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病性辨证【目的要求】1、掌握病性辨证的概念、基本内容、意义。掌握阴阳虚损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等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熟悉六淫辨证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熟悉相关证的鉴别。3、了解各证的证候分析。【教学内容】1、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病因病性的概念。2、六淫辨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3、阴阳虚损辨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4、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血同病类证。5、津液辨证: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教学方法与课时】课堂讲授为主,组织病例讨论分析。6学时。概说一、概念“病性”,指病理改变的性质,也就是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病性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的性质的辨证方法。二、病性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1、六淫辨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2、阴阳虚损辨证: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3、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气血同病类证。。4、辨津液证候: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病因与病性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一般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外感六淫、七情刺激、外伤、劳倦等,属于病因学、发病学的范畴,病性是当前证候的性质,如气虚、血瘀、湿热、痰饮等,属于诊断学、辨证学的范畴。由于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而推求原因,因而病因学研究的病因与辨证学探求的病性往往又是一致的,即前者是由因析果,后者是由果析因。三、病性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在八纲辨证中,寒与热既是辨别病因的纲领,又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与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也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证、实证,寒证、热证,阴证、阳证,标证、本证等,都属于较为笼统的病性概念,或称为“纲领证”。由于病性是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的属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具有整体、动态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病性辨证时,一般须对全身症状、体征以及体质、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使辨证结果准确。四、病性辨证的重要意义病因病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况的概括,是对邪正相互关系的综合认识.因此,正确理解每一个病因病性的概念,掌握其各自的基本证候表现,了解其相互间及其与脏腑等病位之间的一般组合关系等,对于准确地进行辨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节六淫辨证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辨证,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依据六淫病邪的致病特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与六淫病邪致病相关的证候。六淫病证与“内生五邪”所表现的证候临床意义不同六淫病证是由于外邪入侵所致。“内生五邪”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反应。“内生五邪”所表现的证候虽与六淫病证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临床意义不同。一、风淫证【概念】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风证”。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成因及分类】1成因:主要是感受了外界的风邪,其中也可能包含着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2分类:风淫证根据其所反映病位与证候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名。有风邪袭表证、风邪犯肺证、风客肌肤证、风邪中络证、风毒窜络证、风胜行痹证、风水相搏证等。【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腠理开合失调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或痛、鼻塞或喷嚏等——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3风客肌肤证:皮肤瘙痒,或见丘疹——风邪客于肤腠,营卫气血不和。4风邪中络证: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脉络麻痹。5风毒窜络证:肌肉强直,牙关紧闭抽搐,角弓反张——风毒侵窜经络,经脉拘急6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与寒湿合邪,阻痹经络,流窜关节。7风水相搏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迅速波及全身伴咳嗽,咽喉痛——风水搏肺,肺失通调。【辨证要点】新病,外感风邪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突起丘疹,皮肤瘙痒;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淫证与内风证鉴别】内风证:又称肝风内动证,是指由于热盛、阳亢、血虚、阴虚等病理变化,出现眩晕欲扑、肢体麻木、振颤、抽搐等类似风性动摇特点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参见教材P126。二、寒淫证【概念】指外感寒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实寒。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受寒邪的病史。【成因及分类】1成因:外感阴寒之邪,如淋雨、下水、衣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阳气未能御制寒邪而致病。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易伤阳气,阻碍气血运行。2分类:有伤寒证和中寒证之分。“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1伤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新起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苔白,脉浮紧——寒邪束表,郁闭肌腠,阳气失于温煦2中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局部拘急冷痛——感受寒邪,经脉拘急肢体厥冷,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紧或沉迟有力——阴寒内盛,阳气不能温煦或咳嗽、哮喘、咯稀白痰——寒邪客肺,肺失宣降。(寒邪犯肺证)或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寒滞胃肠证)临床上寒淫证还有多种类型:如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痹证等。