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0164、法兰克福学派是什么?(1)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2)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70年代逐渐衰落。(3)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人。(4)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的武器。(5)他们的具体文艺主张虽然不同,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人类的特殊职能这一点上却基本一致,体现出鲜明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0165、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课题?(1)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①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②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对人类前景存在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2)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①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②人的解放最根本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3)其主要理论论题之三: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①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②在文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4)意义: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0166、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式幻想艺术论是什么?(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①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他的乌托邦理想完全一致。②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生活在未来,哲学的任务不是描述现状而是唤醒生活。③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开放的、尚未完成和规定了的,这种开放性就是“希望”,人是他很前面的那个他。(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①把艺术的本质同幻想、同对世界审美的“超前显现”联系起来。②艺术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可以成为精神的一个避难所。③艺术的幻想实质是对白日梦的改造。(3)对表现主义艺术的支持:①布鲁赫认为表现主义并不代表法西斯主义。认为表现主义体现了人民性的回归。②布鲁赫认为表现主义具有先锋性,认为表现主义具有大胆实验性与创新性。0167、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什么?(1)布莱希特身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一种具有鲜明无产阶级革命倾向的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艺术观。(2)具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的理性主义艺术观:①他认为,艺术必须与无产阶级共命运,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倾向。②布莱希特与非理性主义思潮相对抗,提出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③布莱希特针对享乐主义,突出强调了艺术的教育功能,但并不排斥艺术的娱乐功能。(3)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①史诗剧:用史诗即叙事方法在戏剧舞台上表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展示其发展趋势,以“叙事性”取代“戏剧性”。②史诗剧的核心特征就是“间离化”,或者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等。③间离化:即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与演员之间有意识地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使演员和观众都能以“旁观者”的目光去审视,去思考,去评判。评价: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为西方戏剧美学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0168、布莱希特论现实主义:(1)现实主义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2)现实主义不应以酷似生活为标准,而应“驾驭”现实,洞察生活本质;(3)主张把事件过程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4)现实主义应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新的现实,可借鉴先锋派的艺术成果。0169、30年代卢卡契和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是什么?(1)30年代表现主义之争中布莱希特与卢卡契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的观点上。(2)二人都承认现实是文艺的源泉,都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现实,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3)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人的解放,文艺应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布莱希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阶级斗争的学说,文艺应该首先考虑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服务的问题,不能只讲“人道主义”。(4)卢卡契认为现实主义应当真实而直接地再现现实生活,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就是要揭示出社会的因果关系,强调发展的因素,既具体又要让人有抽象概括的可能。(5)卢卡契认为现实主义应该以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为中心来达到真实的再现生活的目的,布莱希特则主张把实践过程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人物在他那里只是一种符号,并不一定要有鲜明个性。(6)卢卡契推崇19世纪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要求无产阶级文艺以之作为典范;布莱希特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受制于现实,主张现实主义应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来表现新的现实,而不是因循守旧。(7)评价:①卢卡契和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之争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片面性。②从文艺发展的角度而言,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观点面向未来,但忽视文艺再现生活的真实性而过于强调阶级倾向性,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0170、瓦尔特•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是什么?(1)古典艺术的终结与现代艺术的费解:①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传统的叙事艺术出现了危机,而代之以机械复制艺术如摄影电影的兴盛。