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人教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上)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积累与运用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4分)1.看拼音,写词语。(10分)shānyádùjiānɡrìkòuɡuànchèqípán()()()()()bīnɡbáolánɡānxǐyuèhuìjízhìzuò()()()()()2.选择题。(15分)(1)下列加点字中读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A.抡.起(lún)电钮.(liǔ)逶迤.(yí)B.沉着.(zhuó)山涧.(jiàn)崎岖.(qū)C.政.府(zhènɡ)外宾.(bīng)瞻.仰(zhān)D.诞.生(dàn)泥丸.(wán)岷.山(mǐn)(2)下列画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B.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C.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掌声。D.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3)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3分)A.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B.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C.马宝玉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D.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4)下列不属于爱国诗句的一项是()(3分)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下面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说话不用“说”:请根据语境,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国庆长假萌萌一家去了桂林,看到桂林的山水,萌萌不由得():“真美啊!”他们顺便去看望了家住桂林的姑妈,姑妈留他们多住几天,萌萌()了姑妈的邀请。姑妈一再挽留,眼看萌萌的爸爸被说动了,萌萌扯一扯爸爸的袖子,():“爸爸,后天我就该上学了啊!”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4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句中的“远征”指()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B.向远方征战。(2)“万水千山”的意思是()A.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指。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5.课文内容回顾。(12分)(1)《七律·长征》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写的。(2分)(2)《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全文记叙的顺序是:①接受任务;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表现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6分)(3)《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______月______日在首都________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的场面描写来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阅读与欣赏二、阅读与理解。(21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材料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的营以上干部有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材料二: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一份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的报告中,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1.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到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用时()。(2分)A.1年B.2年C.3年D.4年2.“长征”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分)A.1934年B.1935年C.1936年D.1937年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1)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的部队是红一方面军。()(2)红军长征途中,共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24座大山,跨过18条大河。()(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这次行动并未被称为“长征”。()(4)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二)阅读选段,做练习。(13分)毛主席在花山(节选)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盛好一一晾在石板上,请碾米的乡亲们喝。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就喝了起来,茶水对这里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了。”这时候,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祥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1.选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4分)2.画“____”的句子,反映了什么?(3分)________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A.文中的老人以前见过毛主席。B.毛主席经常在人们面前露面,让人觉得很面熟。C.毛主席经常融入群众生活中,让人觉得很亲切。4.这段文字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表现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革命情怀。(4分)写作与表达三、口语交际。(5分)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如果安排你做一分钟的发言,呼吁大家培养读书的习惯,你会说些什么呢?四、习作。(30分)郊游、植树、联欢、辩论、参加读书会、祭扫烈士墓……哪一次的活动让你印象深刻?请你把参加这次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注意描写活动的场面。题目自拟,450字以上。参考答案一、1.山崖渡江日寇贯彻棋盘冰雹栏杆喜悦汇集制作2.(1)B(2)C(3)B(4)A(5)C3.赞叹婉言谢绝一脸焦急4.(1)B(2)B5.(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事情发展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英勇歼敌跳下悬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3)101北京感到无比自豪和喜悦二、(一)1.B2.A3.(1)√(2)×(3)√(4)×(二)1.毛主席在花山村请乡亲们喝茶和推碾子2.毛主席体会到老百姓的辛苦,用行动来关心他们。3.C4.毛主席和群众相处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
本文标题: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人教部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1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