除表现出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外,均可见肢冷、患部拘急冷痛、无汗、面白或青、舌白,脉沉紧或脉伏等症。【辨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恶寒肢冷,局部冷痛,口淡面白,苔白润,脉紧或迟有力【寒淫证与虚寒证鉴别】寒淫证:指外感寒邪所致的实寒证。属于“阴盛则寒”。虚寒证:又称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亏虚,温煦、推动、气化无力,以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属于“阳虚则寒”。参见教材P103。三、暑淫证【概念】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表现的暑热证候。其发病一般只见于炎热夏季。【成因及分类】1成因:夏月炎暑,感受暑热之邪。暑为阳邪,具有暑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2分类:临床常见的暑证有暑湿袭表证、暑伤津气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神证、暑热动风证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尿短黄,——暑性炎热升散,耗伤津液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暑热耗气心烦——暑扰心神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暑闭心神,引动肝风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等——暑闭气机(教材缺此,补充)【辨证要点】夏月感受暑热之邪发热,汗多,口渴心烦,气短疲乏、尿黄等【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区别】暑的性质虽与火热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四、湿淫证【概念】指外感湿邪所表现的证候,亦称外湿证。具有病势缠绵,病程迁延、难愈的特点。【成因及分类】1成因:因外湿侵袭,如气候潮湿,淋雨下水、居处卑湿、冒受雾露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趋下,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分类:湿为阴邪,故临床多见寒湿证,但湿郁又易化热,则成湿热证。寒湿证应注意区分寒与湿的孰轻孰重;湿热证是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抑或湿热俱盛。常见证型:寒湿凝滞筋骨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大肠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湿热下注证、湿邪犯头证等。【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微恶风寒发热——湿犯肌表,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头重而痛,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寒湿凝滞经络、肌肉、筋骨,气血不畅胸闷,面色晦垢,困倦嗜睡——湿阻气机,困遏清阳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欲呕,大便稀溏——湿困脾胃,纳运升降湿司小便浑浊,妇女带下量多——湿邪下趋苔白厚腻,脉濡缓或细——湿浊内盛【辨证要点】感受外湿困重,胀闷,痠楚,腻浊,脉濡缓或细【外湿证与内湿证的鉴别】湿证有外湿、内湿之分,但常内外合邪、相因为病。外湿证:外感湿邪所致,病位偏于肌表、经络、肌肉、筋骨,以肢体困重、痠痛为主,或兼恶寒微热等表证。内湿证:过食肥甘酒醪、饮冷,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病位偏于内脏,湿困脾胃,运纳升降失调,以脘腹痞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等为主。五、燥淫证【概念】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燥证。【成因及分类】1成因:秋季气候干燥,或居处干旱少雨而外感燥邪。燥性干燥,易伤津液,易伤肺脏。2分类: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常见证型: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等。各自症状虽可有所偏重,但由于肌表、肺系和清窍常同时受累,以至三证的症状常相兼出现。【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口鼻咽干燥,唇裂,皮肤干燥,口干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苔干燥——燥邪伤津,清窍、皮肤失润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邪犯肺伤津恶寒微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凉燥表寒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咽喉疼痛,舌干苔薄黄,脉浮数——温燥表热【辨证要点】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干咳,口、鼻、咽、唇、皮肤干燥不润【燥淫证与内燥证的鉴别】燥淫证与由于血虚、阴亏所导致的机体失于濡润而出现的干燥证候不同,前者因于外感,属外燥;后者因于内伤,属内燥。但两者亦可相互为因、内外合病。参见教材P103、P106六、火淫证【概念】指外感温热火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为热淫证。【成因及分类】1成因:外感温热火邪,或其他外邪化热化火。火、热、温邪的性质同类,仅有轻重、缓急等程度之别。程度上认为“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从辨证学的角度看,火证与热证均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温热火为阳邪,其性燔灼、急迫、炎上,致病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致疮疡。2分类:常见证型: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热扰胸膈证、肠热腑实证、肝火上炎证、肝火犯肺证、热闭心包证、热入营血证、热[火]毒壅聚肌肤证等。按八纲归类,火热证有表热、里实热之分。热邪外袭,卫气抗邪于外为表热证;邪热传里,或火热之邪直接内侵,以热在脏腑、营血等为主要表现者,为里实热证。【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脉浮数——热邪犯表,肺卫失宣壮热,恶热喜凉,脉数有力——火热炽盛,充斥内外面红目赤,舌红或绛——火热上炎烦躁不安——热扰心神口渴喜冷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苔黄干燥或灰黑——火热耗伤津液或见神昏、谵语——火热闭扰心神或见惊厥、抽搐——热极动风吐血、衄血——火热迫血妄行痈肿疮疡——热毒内盛,气血壅滞,血肉腐败成脓【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壮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出血,局部红肿热痛;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实热症状。【火淫证与内火证的鉴别】火淫证:外感温热火邪,发热较甚,病势较剧,脉洪滑数有力。属“阳盛则热”。内火(热)证:指脏腑功能失常,火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包括实火(热)证与虚热证。实热(火)证: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过食辛热,或素体阳热亢盛,以致肝火亢盛、心火亢盛、胃火炽盛等,属“阳盛则热”的里实热证虚热证:体内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以低热、五心烦热、口渴、盗汗、脉细数、舌红少津或少苔为主症。一般指阴虚证,属“阴虚则热”。第二节阴阳虚损辨证阴阳虚损辨证,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性
本文标题:病性辨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6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