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第四章--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四章50—70年代台港文学.第一节台湾文学概述50年代反共文学为了配合政治上的所谓“反共抗俄”、“反攻复国”,台湾当局大力鼓吹“战斗文艺”与“反共文学”从事反共文学创作的主要有两部分作家:一是国民党政界作家,如王平陵、尹雪曼、陈纪滢、王蓝、姜贵等;一是国民党军中作家,如司马中原、段彩华、朱西宁、田原、姜穆等。从本质上说,“反共战斗文艺”是一种歪曲生活、反历史的主观主义文学。思想内容概念化,艺术表现公式化,是其基本特征,因此它被称为“反共八股”。怀乡文学以往昔大陆的生活经验为题材,抒写对故乡亲人眷恋的情怀,如张秀亚的散文集《三色堇》、林海音的小说集《城南旧事》、谢冰莹的散文集《爱晚亭》、余光中的诗集《舟子的悲歌》等。乡土文学主要表现台湾的乡土历史和文化,将赖和、杨逵、吴浊流等老一辈作家的乡土主题加以扩展,开拓出一条本土文学发展的新路。钟理和是战后台湾乡土文学的承上启下者,钟肇政、廖清秀亦是其中的佼佼者。钟理和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可为此类文学的代表。纯情文学以孟瑶、郭良蕙、徐薏蓝等为代表,直接开启了60年代言情小说潮的先河。现代主义文学由现代诗发端的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在60年代达到高潮。1960年《现代文学》杂志的诞生,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全面崛起。《现代文学》的创办者有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李欧梵、刘绍铭等,他们办这个刊物的目的在于“有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近代艺术学派潮流、批评和思想”,“试验、摸索和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深刻影响,它为现代派文学在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对50年代政治化文学是一个反动。在思想艺术上也有明显不足,题材较为狭窄,不少作品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弊端。留学生文学60年代以后,随着留学热潮不断升温,留学生文学大为兴盛。聂华苓、丛甦、陈若曦、张系国、白先勇等作家都写过不少这类作品。於梨华是成就较突出的一位,她的创作基本上取材于留学生和旅美华人的生活。《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是其代表作。通俗文学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以及由此带来的通俗文学创作热潮,正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求。.第二节台湾小说白先勇等白先勇(1937─,广西桂林人。)幼年随家辗转于重庆、上海、南京、香港等地。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在《文学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陈若曦、欧阳子、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谪仙记》、《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屋》《第六只手指》,剧本《游园惊梦二十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近年来出版自选集《青春的念想》、《姹紫嫣红牡丹亭》(策划),2004年为苏州昆剧院策划演出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是他的创作前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到美国留学,是白先勇创作的分水岭。环境的骤变使他产生了难以排遣的文化上的乡愁。经过两年的创作停顿,白先勇写了一系列以留学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自《永远的尹雪艳》开始,白先勇的小说艺术臻于成熟的境界。.白先勇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方面他有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根底,他养成了尊重传统、尊重中国美学的情趣与气质,他的语言与美学意境受唐诗宋词昆曲的影响很深;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系统训练,这使他成为充满现代主义品格与叛逆精神的作家。白先勇重视语言基调的把握,追求传统语言与现代语言的契合,文笔洗练、明快、精美,无论叙事、描写、对话都精练纯粹,体现出汉语的魅力。《孽子》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1977年开始连载,1983年出版单行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焦台北新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心路历程。陈映真(1937─,台北人,原名陈永善,另有笔名许南村等。)1957年考入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195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面摊》,从此步入文坛。1968年以“涉嫌叛乱”罪被捕,入狱8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陈映真选集》、《华盛顿大楼》、《山路》,评论集《知识人的偏执》、《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陈映真的创作按照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转变,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959─1963),早期作品深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格调阴郁感伤。《故乡》中期(1964─1974),1964年《将军族》的发表,开始由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后期(1975年以后),创作将浓郁的民族意识、高度的国际主义和强烈的时代观念相结合,深刻地表现了台湾社会的动荡变迁,具有很强的情感力量和思辨力量。《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导,适当吸收现代主义手法,这是陈映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陈映真的小说在结构上常采用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手法,使作品形成多层次结构和多重主题。