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中国饮食文化(课堂PPT)
教学要点: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三、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政治、礼教与宗教四、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第十三讲中国饮食文化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造巢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烤,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专门的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陶甑汽柱甑6.夏、商、周时期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常少。周代石臼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周代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如《礼仪•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而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7.春秋、战国、秦朝时期的饮食文化在北方,古齐鲁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在南方,楚人称冠,中原没有任何一国的文化比楚人更多姿多采,楚国东滨大海,西拥云贵,南临太湖,长江横贯中部,水网纵流南北,气候寒暖适宜,土壤肥沃,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为了显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国进军岭南,和当地的土著进行多年的战斗及文化交融。赵佗发兵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当下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百姓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五谷”即:黍、稷、麦、稻、菽,为我国的传统粮食作物,相传为黄帝所开创种植。)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八珍”: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不同。八种珍贵食材。8.汉这一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大交流。东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9.唐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唐代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说法。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酒家胡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旧唐书•苏环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烧尾宴宋代的宫廷饮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我国最有影响的“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10.宋、辽、金、元时期的饮食文化辽金的饮食水准要粗劣些。以肉食而言,“炙股烹莆,以余肉和綦菜,捣臼中糜烂而进,率以为常”。即使给有身份的人吃的肉粥,也是“以肉并米合煮之”,“皆肉糜”。平日里所吃的半生米饭,竟要“渍以生狗血及蒜”。元朝,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饮食高峰。11.明清到了清末时期,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成为“八大菜系”,以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尽管菜系繁衍发展,但人们还是习惯以“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来代表我国多达数万种的各地风味菜。八大菜系:鲁、川、苏、粤、浙、闽、湘、徽。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中,器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或者说饮食器具本身就参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创造,如果没有历代工匠在食具上的苦心经营和革新创造,中国饮食文化将会大为逊色。饮食器具发展史《灰陶釜、灶》,是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新石器时代的《汉狩猎纹灰陶鼎》是三足锅,《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屉,下半部盛水,称鬲,中间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以烧烤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则开始用水煮、气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双耳小口尖底瓶》两边的耳孔吊着绳子,放进河里入了水,陶瓶便会立起来,可见当时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甗,已发展至青铜器制。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匜用以盛酒,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盉hé》是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冰酒器,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冰箱”。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甗yǎn汉代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方壶》,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单的长方型炉灶。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当时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会菜式丰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形式演变为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当时着重华丽的生活,金银及玻璃器皿相继出现,并且造工精巧。陶灶铺首衔环铜方壶盛—“吃”的繁荣雅—“吃”的典雅艺—“吃”的艺术精—“吃”的效益奇—“吃”的奇异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内涵2.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独特的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三、中国岁时饮食文化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春季:樱桃与春笋夏季:立夏秋季:五谷尝新就是品尝新收获的果实。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寒食节或清明节是一般百姓最固定的荐新仪节。表现的都是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夏至食冷淘面。伏日有凉冰、冰果、绿豆汤、过水面暑汤和新莲等。十月朔日,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冬至以馄饨最盛。腊日的腊八粥和腊八蒜。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守岁到了天明,已是大年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中秋、清明、重阳、冬至、腊日等节日的饮食活动,都以家庭范围为主,非常强调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所设计的饮食活动,强调增进家庭和睦氛围。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春盘,重阳糕,百事大吉盒,银钱饺子等等,种种节日饮食活动,都表达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小结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盛、雅、艺、精、奇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美、情、礼三、中国人吃的讲究:(一)味觉的体验(二)中国岁时饮食文化1、享受自然2、顺应时令3、怡悦亲情4、寄托情怀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政治、宗教与礼仪1.饮食与政治“问鼎中原”、“染指于鼎”、“群雄逐鹿”“鼎食人家”、“钟鼎山林,人各有志’’……古今英雄们都喜欢以饮食之道来比喻国家大事与政治谋略。由此可见,饮食与政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古往今来,很多的政治活动均与饮食有关,每朝每代,都有那么几顿足以载入史册的饮食行为,如果少了这几顿饭,历史或者就将因此而改写。载入史册的几顿饭“二桃杀三士”“杯酒释兵权”“满汉全席”“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饮食之于政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立国须以食为本,安邦应循食之道。其次,立国须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商鞅主张)使商无得籴(买进),农无得粜(卖出)。农无得粜,则窳惰(懒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丰收之年)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歉收之年)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商君书•垦令》农业政策的演变(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农业政策的演变(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於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於途者,盖
本文标题:中国饮食文化(课堂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19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