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教案
-1-必修I第一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分两个时期来把握:(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考点概要】考点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早期四大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起源于夏朝的原因:阶级社会开始,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相的权力很大。】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即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征对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了直接影响】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商朝的政治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大举实行分封。(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①分封对象:三大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④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在自己的领地内分封士】⑤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瓦解:春秋时期。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②原因: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直接因素: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导致分裂割据。(5)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2-(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内容:按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等级和权力,巩固国家的统治。①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称为天子,王位世袭,是天下的大宗,其他诸侯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具体表现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③周王不仅是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4)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5)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6)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分封制宗法制不同点[来源:学科网ZXXK]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来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①等级森严。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联系纽带是土地和人口。以嫡长子继承制;两者既是血缘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3-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考点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背景或条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注意:统一过程】(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三大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中央: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②九卿【非实指,表诸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①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郡县制基础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官吏任免世袭(世卿世禄)任免(无封地,有俸禄)与中央的关系分化王权,诸侯很大独立性,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影响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裂割据权力集中,巩固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考点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郡国并存:原因:①汉高祖认为秦朝亡于行郡县;②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打败项羽,大封异性诸侯王;③西汉建立后初期,刘邦又大封同姓诸侯王;④汉承秦制,在地方同时实行郡县制,这样造成了郡国并存的局面。2、七国之乱:起因: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①在中央: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另设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机构。作用:相权受限,皇权加强。②在地方: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作用: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③选官制度:察举制。(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必修二】(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4)文化措施:①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必修三】4.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5-(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2.作用: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收精兵——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②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③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①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②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①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②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影响:①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消极:“三冗二积”。③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五)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①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6-2.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p13看地图,强调行省划分: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回纥;辽阳行省包括东北和内蒙东部。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8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