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瓦店镇瓦店初中2003年8月,我们瓦店镇瓦店初中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经历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多次理论武装的实验教师,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对策,使全体教师走上了传授新思想、新理念的讲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问题极其解决方法。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1、推行条件尚未成熟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教室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吗?新课程的用意是好的,希望留给老师、学生更多的空间,但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的教育环境。在目前普遍是一个班五六十人的大环境下,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而且客观上做不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是小班化,在大班里老师的管理很难跟的上。课堂一旦放开,真正的知识点都无法落实。反而导致新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强的学生更强,基础弱的则更弱。2、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深入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了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3、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置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新课改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以及家长起码的尊重。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4.教学方式的转变导致课堂教学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范围内。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有的教师能做的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保证,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民主话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1、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山区学校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新课程改革在山区学校稳妥、健康的发展下去,我镇建立骨干教师课改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各个学校教师互相交流,让各学校的骨干叫先进、浓厚的课改尽快成长,促进并带动新课改的步伐。同时,挑选全镇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组,实行“送课下乡”,让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2、加大了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与浓度。学校教务处经常调查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分科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研讨会、观摩会的机会,而不是让一两名教师参加,尽量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增大实验教师的直接收益。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过去的课堂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学生被动的听,形成了被动学习和独自学习的习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要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同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第一,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知道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处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处于教学的需要]。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知道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上。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实施民主的规则方面,我校的教育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面。4、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即外减压力,内强素质。“外减压力”: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叫司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这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其次,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对新课改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持宽容的态度,这将大大减轻教师在革过程中承受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内强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和解释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不可逆转性,大势所趋,因此我们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而不是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妄自菲薄只会降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并最终动摇自己对做好自身工作的信心。二是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大了,我校树立了教师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为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使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疏解。5、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一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是教师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教师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就要被学生抛大后边,被社会抛在后边。瓦店镇瓦店初中2004年10月
本文标题: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6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