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目录•一、隋唐前的人才选任制度•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三、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变革•四、以八股取士的明清科举制•五、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隋唐前的人才选任制度•1.夏商周至春秋初期:世卿世禄制–依据血缘和远近亲疏关系实行等级分封,建立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等级制度。•2.春秋后期到秦朝:军功爵位制–按各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功劳大小封爵授官•3.汉代:察举征辟制–皇帝不定期下诏让各级官员向朝廷举荐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才•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为人正派、有眼力的官员为专门举荐人才的官员“中正”,中正们把举荐者的人品才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上报朝廷,由朝廷择优选择录用。科举制创立前,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1.隋文帝时期: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文帝参考了南梁、北齐已采用的策试取士方法,于公元587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开科取士。•2.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3.意义:科举制把用人大权从士族“中正”手中夺回来,直接由中央(吏部)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它有计划地按国家需要开科取士,有了统一的考查检验标准,消除了盲目性和不正之风,在当时是一种更为先进的选任制度。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二)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和糊名制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唐代科举制的考试科目:•秀才科:检测考生读书量和治国见解•进士科:检测考生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和对国家方针大计的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掌握,还要检测考生独立创作诗赋的能力•明经科:检测考生熟悉经典张籍的程度•明法科:检测考生对古代和当时国家法律法规熟悉程度•明算科:着重考核算数,要求详明术理•明字科:考核文字、训诂知识和书法•童子科:检验儿童熟悉经典情况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从常科来看,科举制的考试方法,主要有贴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用口试。•贴经:考默写经书的能力,类似于填空题•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即能回答。•策问: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当世要事和计谋策略。帖经墨义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贡院考场二、科举制的开篇——隋唐时期•大批人才通过科举制进入唐朝各级政府,很多人即使在考场蹉跎半生,一事无成,仍迷恋此道,孜孜不倦,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失意知识分子起而反抗现实的危险。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三、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变革•(一)宋朝科举制度•1.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进士科、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科、三礼科、三史科、三传科、明经科、明法科、制科、词科、童子科、武科、绘画试等•2.宋朝科举制较唐代的变化:•(1)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唐代每年各科考试录取的人数不超过50人,经常才一二十人。宋朝时录取名额扩大了10余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多则达到五六百人。三、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变革•(2)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唐朝科举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后,才能授官;宋代科举及第后,不需经吏部考试即可授官,而且及第后授官的级别也有所提高。•宋朝对于多次没录取的知识分子,特别予以关照。——“特奏名”•(3)严密立法,防止作弊–糊名制、誊录制、锁院制科场舞弊科场舞弊三、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变革•3.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殿试图:三、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变革•(一)宋朝科举制度•宋朝通过科举制等措施重用文官,加强中央集权,以重屋叠架的文职机构层层控制各级政府,因此宋代的官僚机构十分臃肿,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殿试(廷试)正式确定为制度–由皇帝亲自检验应考人的水平,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再以师生关系结成朋党帮派。•考试时间:由唐代的一年一次改为两三年一次•考试内容:更重视进士科,存在争议,游移不定。–王安石变法宋代科举制关于考试内容的争论•争议焦点:选拔人才重点是放在以经义取士还是放在诗赋取士上。•王安石:批评以诗词工巧取士的做法,突出考经义和策论,推出《三经新义》•苏轼看出诗赋、经义二者都没用,安邦治国之才还得从实践中学。•从社会政治宏观视野上看,是以经义取士,还是以诗赋取士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关键是有科举制这个渠道来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和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道。三、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变化与发展•(二)元代科举制度•辽:科举考试主要为汉人设立,严禁契丹族的人参加科举考试•金:汉人和本族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但贵族子孙做官仍有世袭法保证•元:选官制度主要靠贵族世袭制、军功爵位制等,科举取士的方法一直不占主导地位,直到(公元1313年)元仁宗皇庆二年才正式制定科举考试的章程。(二)元代科举制度•考试时间: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为三级:一是乡试(行省考试),二是会试(礼部考试),三是御试(即殿试)•元朝把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元朝分左右两榜开考,为了照顾蒙古、色目人弓马娴熟、文字功夫较差的实际情况,报考内容简单些的右榜,为了压汉人、南人一头,报考难度大些的左榜。