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英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薛松贵尚宏琦张会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02年3月26-27日黄河水资源管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2º~42º、东经96º~119º,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海拔3000m以上;中部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m~2000m;东部是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1黄河流域示意图。2000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1亿,其中城镇人口2900万;耕地面积1300万hm2;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亿元。1黄河水资源概况及特点1.1黄河水资源量(1)河川径流量根据1919年以来水文统计资料,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历史上逐年的灌溉耗水量及大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59亿m3,计入花园口以下支流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的天然年径流量21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地区分布见表1。表1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地区分布表(1919年-1975年56年系列)区间控制面积平均天然年径流量年径流深(mm)(km2)占全河(%)(亿m3)占全河(%)兰州以上22255129.6322.655.6145.0兰州至河口镇16341521.7-10.0-1.7/河口镇至龙门11158614.872.512.565.0龙门至三门峡19086925.4113.319.559.4三门峡至花园口416165.560.810.5146.1花园口以上73003697.0559.296.476.7花园口至黄河口224073.021.03.693.7黄河流域752443100.0580.2100.077.1(2)地下水资源量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以再生的潜水和浅层地下水,黄河流域及内流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404亿m3,其中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m3,可开采量为110亿m3。(3)总水资源量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139亿m3,黄河流域及内流区总水资源量为719亿m3。1.2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600多亿m3;修建引水工程约9860处,提水工程约2.36万处,机电井工程约38万眼;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淮河、海河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提水站120多座。黄河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753万hm2(含流域外引黄灌溉面积247万hm2),在约站耕地面积3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济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实施了远距离调水。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流域内和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1988-1992年用水资料统计,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307亿m3,利用率已达53%。用水的主要部门是农业灌溉,平均年耗用水量284亿m3,占总耗用河川径流量的92%(见表2)。用水的主要地区,在干流是上游的宁蒙沿黄地区和下游引黄灌区(大部分为流域外用水);在支流是渭河、汾河等河谷盆地。流域内地下水开采量110亿m3,大部分用于工业及城乡生活,主要集中在汾河、涑水河、渭河、大汶河等支流河谷盆地。表2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情况表单位:亿m3项目耗用水量河口镇以上河口镇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总计城镇生活0.661.142.013.81农村人畜1.541.731.785.05工业5.113.815.5314.45农业灌溉123.7647.74112.43283.93小计131.0754.42121.75307.241.3黄河水资源特点(1)水少沙多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52mm,在全国十大水资源分区中仅高于内陆河居倒数第二;年径流深77mm,仅为全国平均的26%。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远低于耕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和9%)。流域内人均水量527m3,分别为全国和世界人均水量的22%和6%;耕地亩均水量294m3,分别为全国和世界亩均水量的16%和13%;加上流域外的供水需求,人均和耕地亩均水量更少。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t,河川径流平均含沙量35kg/m3,实测干流最高含沙量达911kg/m3。沙多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黄河水少沙多的特点,要求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的关系,水库调蓄和工农业用水必须考虑中下游输沙用水的要求。(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集中、连续枯水段长黄河流域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决定了河川径流量时间上分配不均。黄河干流各站年最大径流量一般为年最小径流量的3.1~3.5倍,支流一般达5~12倍;径流年内分配集中,干流及主要支流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0%以上,且汛期径流量主要以洪水形式出现,中下游汛期径流含沙量较大,利用困难,非汛期径流含沙量较小,主要有地下水补给,大部分可以利用。黄河自有实测资料以来,出现了三个连续枯水段,其中1922~1932年和1990~2001年为长达11年和12年的枯水段。这一径流特点,要求开发利用黄河河川径流必须加以充分调节,对水资源工程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3)水沙异源、水土资源分布不一致黄河河川径流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兰州以上面积占全河的30%,河川径流占全河的56%,沙量不足全河的6%;黄河中游面积占全河的46%,河川径流占全河的43%,沙量占全河的90%以上,其中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面积占全河的15%,河川径流占全河的13%,输沙量高达9亿t左右,占全河输沙量的56%。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协调,大部分耕地集中在干旱少雨的宁蒙沿黄地区,中游汾河、渭河河谷盆地以及当地河川径流较少的下游平原引黄灌区。水沙异源、水土资源分布不一致的状况,要求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统筹考虑上中下游和各部门用水的关系,特别是上游的宁蒙沿黄地区和下游引黄灌区用水必须通过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予以解决。(4)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突出从历史情况看,黄河下游河道是一个堆积性河床,由于水少沙多,逐年淤积抬高。