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考研数学 > 高中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考点背诵
-1-中学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考点背诵经济部分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3.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4.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5.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6.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8.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2)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9.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10.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绿色消费的特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1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3.树立企业形象: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14.解决就业问题: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15.投资方式:存款储蓄(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购买债券(稳健);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直接投资等。16.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7.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18.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的巨大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19.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20.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1.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2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3.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治部分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政治自由。公民享有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2-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行使监督权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5.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是否遵循法律、法规;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6.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7.政府树立权威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9.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①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②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2)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含义及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如何贯彻: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13.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16.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17.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18.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19.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3-文化部分1.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原则:各国文化一律平等。3.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具有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进行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重要途径: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体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6.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考点背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3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