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课外阅读】时评写作十讲第二讲评论的附加值
【课外阅读】时评写作十讲第二讲评论的附加值一、写评论要比读者知道得更多既是一个评论版的编辑,又是好几家媒体评论版的专栏作者,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每天邮箱收到数百封来稿,选稿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个评论作者,对自己的写作又有什么要求?其实两个问题是重合的,不论是自己写稿还是选稿编稿,我都坚持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一篇评论有没有附加值,能不能超越既有的新闻报道给读者带来附加的信息。一、写评论要比读者知道得更多什么是新闻评论的附加值呢?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康拉德?芬克在《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多次提到了这个概念,但都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比如他提到: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社论撰稿人必须对报纸的议题处理有所增益。不要仅止于对消息版的内容加以评论,应该进行给读者以附加值的报道。我的一个朋友对附加值是这样理解的:他说,评论其实是门槛很高的一种文体,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比如你能透露些内幕消息,或者你就此对相关人士进行过专题采访;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完全一样多,你的评论实际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从这种描述可以知道,评论的附加值就是那些“你知道得比读者更多的信息”:读者能通过读你这篇评论获得他所不知道或者忽略的信息和知识,你的评论中包含着你独家的信息、独到的判断或者独特的价值认知,或者是读者虽然明白某个道理,但不能像你这样以明白和精彩的方式表达出来。换句话说,让读者读完你评论后产生一种恍然大悟或有所收获的感觉。举个例子,美国的许多评论撰稿人很牛,一动笔就是“昨天的酒会上,鲍威尔走过来坐在我身边”、“我在参加奥巴马的家庭宴会时看到”、“我在与希拉里闲聊中得知”这些就是一篇高质量评论的基本要素,看到这些字眼你就能知道这篇评论的分量,里面有许多干货,有许多其他人得不到的独家信息。看这样的评论,当然会让人感觉很有收获,知道了奥巴马的态度,或者那个观点是与希拉里聊天时得来的,多牛啊。附加值是“附加”在什么上面的“值”呢?是附加在新闻报道上面的值,即超越新闻已预设的判断和已包含的信息,用你独到的分析告诉读者从新闻中看不出的结论和读不出的信息。这样的“附加值”,正是人们在读了新闻之后还要来读你写的评论的理由。否则,如果你的评论根本未超出新闻已告诉人们的信息,读者凭什么还要再看你的评论?这里想谈谈新闻与评论的关系。报社领导或编辑让评论员写新闻的时候,有一种习惯性的说法,你给某条新闻配一个评论吧。我最不喜欢听到这个“配”字了,这个“配”字暴露了一些人对新闻和评论关系的认识:在新闻面前,评论只是一个配角,评论只是为配新闻而存在,为让新闻显得更丰满而存在,是新闻的补充,是在新闻之外附着一种观点。买一送一,看新闻的时候,还配送一个评论。许多人潜意识中就是这样认为的。我是最不同意这种观点的,我一直认为,评论在文体表达上虽然很多时候要依据某个新闻由头,但评论绝不是新闻的附庸。评论,本身即是一种新闻的表达方式,是新闻的兄弟,而不是新闻的“二奶”。新闻,是新的,它提供一种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真相的报道。评论,它也是新闻,它的新不是表现在提供事实信息上,而是观点信息、价值判断以及基于理性的分析而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的事实判断。它引导人们超越新闻中包含的事实信息,而看到新闻背后更多的问题,提供一种有附加值的新判断,用观点完成新闻无法完成的任务,揭示背后的真相,提起某个议程,敦促权力的反应,从而推进新闻发展的进程。写评论的门槛也正表现在这里,要提出有附加值的观点,你必须知道得比读者更多而怎么才能知道得比读者更多,从而让读者读了你的评论后“醍醐灌顶”、“深受启发”或“恍然大悟”呢?这就是附加值所要告诉你的。门肯说过,社论撰稿人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他对某个问题有明确的看法,在该问题上他见识广博,比一般人要知道得多。缺乏附加值的评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评论没有提出观点,文章被事实性信息所支配,一直在复述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或者引述其他相关的事实信息,引用别人的观点,这就是常被学界批评的“以叙代论”;其二,虽然提出了观点,但没有超出新闻报道中已经包含的、一眼能看出的观点,每个人看到新闻就能想到的简单道理,再评论就没有价值了。五、亲身经历讲故事“我”的附加值作为一个评论编辑,我并不喜欢看那种站在云端上玩弄宏大概念、谈论大问题、空泛地抽象说理的“大话评论”,而喜欢那种放低身段、脚踏实地、从自己熟悉的身边小事和切身经历说起的“小我评论”。