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次北固山下(教学完整课件)
导语: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2次北固山下王湾本意是住宿这里是停泊背景图片为北固山(在江苏镇江,面临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的文学常识及作者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正确翻译诗歌4.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了解文学常识及作者自学指导参考《课时练》和课下注释独立完成1分钟知识锦囊: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五律、七律知识锦囊: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唐诗律诗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的特征1.共有八句2.二、四、六句押韵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知识锦囊:律诗各联名称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次北固山下王湾(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歌节奏五言律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解题本诗是五言律诗次:停泊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全唐诗》存诗十首。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正确朗读古诗•自学指导:•一:听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二:跟读课文,同桌互读•三:朗读比赛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正确翻译诗歌•自学指导:•参考课下注释,先独立翻译诗歌再小组讨论(3+2)•翻译方式:先读一句诗,解释重点字词,再连起来翻译重点词语解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译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途在青山外,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平,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还未消退,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寄出去的家书不知送往何处,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正确理解诗歌自学指导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2分钟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2分钟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2分钟4.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有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1分钟)5.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1分钟思考+1分钟讨论)研习诗歌内容•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5.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心情:淡淡的乡思愁绪。“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有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长江地区;早春时节;青山、绿水、江潮、船帆、海日、景物:特点:开阔、秀丽江春全诗基调淡淡的思乡愁绪名句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2、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面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翻译:写给家人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送达家里?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写了诗人淡淡的乡愁。乡书:家书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你如何理解本句中蕴涵的哲理?(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向上(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积极(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答:•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中考链接: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突出表达这一情感?•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国古代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从“乡书、归雁”可看出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B、“江春入旧年”.临近春节,一家人要团聚共度佳节,此时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通过归雁传书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2、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3、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4、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5、“江春入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了两个节令,一个是“江春”的“春”,指的是,另一个是“旧年”的“年”,指的是6、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立春旧历年的最后一天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尤其要注意加点字的分析。•答:“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8.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尾联作者想借助鸿雁传书,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切。思乡句子: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回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本文标题:次北固山下(教学完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2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