为了控制河道淤积速率,减轻洪水威胁,必须保持必要的输沙用水,其数量由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淤积水平决定。在黄河水资源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中,对2000年前后输沙用水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在控制下游河道淤积速率不加大的条件下,通过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调节,利津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应不少于200亿m3,其中汛期应保持150亿m3以上。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也需要耗用一定水量。2黄河水资源管理情况2.1黄河可供水量分配为缓解日趋紧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1984年黄委会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区)水量分配方案。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对全河水资源进行了宏观分配,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2.2取水许可制度根据水利部的授权,黄委会负责对黄河干流及其重要跨省(区)支流的取水许可实行全额管理或限额管理,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对沿黄各省(区)的黄河取水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已颁发取水许可证390套,许可取水总量304亿m3,初步建立起黄河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2.3黄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九十年代以来,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缺水断流日趋严重。为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河口地区城市及农村人畜用水紧张状况,按照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会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实施了三次远距离调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黄委会制订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和《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计委和水利部颁布实施。同时黄委成立了专门机构,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实施调度,自3月12日至年底利津断面仅断流8天,与近几年(1995一1998年)同期年均断流126天相比,减少断流118天。特别是2000年,黄河在来水较正常年份偏少56%的大旱之年,通过精心调度,首次实现了九十年代以来的全年不断流,使黄河河口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了农业用水,兼顾了工业用水,还成功实施了引黄济津。2.4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水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实施后,沿黄各省(区)都开展了取水许可管理,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等法规,加强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一些省(区)还先后出台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使水少沙多的黄河难以承受,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地区间用水矛盾加剧,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黄河下游持续长时间断流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集中表现。从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下游利津站有21年出现断流,累计达1050天,断流年份年均断流50天。进入九十年代,黄河断流加剧。七八十年代断流年份平均断流天数分别为14天、15天,而1991~1998年每年都出现断流,平均每年断流107天,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km的河南开封附近。断流造成了部分地区无水可供、河道主河槽淤积加重、洪水威胁和防洪难度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2)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黄河水资源水量、水质统一管理,严格调控的机制和政策法规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黄河干流已建的大型水库及引水工程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尚没有很好形成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调度管理体制,流域机构又缺乏监督监测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引用水量。在用水高峰季节,各地争相引水,人为造成水资源紧张,很难做到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取水许可制度虽已全面实施,但由于流域机构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处罚手段,尚不能行使有效的监督管理,直接影响到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3)用水管理粗放,部分地区浪费水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失修、工程配套较差、灌水田块偏大、沟长畦宽、土地不平整、灌水技术落后及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部分灌区大水漫灌、浪费水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工业用水也存在浪费现象,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定额和重复利用率,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水资源的不科学认识和水价严重背离成本也是浪费水现象长期存在和迟迟得不到纠正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家尚未在黄河流域征收水资源税,流域内大部分自流灌区水价不足成本的40%。由于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和水价严重偏低,背离了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丧失了节约用水的内在经济动力,造成了对水资源无节制地滥用,阻碍了节水工程的建设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4)水环境质量面临水量减少和水质污染的双重威胁黄河水资源危机不仅表现为水量的匮缺,而且还表现为因严重的水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恶化、水体功能降低和丧失。近十多年来,黄河流域水污染明显在加重,九十年代初,进入黄河的废污水年排放量达42亿t,与八十年代初相比增加了一倍,大量未经处理或未达标排放的废污水进入黄河,使水质呈急剧恶化趋势,水质污染已从支流发展到干流,干流水污染也从原来的上游部分河段蔓延到中下游。国家
本文标题: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5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