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走出自卑,学会与人相处摘要: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育方法等。后进生一直是一个被重视的群体,他们封闭着自己,自卑,孤独。但他们也渴望与人交往。首先,对这个案例进行介绍;然后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使其走出自卑,学会与人相处。通过这个案例,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正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后进生,他们不被同龄孩子欢迎,甚至被老师、家长揪心、担忧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孤独、自卑、焦虑、多疑,而且常常封闭自己的心灵,这直接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在他们心灵深处又是那么的渴望与人交往,甚至这种愿望比一般学生更加强烈。因此,在此对增强后进生社会交往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了粗浅的个案研究。一、个案研究背景1、学生基本情况王XX,男,某中学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总在最后几名里徘徊。上课爱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2、家庭生活背景王XX的父母都是渔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通过一年来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1、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王XX的父母都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这么多年以来,王XX的成绩让他们在村里、邻居、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家长也十分着急。孩子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性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此时王XX正为自己的学习苦恼。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会交往现状。2、同学的排斥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错题订正,考试经常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肯定是他。在班级里面他感到非常的不光彩,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会交往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王XX在班级里一直就像一个陌生人,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一)个人疏导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会交往心理。1、发现优点,树立自信心。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几次的与他谈心中,我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我就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引导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意志消沉,自我否定,而要冷静下来,辨证地看待自己,接纳自我。引导他有回忆从小到大的的人生经历,把每一次获得赞扬的内容、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细细回味。同时发动家长、同学和朋友一起帮助他找优点,并把这些优点记录下来,让他随时阅读。目的是通过记录成功的体验恢复自信。2、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融入到同学中。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这个社会,就应该寻找到大家共同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进去,共同讨论。比如说:大家在课下讨论哪位自己喜欢的明星人物时,也让他参加进去,让他也谈谈自己的想法,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他忘去胆怯,慢慢的他懂得了如何与同学相处。3、制订社会交往目标。我在他已经树立一点自信心的时候帮他制定了社会交往目标:和父母交往、和老师交往、和同学交往、和其他人交往。其中通过他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认识,培养了社会交往的自信心。4、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在班级里给他安排一些为集体服务的机会,比如说,让他当课代表增加与同学交往机会,同时也提供了社会交往技巧实践的机会。建议教师把最最简单题目的回答机会尽量让给王XX,让王XX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交往心理,走出自卑的干扰。在面对比较困难的社会交往初期,运用角色模拟的方式,一次次的模拟社会交往的场景,及时给予他成功的鼓励,不断强化他的社会交往成功体验。(二)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作为父母,应对孩子传出正确的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深刻,对孩子了解的也最清楚,尤其是对孩子的性格。对于自己的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孩子失败时,要加以鼓励、引导,帮助总结经验。千万不可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语言或者举动,因为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连自己最亲切的家庭里也得不到温暖,就更容易导致其走向自卑。1、与王XX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把孩子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建议他们正视现状,适当降低要求,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适得其反,应该给孩子提供其他更广阔的发展途径。2、建议家长调和家庭气氛,多和孩子沟通,生活中多一些欢笑,多发现,赞扬一下孩子身上的优点,例如: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等等,使他建立自信心。鼓励家长多关爱自己的孩子,不要一直打骂,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会交往心理。(三)疏导同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外界环境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感到温暖,使他们能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只有集体真正开始接纳他,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更快的消除王XX对自己心灵的冰封,走出封闭的自我,体会到社会交往的乐趣,享受人生的乐趣。在集体活动中,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各尽所能,让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在班级里告诉同学要平等友爱的和王XX相处,不要随意的欺负、取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耐心细致的关心他,如果王XX有不懂的地方向你请教,态度要耐心,不要讽刺他;帮王XX树立信心,让同学们真心多想一想他的优点,例如: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等等。并且给他安排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坐同座位,为他建立良好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他更应该多加关心、鼓励、帮助。不要因为他成绩差而歧视他,或者挖苦讽刺他。要给他以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给这些他心理上的伤害,使他产生逆反心理,与我们的集体越走越远,最后发展到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特别细心,经常多加个别指导,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能够溶入集体。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心理辅导以后,我欣喜的看到王XX一步步艰难又执着的成长步伐。现在,王XX在与人的交往上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了许多,下课已经可以和谐的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虽然他现在还不是社会交往中万众注目的焦点,但是也已经是其中一分子了。他的表现以及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了同学、老师、家长的齐声称赞。看着他在群体中愉快的欢笑,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现在他已经迈入了高一级学校的校门,希望他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在社会交往上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参考文献:《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金明:《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08-01陈凤琴: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学刊.2003(6)44-46.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高亚兵主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新学期开始,我接了一个新班。看着那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就出现了,班级经常有同学丢东西。经过多方面了解,我把目标锁在了一位名叫赵昇的同学身上。经过多种渠道的了解,赵昇的形象就比较清晰的出现我的眼前。基本情况:赵昇同学行为反常,有小偷小摸现象;上课违纪(讲话、扔粉笔头、捉弄同学),课堂上大模大样地离开座位;放学后不参加集队,自己偷跑;作业基本不做,成绩全班最差;欺负同学,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由于他的干扰,给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许多麻烦。基本情况摸清后,我就制定帮助这个学生的计划。1、决定先了解这个同学的内心世界。给他诉说、宣泄的机会。我把他单独叫进办公室,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在面谈中,赵昇同学主动倾诉:他觉得在班级没意思,同学都看不起他,笑他傻,笑他笨,他很想有一些朋友,但都找不到。有时他会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把别人的书本藏起来,或打别人一下,可到最后都弄得很沮丧——所有人都对他群起而攻之,他觉得很没意思。就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只是想报复某些同学。其实他好想有几个朋友,可没人愿意找他作朋友,因此他觉得很孤单,所以他想离开这个班级,他想重新开始。他认为也许换个环境,他就会努力学习,成绩会提高上去。可是爸爸根本不理解他的这些想法。所以他决定自暴自弃,不再相信任何人。临离开时,他眼中含着泪告诉我,很久以来,没有人听他说过心理话,包括他的父母。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转载请保留出处。(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家庭环境是造成他怪异行为的原因。爸爸是名工人,喜欢喝酒,打麻将。对他的管理是简单粗暴的。平时作业不具体辅导,考试不好就是一顿毒打。根本不与老师联系,当老师需要与家长联系时,就把孩子大一顿,然后对孩子和老师都不理不睬,找打麻将。妈妈的工作说不清楚,几乎每天不在家,回来也是与爸爸吵架,他甚至恨恨的对我说,希望爸爸与妈妈离婚,他再也不愿见到妈妈。他每天的生活主要有奶奶照顾。(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1)对于不愿到校的家长只能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家长的也希望孩子表现优秀,但是教育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几次打骂之后,看孩子没有进步,也就束手无策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我耐心的与家长谈话,让他们不要放弃孩子,要转变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明理。2)在班级内部,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在他的四周安排学习优秀的学生,把他囊括在这种氛围中,。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让一些同学主动找他玩,和他说说话,这样他的情绪慢慢趋于稳定,心情开朗起来,行为上也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3)引导他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与父母主动沟通,明白大多数时间都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才引起的矛盾,不好当面说的,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想父母解释或道歉。同时让他明白想换环境是一种逃避的做法。循着这样的辅导思路,一学期下来这位同学的表现有很大进步,期末考试成绩也有了提高。本个案总的来说辅导是比较成功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也从辅导过程中感悟到教育学生要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着想,不要老是用老师的标准及主观判断来“框套”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11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