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点建设项目概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安市的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西安以后的经济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一五”期间,西安建成限额以上基本建设单位(或工程项目)共有52个(含17个苏联援建项目)。其中:中央国营43个,省市地方国营9个。在地方国营中,西安市属8个。按部门分,工业企业或项目30个,交通邮电2个,建筑企业3个,商业2个,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单位10个,公用事业5个。1953-1957年,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中央布局在陕西24项,17项在西安筹建。这些重点大型企业是:1)、1952年7月筹建,1956年4月投产的西安灞桥热电厂;2)、1956年1月开始建设,1957年11月投产的户县热电厂;3)、1954年5月开始建设,1960年投产的西安高压开关厂;4)、1954年5月建厂,1959年投产的西安绝缘材料厂,也称446厂,邮政代号43号信箱;5)、1954年5月建厂,1959年投产的西安高压电瓷厂;6)、1954年5月建厂,1958年7月投产的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其邮政代号为42号信箱;7)、1955年1月建厂,1957年11月投产的原西安机械厂,也称113厂,后改为西安远东公司;8)、1955年1月建厂,1957年11月投产的1114厂,即庆安集团有限公司;9)、1954年8月建厂,1957年8月投产的248厂,即西安西北光电仪器厂;10)、1954年1月建厂,1957年1月投产的786厂,即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11)、1954年建厂,1957年9月投产的803厂,即国营华山机械厂;12)、1954年建厂,1955年投产的804厂,即西安庆华电器制造厂;13)、1955年1月建厂,1958年投产的843厂,即西安秦川机械厂;14)、1955年1月建厂,1957年试制生产的844厂,即西安东方机械厂;15)、1954年1月建厂,1957年11月投产的847厂,即西安昆仑机械厂;16)、1954年10月筹建,1957年投产的845厂,即西安惠安化工厂;17)、列入156项建设计划,1958年开始筹建的西安东风仪表厂。17项重点工程的筹建,带动了西安其他大中型企业及众多配套企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五”时期的基础建设,为西安由消费型城市成为工业化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所建企事业单位也为50多年来西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50年来经历了诸多坎坷和曲折磨难,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批企业乘改革开放、西部开发的大好时机,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继重新定位,转轨经营,开辟市场,挖掘企业潜力,使其为西安今天的经济建设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反映“一五”时期所筹建企事业单位的历史发展沿革。我们列举了10个前苏联援建项目、9个限额以上企事业单位、6个限额以下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历史资料及7个苏联援建项目简介,作为我们了解“一五”期间所建企事业单位发展情况的一个侧面,以期帮助我们总结西安“一五”时期所筹建企事业单位发展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为西安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经济建设提供热能电源——记“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西安第二发电厂在西安东郊浐河和灞河交汇处建成的西安第二发电厂(灞桥热电厂)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西安首座中温中压热电厂。燃料工业部1950年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电业会议,会议提出为保证安全发供电,并准备两三年内有重点地建设工业生产所需的电源设备……”,决定由苏联专家测定,国家提供设备,在西安建设一座新电厂。经过一系列的选点勘测,1952年4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和国家财政委员会议定,在西安灞桥附近建设一座中温中压热力发电厂——西安第二发电厂。1952年2月电厂筹备处成立,1952年11月14日正式破土动工。苏联电力设计院莫斯科分院担任一期工程的主体设计,并由苏联方面提供了成套设备。其他诸如水源、公路、铁路及福利设施和公用建筑设计等交由国内完成。预计设定工程规模为苏制6MN汽轮发电机组两台,锅炉台,装机容量12MN。1953年9月25日零时,第二发电厂1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并于10月9日发电。10月15日,1号机组移交电厂,投人生产。紧接着,11月18日,2号机组也通过了72小时试运行。短短的一年时问,整个建设工程就完成了正式并网发电的任务。由于进展快加之质量过关获得西北工业部颁发的锦期和银质奖。西安第二发电厂不仅为西安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了所需的热能动力,也使西安乃至陕西的电力工业迈入了中温中压机组发电的新阶段。就在2号机组试运行的同时,即1953年11月,又开始了二期扩建工程的筹备。3、4、5号机组在1957年11月也试运行成功且并网发电。自此西安第一个热力网在东郊建成。1957年10月,电厂向韩森寨军工区供热,1958年1月又开始向纺织城地区供热。至此,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西安第二发电厂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1958年2月电厂更名为西安灞桥热电厂。经过50年的发展,灞桥热电厂不但筹建了三、四、五期工程,根据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断扩大发电量和提高供热能力,还成立了灞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灞桥热电厂加大改革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使老企业有新贡献。针对西安灞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建厂时问长、机组老化、管道磨损、电缆年久失修及石墨化比较严重等问题,公司着手抓T6方面工作:l、加大改革力度;2、坚持安全生产;3、坚持以电为本,多种经营;4、保护环境,综合治理;5、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增强社会效益;6、抓职工福利,增强企业凝聚力。以期使老电厂在新形势下适应生产及人民生活的需要。他们努力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力争在改扩建基础上,创出一条更好的发展新路。保军转民促发展——记“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西安秦川机械厂(843厂)西安秦川机械厂(简称秦川厂,843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西安东郊工业区筹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属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管辖的大型常规兵器制造企业。