从自己的经历讲故事,能让文章有一种“我”的附加值。“我”的故事,“我”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让大家在生活的“共鸣”中悟到一个道理,这就是“我”的附加值。比如山西王家岭矿难时我编过一篇稿件。2010年3月,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件,数百名矿工困于井底,经过努力营救,100多名矿工获救,这是中国矿难史上的一个奇迹。对这次营救,许多作者都发来了评论,评论“奇迹是怎样产生的”。我只选了一个叫李北陵的作者的稿件,他文章中这样的字眼打动了我:当前日从媒体上获知,王家岭矿深处传来敲打管道的声音和呼喊,曾在煤矿经历过许多险情的我就确信,困于井下的工人定然有着超常的生命力记得30年前,我所在的煤矿采面发生大垮塌,一位老工人凭着经验,在垮塌发生的瞬间,利用采面未倒的支柱,迅速抓来身边的排花和竹片筑起一道护身墙,一直半蹲着等待亲身经历的这个事件,让我确信,仍困于王家岭矿井深处的工人,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般的作者,只能停留于常识和常理的浅层角度来分析矿难救援,而李北陵曾是一个矿工,而且遭遇过矿难的险境,他这种从“我”的经历说起的评论,自然就比一般评论知道得更多,他更理解井下矿工的生命状态,更知道救援是怎么一回事,说出来的道理,自然就更能让人信服了。于是,我编发了他这篇题为《王家岭的生命奇迹凭什么可以期待》的评论,产生了很大的舆论影响,第二天几大新闻网站的评论头条转载的都是这篇文章。中青报《青年话题》专门设立了两个这方面的栏目,“校园来信”和“百姓说话”,鼓励评论作者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起,以自己的经历为评论由头。如今许多学生在校园中就开始写评论,我常跟他们讲,你们不要动不动心怀天下,写那些事关金融安全、三农问题、政治改革方面的宏大评论,最好还是从身边校园内的事务、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写起,金融和政改,你的认知水平还停留于很浅的层次,写这样的文章你只是从网上搜一些资料写,写不出什么新意来。而谈你身边的事情,学术腐败,校园民主,发表论文的经历,评奖学金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你很熟悉,又有亲身经历,这样的话题才是你的优势。写这样的话题,你的评论才会有附加值。从事评论写作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公务员、农民、白领、律师、记者等,医生写教育改革的文章,我不会抱什么期待,教师谈医改,我也不会感兴趣,而一个医生写医改,我就会多看几眼,就是看重那种“我”的附加值。比如,广州一个叫梁剑芳的时评作者,他是当地某医院的一个医生,我编过他一篇为“医生篡改病历”辩护的文章。医生篡改病历,人人喊打,我为什么愿意听他的辩护呢?因为他从自己从医的经历谈很多时候改病历的无奈,说得非常有道理,起码说服了编辑。文章刊出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让许多病人明白了医生的苦衷,不能把棍子都打到医生身上。我写评论时,也注重这种“我”的附加值。比如,为了批评如今的网络炒作,揭露如今许多热点都是策划和炒作出来的,我就以自己一次被邀请参加炒作的经历为例来说明问题。某天邮箱收到一位自称某策划公司张某的来信,说从某媒体看到我的专栏评论,想结识云云,给了MSN让加为好友。加为好友闲聊几句后就说:我们正在为一个网络客户策划网上宣传,希望在本月中能有平面媒体的声音。我稀里糊涂问什么项目,他说:“由于是话题炒作,所以比较适合做评论,看您是名报评论员,很了不起啊,因此冒昧打扰。”他接着问我在哪些报纸写评论专栏,我如实相告。他说:“太好了,你能把评论在这几家媒体都发布吗?那几家媒体都是我们的目标发布媒体。”我还是没搞清楚干什么事,他终于开始跟我讲细节:“大概给你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操作手法,大概在这个月10日左右,就会有一段视频曝光,然后就是网络进行话题炒作,然后就需要平面媒体对此发出一些声音。”我把这段经历写进《利用网民愤怒已成为一种产业》的评论后,以“我”的经历为文章增加了附加值,既以亲身经历让人明白了网络炒作是怎么回事,又增加了评论的说服力。《南方都市报》曾向读者征稿“在场评论”,他们是这样定义“在场”的:评论的事情不一定是重大公共事件,您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也可,但不管大事小事,都必须是你亲自参与或体验过的,或者与你切身相关的(比如你是当事人的邻居、亲友、报道该事件的记者、处理该事件的官员,乃至经历过类似事件的人)。在场,就是用“我”在场/围观的视角去写评论,追求的就是这个层次的附加值。当然,“我”的经历在阐释一个道理时可以用,但在作为逻辑推理中的论据时,就要慎用了。这种纯粹个人的经历,如果具普遍性还好,如果仅仅是个案,用你的经历推断出一个普遍的公理,就缺乏公信力了,论证效果就会很差。
本文标题:【课外阅读】时评写作十讲第二讲评论的附加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09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