银行之冠。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选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为日占领军总司令部办公地,1945年抗战胜利,大楼归金城银行收回。1952年,金城银行先是“联营”后是“合营”最终关闭,汉口保华街金城银行大楼由当时的“公私合营银行”出租给武汉图书馆,1957年设立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直到2003年迁出。2008年,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以及金城里建筑群扩(改)建为“新型”的武汉美术馆,对于这幢美丽的老建筑来说,这将是它最好的归宿。3.2建筑特点:建筑呈现庄俊所擅长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共四层,大楼建面为二千二百平米,正面7间8柱,立面采用欧洲变形爱奥尼柱式前廊,古典式八根仿爱奥尼克巨柱贯通一至三层,构成了立面的核心。廊柱高达三层,额枋以上有阁楼层开半圆形拱窗,上面有厚重檐口和山花女儿墙;进大门须登上21级台阶才能踏上首层地面,以中部的拱门人口为中心,两侧各开三个拱形大窗,使得原本已经美仑美奂的柱廊更增添了异域风情。厚重的山墙上原刻有银行的中英文名称。金城银行充分展现了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格。三、汉口租界区建筑的特点在建筑空间处理上,租界区基本沿袭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手法:道路多采取尽端式布局,主要街道端部都有高大建筑作底景,着重显示建筑体量的高大与豪华。五国租界区的各国建筑大体反映了本国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传统。但大量的建筑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而作为国家象征物的领馆建筑,对于近代武汉的影响绝止于建筑,随着建筑确立起来的是西方现代城市的样本及西方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的移植作用。银行建筑其一般的特点是:外观及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内部营业大厅宽敞、通透、空间大,普遍采用藻井天花:建筑材料、内外装修及设备等,均属当时武汉建筑的上乘,因此至今多数比较完好。汉口租界区的特点是沿江设置,位置集中,面对长江,背靠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便利。虽然五国租界的内部建设大多各自为政,但由于租界相互毗连,不得不考虑内外的交通联系。由于英租界开放较早,已形成城市地段的基本格局,导致其后四国租界区在总体上也统一布局:即沿江边开辟码头,设仓库与货场,便于水上运输与集散:沿江主干道并布置大型公共建筑:沿租界区的西侧(今中山大道)辟为商业街,内部的生活与办公区布置使馆、银行、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饭店等公建及公馆、别墅、公寓等住宅。这样的布局,避开了喧闹的商业街与大量人、货流集散的码头区的影响,保证了租界区内部的安静,也反映了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武汉近代建筑形体冲击的深思与启迪除以上所介绍的几处外,现还有一大批保存尚好的历史建筑,如位于汉口洞庭街74号的汉口俄国领事馆旧址、双口洞庭33号第一家在汉设立的外资银行汉口英国麦加利银行旧址、汉口沿江大道97号汉口美国花旗银行旧址、汉口上海路天主教堂旧址、汉口江汉路电信银行旧址和汉口日清银行旧址等等。在1861年到1937年间。从租界区最早出现的两三层砖木结构外廊建筑样式,形形式式的教堂和领事馆建筑,绚丽多姿的住宅和里弄样式,再到后期折衷主义闪现光芒和现代建筑和装饰艺术风格席卷,几百处的旧址和遗址反映了武汉城市形态上的历史演变和武汉市建筑的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存价值。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武汉乃至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有目的地、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闭关自守、目空一切地发展自己。“西化”并不一定会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挥出自身的魅力,外来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对于西方建筑文化,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论文格式范文形而上的模仿形式和形而下的引进理论,而是立足本土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使我国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标题: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1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