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既重视对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掘,又能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剖析人物,突出其独特的性格。.第三节香港文学概述.作为中国文学整体格局的组成部分,香港文学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其它地区的文学。近一个世纪来,香港文学既经历了与中国内地文学融合发展的阶段,也有着疏离内地文学发展轨道而呈现出独特风貌的时期。.50年代以后,在香港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南来作家。长篇小说方面,有徐訏的《江湖行》,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阳》、《樱子姑娘》,李辉英的《海角天涯》,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唐人《金陵春梦》等。散文集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徐訏的《传薪集》,徐速的《心窗》等。诗集有力匡的《燕语》,何达的《洛美十友诗集》等。.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1955年8月,由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的诗刊《诗朵》出版。其主要作者包括杜红、卢因、蓝子(西西)等。这是香港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马朗主编的《文艺新潮》出版。这本杂志集翻译、理论和创作于一体,把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西西、李英豪、戴天、王无邪、蔡炎培等一批年轻的作家都以开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投入这股潮流。刘以鬯(1918─,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48年赴港后,历任《香港时报》副刊编辑、新加坡《益世报》主笔、吉隆坡《联邦日报》总编、《星岛晚报》文艺周刊主编、《香港文学》杂志社社长等。30年代即开始创作。到香港后,著有长篇小说《酒徒》、《陶瓷》、《岛与半岛》、《对倒》,中短篇小说集《天堂与地狱》、《寺内》、《一九九七》、《春雨》、此外还有散文、评论集等。.他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广泛采用了意识流、象征、暗喻等现代小说技巧,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因此被称为“实验小说”。《寺内》、《蜘蛛精》、《除夕》、《蛇》等是运用现代人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创作的一组故事新编。在《一九九七》、《打错了》、《蟑螂》、《链》、《吵架》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刘以鬯对小说艺术进行了更为多样的实验。.《酒徒》这是一部成功地把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国化的长篇力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作品从对主人公命运遭遇的描写中,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抨击了现实社会的腐败。尤其是对文化界的种种丑恶现象作了充分的描写,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文化问题。在艺术上明显地受到乔伊斯、福克纳等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第四节通俗小说金庸金庸(1925─,浙江海宁人,原名查良镛。)40年代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法学院、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1948年赴香港任《大公报》编辑。50年代后期辞去报馆职务,加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写作电影剧本。1958年后,陆续创办《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化人。.1955年,金庸发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至1972年底宣布“封笔”,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共出版15部武侠小说。此后,他又花了10年修订这些武侠小说,于1982年推出一套《金庸作品集》。为了使读者易于记忆、辨识,金庸把《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做成了一幅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是早期创作。将西洋文学手法融入武侠小说的传统形式之中,其小说鲜明地体现出“新派”特征。从1957年《雪山飞狐》开始,金庸的创作进入成熟期。《雪山飞狐》运用倒叙的形式及电影手法、心理描写手法,以一天来描写人物的百年恩怨。《射雕英雄传》则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这部小说成功地写出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传奇故事,塑造了深具儒家文化精神的理想人物郭靖的形象。.金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最为引人注目。《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正与这三家对应。金庸小说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复仇”是武侠小说重要的主题模式,金庸的不少作品都以此为重要主题,但他在具体表现过程中常对此加以质疑。.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塑造了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其次,在武功描写方面别具匠心。一是将武功雅化。金庸给每一招式都安上美妙动听、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称,并将武功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再其次,金庸小说有独特的风格。他将传统文学的结构、语言与西方文学技巧巧妙结合。
本文标题:第四章--50—70年代台港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84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