为振兴兵工企业,加强国防工业在规划建设,1952年5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兵工问题的决定》,批准了兵工总局的《兵工工厂调整计划纲要》与《兵工四年新建大纲》。二机部于1952年下半年起,对原有老兵工厂调整改制。苏联在1953年5月15日签订的第一次协议中援建项目36项,兵器工业占6项。秦川厂就是第一次协议确定的项目。1953年6月,秦川厂开始筹建,7月18日建厂筹备处成立。1954年3月,国家计委批准下达了设计计划任务书。1954年3月4日,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与苏联顾问及专家在两次勘察厂址后,决定将秦川厂建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地区。在1954年9月30日二机部批准了秦川厂的初步建厂设计后,又于1955年6月就建厂进度召开各新建厂厂长会议。并决定1956年一季度厂内建设开始,还把原1959年建成投产改为1958年一季度建成投产。1959年1月,西安市委与有关方面协商,从军品、民品及人力资源,能源供应等多方面协调考虑,决定合并秦川厂和华山厂。合并后厂名为“华山机械厂”、代号为“国营第843厂”。原华山厂为第一厂区,秦川厂为第二厂区,第三厂区为分厂。工厂职工11,923人,占地500多公顷,其生产规模,当时属西安地区各大企业之首。秦川厂再次独立发展是在1961年6月,这时秦川与华山两厂分开经营。在经历了“文革”冲击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后,秦川人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整顿,开拓进取,生产建设蓬勃发展,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年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1987年,工厂实现利润3,840万元,是秦川厂历史上最高水平。1984年,秦川厂着手微型汽车的开发工作,1985年,国家经委、计委和国防科工委又将其已获准成立的西北纸箱厂项目列入“七五”期间“军民品结合型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1987年引进了一条国外生产加工瓦楞纸板纸箱的自动生产线,填补了西北地区的空白。同年9月,经国家机械委批准,列为国家“七五”期间第二批军民结合重点项目的铝板带材冷轧生产线正式立项。超微型汽车、瓦楞纸板纸箱、铝板带材生产成为秦川厂民品生产的三大支柱产业。秦川厂自1953年筹建至今,已走过整整50个年头。这50年,秦川厂在“保军转民”方针指导下,尽力发挥军工企业的潜力和优势,根据形势适时转轨变型,开发民品和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了以“三大支柱”民品为主,冰箱用铜铝管接头、液化石油汽钢瓶、钢丝床、代森猛锌农药和超音频电源等民品及“三产”为辅的军民品结合的新产品结构格局,民品产值逐年加大。与时俱进的秦川人没有停止他们继续关注市场,开发新民品的脚步,他们军民结合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不但使“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诸多企业引以为豪,也必将激励秦川厂的后来人以更高的建设热情为国家的国防工业和人民的生活需求继续作出更大贡献。西安东方机械厂(844厂)西安东方机械厂(844厂)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隶属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该厂位于西安市东郊工业区南端,占地面积近135万平方米,拥有各种机械设备近5,000台(套),固定资产原值72,989万元。现有职工万余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有l,200多人,中级职称700多人,高级职称24.0人。该厂筹建于1952年,1954年动工修建,1958年部分建成投产。近50年来,工厂不但在军工研制及生产方面有着显著地位,而且已成为我国常规引信研制及生产的主要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精密机械制造为主,兼具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并与第三、第一产业共同发展的军民结合型企业。西安华山机械厂(803厂)西安华山机械厂(803厂)1953年7月开始筹建,1958年11月基本建成,是苏联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156项中的新建项目。属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的大型骨干企业。近50年来,该厂先后被授予陕西省经济效益先进企业、陕西省文明示范单位、兵器工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他们从1958年试制生产l#、2#和10#军品、462型轴承、Y285型柴油机、TKl.5型汽轮机和鼓风机等民品开始,发展至今天工艺门类齐全,有锻、铸、冲压、机加、焊接、热处理、粉末冶金、表面处理、装配等工艺技术。在锻造冲压、工具制造、非标设备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粉末烧结、塑料压制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工厂占地面积3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9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23。50万平方米。现有职工近9,000人,工程技术人员约500人,管理人员近900人。拥有各类设备4,000余台。理化测试为兵器工业西北地区测试中心。先后引进美国、西德、日本、英国等国先进仪器设备。有中600型扫描俄歇多功能探针、ICP5500型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光谱仪、USIP-N超趋势波探伤仪、SRS300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测CHRRPY冲击试验机等等。企业努力创建军品科研生产队伍,完成国家兵器科研和生产任务,力求把工厂建成军民结合型的现代军工企业。情系西安忆“一五”张勃兴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西安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拉开了序幕。在西安的东西郊和北郊兴建一大批国防工业企业。1954年11月,我被派往正在筹建中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五局所属的国营853厂,任厂部秘书,以后改任厂基建总调度,主管基建工作。这个厂是生产军工产品的,设计规模为拥有6,000多名职工的大企业。“一五”初始,苏联援建我国的重点项目有141项,后增至156项,陕西建成了24项。853厂原为规划中的一项,后来被撤销,原厂址移交给二机部四局(后改为航空工业部),建成了现在的红旗机械厂。初创业的时候困难重重,厂长张方海率领我们几十名干部进行筹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及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筹建工作逐步展开。筹建处设在竹芭市附近的镐京旅社,而宿舍十分紧缺,只得到处租赁民房住。后来条件稍好了一些,在黄河棉织厂对面租赁了生产队停办小企业的一院破旧房子,除用于办公外,我们几对年轻夫
本文标题:一五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8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