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职业卫生学-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职业卫生学研究对象职业卫生职业人群、作业环境研究内容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目的预防和控制职业性危害,促进劳动者健康,提高职业生命质量(QWL)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第三节生物监测第四节职业卫生调查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根据①人群证据和②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别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①健康、②安全和③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识别:①发现未知;②找出已知识别是预防、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前提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临床病例观察实验研究:包括①动物实验;②体外测试系统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其它:如化学结构推导等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项目内容关联的时间顺序因必早于果关联的强度因果的联系强度(RR)如何剂量-反应关系因果间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合理性此联系可用现有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关联的可重复性是否在其他研究中有相似的结果关联的特异性接触者中才有相应的健康损害实验证据有否实验数据支持氯乙烯(VC)与肝血管肉瘤(ASL)1970年Vio1a首次发现大鼠长期吸入VC可诱发ASL。动物实验还证实,VC可引起多种肿瘤及白血病,特别是恶性程度极高的ASL。1974年Creech在PVC工厂工人中先后诊断6例人ASL,Goodrich也报告了3例,这引起医学界的普遍关注。随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VC列为职业性化学致癌物。从发现第一例ASL到1993年底,世界各国登记的VC工人ASL巳达173例,我国1991年报道一例。本病主要见于清釜工和聚合工,发病工龄4-38年(平均21年)。已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筛选类比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经验法检验、检测法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环境检测的目的监测对象的确定空气样品采集接触水平的估计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一、环境检测的目的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和消长规律;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要求;评估预防措施效果。二、确定监测对象(职业性有害因素)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化学物料安全清单;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经验。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1.企业管理者、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2.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3.毒理学资料;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三、空气样品采集按空气样品固定方法: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集气法按空气样品采集方式:个体采样定点区域采样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活性炭吸收管四、接触水平的估计多采用定点区域采样和个体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及其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若生产过程不是连续的,而是间断的,或作业者在一个工作班内要参加多种操作过程,估算接触水平时要采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例1]乙酸乙酯的PC-TWA为200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300mg/m3,接触2h;160mg/m3,接触2h;120mg/m3,接触4h。3mg/m1758412021602300TWA注意区域有害物质浓度≠作业者的接触水平≠实际吸入量实际吸入量的估计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接触时间吸收系数,波动范围为0~1吸入空气量五、职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职业环境监测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生产环境监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分析,并根据卫生法规和标准,对所测定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并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环境监测常用的统计指标(一)测定点合格率(二)尘、毒浓度测定点超标倍数(三)测定率有害因素测定结果通知单厂(矿)编号测定日期有害因素名称车间工种测定地点(或部位或设备)测定结果国家卫生标准评价与建议:测定单位(盖章)负责人测定者年月日第三节生物监测一、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二、生物监测的特点三、生物监测的策略四、生物接触限值一、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生物监测:是指“定期、系统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①含量或由其所致的②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生物标记物(biomarker)它是反映机体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测定指标,这些指标的改变必须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接触性生物标记物(内剂量和生物效应量)效应性生物标记物(效应指标)易感性生物标记物(遗传性和获得性)铅中毒卟啉代谢障碍血铅↑、尿铅↑CO毒理与含铁(Fe2+)成分可逆结合HbCO80~90%HbO2+COHbCO+O2肌红蛋白10~15%细胞色素氧化酶(还原型)有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者(蚕豆病),接触苯胺更易引起溶血。二、生物监测的特点反映机体不同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和不同来源(职业和非职业接触)总的接触量和负荷;可检测内剂量和生物效应量;反映了个体的差异;有助于早期发现易感者。三、生物监测策略项目和指标的选择理想的生物监测指标应具备的特征是:1、既有较好的特异性,又有较好的灵敏性,并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2、采样无创伤;3、已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的分析检测方法;4、人群中共性和稳定性好。5、技术和经济上可行三、生物监测策略生物材料的收集时间应当根据毒物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的结果来确定半减期(h)合适的采样时间2半减期太短,不适用生物监测2~10班末或次日班前10~100班末或周末100采样时间不严格四、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我国已颁布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BiologicalExposureLimit,BEL)。