(二)元代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上,一是将诗赋废除,改为检测考生书写用于官府的章表诏诰等各类文书的能力。二是所考经义部分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选出的儒家经典《四书》为内容,答案也以朱熹对《四书》的注解为标准。这一改变对明清八股取士制度有极大影响。•程朱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最终形成和日趋僵化,有利于从思想上束缚和控制知识分子,所以很被统治集团看重。辽金元科举制概括•辽、金、元都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家,社会尚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总的来说都不如唐、宋重视科举制,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都很少,当时的科举制起到了安抚汉人,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四、以八股取士的明清科举制•朱元璋•1370年下诏举行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1373年暂停科举,实行举荐制;•1382年下诏重新恢复科举制,但要求及第进士先得到政府机关去“观政”一段时期,然后再根据各人能力才气委任官职。四、以八股取士的明清科举制•明清科举考试程序图:秀才(第一名解元)举人童生(第一名状元)进士院试府试县试(县府级考试)乡试(省级考试)(第一名会元)贡士殿试(皇帝主持考试)会试(中央礼部考试考试)四、以八股取士的明清科举制•参加殿试的考生已算被录取,均能获取进士资格。殿试考中称“甲榜”,也叫“甲科”,出榜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只取前三名,头名称状元,第二为榜眼,第三叫探花;二甲统称“进士出身”,三甲统称“同进士出身”,都不限名额。头甲当场授官,二三甲实习三年后授官。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除诗赋外,最重要的是八股文,因此,人们往往称明清科举制为“八股取士制”。•八股文是明清时用于科考的一种文体,它源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将科举从以诗赋取士变为经义取士的改革,又受元代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为内容的科举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八股文是一种十分沉闷、死板、枯燥的文体。它有严格规定的形式,文章要求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后四股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的两面性•平心而论,八股文的格式是吸取了古代诗文辞赋的程式格律制定出来的。它要求文章短小精练,主题突出,逻辑性强,符合官府行文的需要。如果作为一种训练思维和写作方法倒也有可取之处,甚至对明清的诗文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问题在于,八股文把写作规律和内容程式化,变成一种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僵死教条。被八股文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往往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反抗精神,成为心甘情愿为专制政权服务的奴仆。科举制的终结•随着清王朝后期的腐朽衰落和西学东渐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改革考试、用人制度,取消八股文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变法维新运动开展后,八股文更是遭到口诛笔伐。•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办学堂,废除科举,取消八股文。光绪三十年(1902年),在变法运动的冲击下,八股文终于被取消。1904年,清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没有八股文内容的科举考试。1905年,清王朝宣布取消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科举制的演变概括•唐代(开创)–沿用隋代格式,录用名额较少,不能满足官僚集团的用人需要和大多数士人进入仕途的愿望。•两宋时期(极盛)–录用人数比唐代增加数倍,解决了唐代没有解决的名额问题,考试和录取的方法也进一步严格化。考试科目集中于进士一科,开始逐步失去分科考试的特征。•明清时期(衰亡)–科举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层次清楚、条规严格、名目繁多的复杂体系,但考试内容与形式也日益僵化。五、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一)积极意义:1、有利于巩固、稳定王朝的统治。2、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3、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5、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五、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二)消极影响:•1、形式内容的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导致人才知识结构有缺陷。•2、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3、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4、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公平性并不是无可置疑。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不同点:项目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科、理科,设置较合理。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比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考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科举制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相同点:•都是一种体现“至公”精神的考试任职制度。•不同点:项目科举考试西方公务员制度之前的任职制度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恩赐制、政党分赃制涉及范围全部官员部分官员(事务官)内涵仅限于对任职资格进行认定。包括官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待遇等所有有关规定在内的一套完整的体系。Theend!谢谢!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科举制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5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