②注重叙事的古典艺术让人清楚明了,而现代艺术的瞬间性则导致意义晦涩,让人费解,于是现代艺术加入了反思性,从而增加了阅读的费解性。(2)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①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②艺术创作的“技术”即技巧,艺术技巧作为艺术生产力的代表,直接关涉到对文艺作品的分析与评价的唯物主义原则。③本雅明认为应该将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将读者或观众转化为艺术生产的合作者。④评价:本雅明把艺术看成一种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运动过程,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艺术技巧过分抬高则是片面的技术主义的。(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了,可用机械复制的艺术却悄然兴起。②光晕这个概念泛指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现代技术如摄影等却使作品无限多地被复制,作品的本真性、唯一性与权威性就消失了,环绕它的光晕也就消失了。③艺术接受也从侧重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收方式。④本雅明认为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丰富了我们观照世界的方式,据此本雅明把电影看作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⑤评价: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鲜明地贯穿了技术主义倾向,但他对艺术的精神性、独创性和个性等有所忽视,这一点是明显的不足之处。0171、西奥多•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是什么?(1)否定的辩证法:①阿多诺通过文艺来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②阿多诺认为真正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指向差异之物,是矛盾对立的,辩证法的真正含义永远是否定性的而不具有任何肯定性。(2)艺术的否定性本质:①艺术是指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否定性是现代艺术的本质特征。②阿多诺认为艺术就是要达到社会的社会性逆反现象,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反题”。③认为艺术应该打破传统艺术追求完美性和整体性的幻想,用不完美性和不和谐性、零散性的外观来实现其否定现实的本性。为此,阿多诺提出了“反艺术”的概念。④“反艺术”正是通过消灭艺术美的外观而使艺术解体,又恰恰在艺术的解体之中拯救了艺术。(3)艺术的批判和拯救功能:①现代艺术的本质既然是否定性,其主要功能自然就是社会批判了。②拯救功能与批判功能是不可分割的。面对这样一个走向野蛮和虚无的社会,人们需要一种具有否定性和批判功能的现代艺术拯救心灵,实现拯救人性、拯救现实的功能。③评价: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从精神到精神的唯心史观和审美乌托邦。0172、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是什么?(1)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①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控制”把人变成了“单维人”。②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爱欲”本性的压抑。③批判资本主义滋长了“攻击性”罪恶。④还从人性异化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评价:批判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2)艺术的实质是“革命”和“造反”:①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创造了与既存现实相异的另一种现实,另一个真实,一个属于未来或理想的不存在的世界,因而具有一种“否定的”总体性,这种对现实的否定性是一种美学上永恒的想象的革命。②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因此说艺术就是反抗。③马尔库塞赋予艺术和审美以一种政治性的革命或造反功能,革命构成了艺术的实质,艺术在反对现存社会的政治斗争中是一种武器,是阶级斗争必不可少的武器,艺术之维和审美之维是政治革命最重要的一维。(3)艺术造就“新感性”的功能:①艺术的革命和造反特性主要是通过艺术和审美进行人的心理和本能的革命,从而消除异化造就“新感性”,达到解放人的目的。②马尔库塞认为通过艺术造就“新感性”的主张是一种政治实践,这种新感性就是能超越抑制性理性的界限和力量,它体现了否定整个旧制度建立一个新社会的要求。③他认为,艺术通过对现实的变形造就了新感性,同时释放了新感性中被束缚的审美力量。新感性能变成一种改造重建社会的现实物质生产力,这种艺术和审美化的生产力能把现实改造为艺术品。0173、埃里希•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是什么?(1)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①弗洛姆认为作为有思想有肉体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本能欲望和情感的人,对人的存在的唯一回答就是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在于实现与另一个人的融合,即在于爱。这就是弗洛姆人论的基本观点。②评价:为文艺找到了主体的人,为文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人学的基础。(2)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①弗洛姆认为文艺是一种普遍的象征,是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展示。并由象征与人类普遍经验的深刻联系出发来分析人类的梦、神话与童话等文学作品。②弗洛姆认为梦是人类的睡眠语言,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是基于人类的普遍生存经验之上的普遍象征。③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梦境,也是人类早期经验的象征与展示。因此弗洛姆认为俄狄浦斯神话并不是性欲乱伦主题,而是显示了在父权制家庭中儿子对父亲权威的反叛。④童话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普遍经验。例如《小红帽》的童话展示的就是人类历史中两性斗争的普遍生活经验。(3)“社会无意识论”和文学:①他认为社会无意识就是指那些被社会所压抑的心理领域。②他强调文学与社会无意识密切关联。其原因有三:一是认为文学创作如同梦境是处于无意识层的内心体验。二是认为艺术思维也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意识、情感体验与理性逻辑、自由状态与文化制约相互冲突调和的过程。三是认为文学语言也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意识矛盾运动的结果。③评价: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融合的努力,是精神分析学的新的理论贡献。0174、于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是什么?(1)“重建”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①他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不完全适用了,因此决心要“改造”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于是提出了“社会交往行为”理论。②“社会交往行为”理论: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和相互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一致。③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新目标及实现的途径。④评价:夸大了科学技术的现代作用,在政治上更保守,理论上空想的性质依然如故。(2)对“批判美学”的批判综合。①他认为艺术
本文标题: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3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