接触化学物质生物监测指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采样时间标准代号与编号甲苯尿马尿酸1mol/mol肌酐(1.5g/g肌酐)或11mmol/L**(2.0g/L)工作班末(停止接触后)WS/T110-1999终末呼出气甲苯20mg/m3工作班末(停止接触后15~30min)5mg/m3工作班前三氯乙烯尿中三氯乙酸0.3mmol/L(50mg/L)工作周末的班末尿WS/T111-1999铅及其化合物血铅2.0μmol/L(400μg/L)接触三周后的任意时间WS/T112-1999镉及其化合尿镉血镉5μmol/mol肌酐45nmol/L(5μg/L)不作严格规定不作严格规定WS/T113-1999一氧化碳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5%Hb工作班末WS/T114-1999有机磷农药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校正值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校正值原基础值或参考值70%原基础值或参考值50%接触起始后三个月内任意时间接触起始后三个月后任意时间WS/T115-1999注∶*WS/T卫生行业标准/推荐;**尿校正比重为1.020;五、生物监测的局限性有些化学物不能或难以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方法学有待完善生物监测指标个体间差异较大第四节职业卫生调查指为了解职业有害因素及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所开展的对工、矿、企业等职业场所的卫生调查。一、职业卫生调查形式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职业卫生专题调查职业卫生事故调查(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1.调查目的了解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和需求建立企业职业卫生档案(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2.调查内容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场所的劳动条件主要产品和工艺流程防护设备及其使用、维修等情况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接触人数作业环境及接触者健康状况劳动组织及班次生活福利和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职业卫生工作会议、活动情况………………………听:听取介绍;看:现场观察和查看有关的资料;问:口头询问;测:生产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查:职业健康检查;算:资料分析。调查手段(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1.调查目的针对某种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特殊的职业危害或其他具体问题(如早期监测指标筛选、预防措施效果评价等)所进行的专项调查研究。(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2.调查项目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调查预防措施效果的卫生学评价工作有关疾病调查生产环境监测方法研究生物监测研究确定职业接触限值(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1.调查目的查明事故发生原因,提出抢救和预防的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2.调查内容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检测生产环境中各种可疑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根据调查资料,做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及防止事故再度发生的对策和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二、职业卫生调查步骤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准备阶段1.制订计划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项目、观察指标和检查测定方法,设计调查表人员培训、组织及协调现场联系及时间安排经费预算预期结果拟定数据处理、分析方法2.试点调查实施阶段在试点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按照计划,全面展开工作。这一阶段应特别注意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最好制订调查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调查员工作须知、调查项目的各项标准及操作规程等,此外,尚需掌握工作进度。总结阶段1.资料整理和统计包括资料的检查、筛选、整理和分析2.调查汇总撰写总结报告3.报告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示例第五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三、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四、有害作业分级评价五、职业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影响、防护措施等进行预测性卫生学分析和评价,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某市卫生填埋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阶段,对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及确定,并就其对工作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作出评价。三、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具有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在其正常生产运行期间,进行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控制效果等综合的阶段性分析和评价。四、有害作业分级评价有害作业危害性评价以岗位种类评价为基础有毒作业评价:根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劳动时间权数L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来计算分级指数C=DLB(≤0,~6,~24,~96,>96)分为:安全作业、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危害作业。粉尘作业评价高温作业评价噪声作业评价……………..五、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概述:危险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引起有害作用的概率。职业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riskassessment)目的是确定可接受危险度(acceptablerisk),从而进行危险度管理(riskmanagement)。危险度评价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主要是由动物试验获得的最大NOAEL除以安全系数来估测人的NOAEL,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人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等限量标准。20世纪50年代末,对致癌作用的研究,发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零”阈值效应。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危险度评价的方法,提出了“可接受危险度”的概念。1976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首先提出并推荐了危险度评价系统。危险度评价的发展历史(续)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Nat
本文标题:职业卫生学-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97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