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山民作者:韩东,着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本文为现代寓言诗。1.本篇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现代寓言诗,简答其主题意蕴。本诗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寓言诗。寓言的它的本体和喻体,它在本诗中的具体体现是:诗歌以山民父子间的一段山外是山、山外有海的对话及儿子他的有关心理活动为寓言本体,而据此引发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作品针砭民族惰性和传统习惯的主题意蕴,这种讽刺、批判的意味则成为寓言的喻体。2.简析本诗在取材、立意及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这首诗在取材上去除了崇高化而采世俗化一途,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在语言上,也去除了浪漫的华丽,而纯以民俗口语出之,见出使诗歌复归生活本身的努力。而在立意上,则力求高远,尖锐,富撞击力。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陈毅市长作者:沙叶新,着有多幕剧《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和《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1.简答《陈毅市长》的主题。《陈毅市长》的主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恢复和发扬陈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简析《陈毅市长》结构方式的独特之处。作品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糖葫芦式结构,全剧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十场戏写十件彼此独立的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3.以第三场为例,分析陈毅市长的性格特点陈毅的性格豪爽率直、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快人快语,这在第三场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塑造陈毅的形象时,作者还运用了喜剧手法。如第三场安排的小误会:何淑芳误认陈毅为沈老板,在陈毅亦庄亦谐的回答中,消除的隔阂,也显示了陈毅的性格。绝对信号作者:高行健,着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和论着《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等。1.分析《绝对信号》的主题意蕴和整体象征手法。主题意蕴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剧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表现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惶惑、苦闷和矛盾心理及其变化过程。第二层,是由于剧本在整体上是以象征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的,因而大大拓展了剧本的寓意。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2.简析黑子形象的性格意义。黑子是80年代初历史变革时期的一个迷茫青年形象。他个性倔犟,带着几分野性。又是代表着人生道路上许许多多迷茫青年的一个中心形象。他的遭遇处境、心理状态及其转变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这一形象告诉青年,也告诉所有的人们,应该怎样做人,要明辨善恶是非,千万不能为小人小利走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3.简析《绝对信号》以人物心理串联时空场景的结构特点。在表现方式上,《绝对信号》在展开人物间的外在冲突的同时,更侧重于内心冲突的表现,并以人物的心理来串联时空场景;同时吸取西方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如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剧作者的艺术探索精神。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作者:公刘,原名刘仁原,着有诗集《边地短歌》、《白花与红花》、《离离原上草》和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等。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在10年浩劫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希望的,生机勃发的事物,都似乎变得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了。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种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危机感。2.简析大森林的象征寓意大森林是本诗的中心意象,它是诗人艺术想象的产物,而非对那片荒坡沟的写实,这一意象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喧嚣不宁,它的生机和腐败,它的代谢与健忘,正使人联想起刚刚过去的那一场民族浩劫过后亟待反思和清理的历史与现实。记取历史教训,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既关乎现实,也关乎未来。3.简析本诗所采用的象征、叠句式等手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哎,大森林》采取象征手法来宣泄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情感。作者赋予大森林意象复杂多义的蕴含,借以表达爱恨交加、忧虑与希望交错的复杂情感,这一象征意象所取得的整体象征效果使诗歌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完整统一,思想意蕴也变得复杂深邃。与李贺共饮作者:洛夫,姓莫,台湾创世纪诗社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无岸之河》、《魔歌》、《众荷喧哗》等。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本诗借助奇特的想象,通过时空倒错的方式,使千载之前的中唐和现代、古长安与台北遇合,造成古今诗人相晤邀饮的千古一聚场景,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唐代诗人李贺的奇情奇才的钦慕之情,体现了一种狂放傲岸的文化人格和对世俗为人、为文之道陈腐观念的蔑视。2.简析本诗在意象经营和结构安排上的特点。苦心经营意象,以之突现精神魅力,造成奇独风姿,是本诗呈现方式的一大特色。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也极具特色。诗歌采用递进式结构,三节诗层层推进,愈进愈奇。岁月——给X·Y作者:骆一禾,着有诗集《世界的血》、《骆一禾诗全篇》等1.简答本诗的主题意蕴本诗通过一系列象征性意象,抒写了在绵延无尽的岁月中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意义,表现出对时间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及无限性的哲理性思考。岁月无情,个体生命有限;但生命也一如时间在无限延续,生命之链不会中止,生命也是无限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生存姿态和对生命的智性赞美。2.简析诗人怎样将无形的时间作具象化的表现,从而体现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令无形无迹的时间(岁月)具象化,赋予它以质感与动感,使其像油彩般剥落,如纸片般卷曲,是本诗一个主要手法。小青蝇、三叶草的比喻与少女化石的想象,使时间意象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外现;其在诗末的再次复现,又增强了诗的结构上的内聚力,显得通体浑融无间。苹果树下作者:闻捷,原名赵文节,着有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1.简答本篇的主题意蕴。《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2.简析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的艺术特征。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相信未来作者:郭路生,笔名食指。代表作品有《命运》、《疯狗》、《愤怒》、《相信未来》和《鱼群三部曲》等。1.简析本篇的主题意蕴《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人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执的希望。2.简析本篇的艺术特色。作者还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全诗形式整饬,每段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重读《圣经》作者:绿原,原名刘仁甫,七月派诗人。着有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和《人之诗续集》等。1.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简答其主题意蕴本诗写于1970年,当时诗人正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即本诗副标题所谓的牛棚——劳动改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现实处境中,他不可能直接喊出对于那不公正的世界的抗议,甚至连私底下用明白的语言写下这种抗议都会带来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只能通过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2.简析本诗所采用的比喻、暗示、反语等表现手法及其对表达主题意蕴的作用。这种比喻的方式赋予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落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因为一直用的暗示,所以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也显得比较含蓄,能给人回味。至于在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更是这首诗的明显的特点。邵燕祥杂文二题(和尚之喻、《圣经》拟作)作者:邵燕祥,着有诗集《到远方去》和《迟开的花》等。80年代后期起又以写作杂文名世,着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1.简答本篇的主题《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通过枚举与分析,针顺利完成了社会垂涎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实在是为了曲折地反遇和表达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2.简析《和尚之喻》是如何通过枚举有关和尚的民谚,逐步加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的。文章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吃,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僧多粥少揭示的是佛门面临的生存威胁下的矛盾;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生存需要之上的人情味,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了;而不看僧面看佛面,作者看似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其实是以递进的方式,逐步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从而体现文章的主题。3.简析《(圣经)拟作》的构思特点《(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4.分析作者通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话所揭示的深刻含义作者借宗教故事,无非是为了以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和批判现实,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那些以阶级血统论罪,以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着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1.简答本文的主题意蕴《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2.结合作者生平,分析本文所揭示的生命价值在于勇敢地面对命运挑战的哲理。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3.简析本文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主题的。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包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生命、宇宙和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草木篇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着有
本文标题: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0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