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7第九编晚清文学--第六章--“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
第六章“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本章内容▪第一节“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第二节《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节《老残游记》与《孽海花》▪第四节辛亥前后的小说▪第五节晚清戏曲第一节“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小说乃改良群治的最有力工具;其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二、小说杂志的风行与新小说写作▪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和创作“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也为小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发表平台,并成为“新小说”的样本。▪《新小说》的刊行,引发了小说杂志创办的热潮,此后的十年间,专门的小说杂志就有二十多种,比较著名的有《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月报》等三、“林译小说”▪翻译小说的巨量涌现,要追溯到光绪二十五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出版。林纾的这个偶然尝试不但开启了“林译小说”之旅,而且以“茶花女”故事打动了中国读者,改变了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学的不以为然之心,是后来中国翻译文学繁荣的序幕。▪终其一生,共译出外国小说一百六十多种,涉及十多个国家近百位作者。▪林纾是晚清重要的古文家,他的小说翻译全以文言出之,但又不囿于其所师从的桐城古文的范围,在简洁传神的同时,古文变得更富表现力,无论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能曲尽其妙。▪“林译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不但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生活视野和艺术世界,向他们传递新思想、新文化,而且让中国作家了解了西方文学的表现题材和创作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小说写作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动力第二节《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李宝嘉与《官场现形记》▪李宝嘉(1867—1906),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服务于上海报界,光绪二十九年主编《绣像小说》杂志。庚子(1900)后,开始小说写作,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中国现在记》《庚子国变弹词》等行世。今人辑作《李伯元全集》行世。▪《官场现形记》是一部向读者全面呈现晚清官场腐败实相的小说,通篇所写不外两件事:如何谋官?如何做官?而不论谋官还是做官,小说表现的晚清官场运转的核心就是两个字:金钱。▪整部小说写及八百多个人物,重点描写的也有七八十人。通过这些人物、这些事件的描写,李宝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贿买风行、道德败坏、钩心斗角、坑蒙拐骗、惧洋媚外、凶狠残暴、一心耧钱却无意于国事的晚清官场(或曰官员群像),可以见出作者对这种官场的抨击与绝望情绪。▪作者在小说写作中似乎并不太讲究叙事技巧,在故事的讲述中极少曲折盘旋,而是直接全盘托出,殊少含蓄蕴藉之致▪整部小说中,作者于中下层官员的官场生活表现得较为真切,如府县、师爷、买办、佐杂及官场掮客等人。▪至于小说的结构,未见精心刻意之迹,只是故事的连缀而已。二、吴沃尧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1866—1910),字小允,号趼人,又号我佛山人。吴沃尧早年经历家庭变故,后在江南制造局和上海报界服务十数年,光绪三十二年主编《月月小说》。在其生命的最后七八年间,吴沃尧创作了大量小说,包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新石头记》《恨海》等中长篇和《庆祝立宪》《黑籍冤魂》等短篇。其作品今人辑作《吴趼人全集》。▪展现了更为广阔的晚清社会,它不但描写官场,而且写了商场、士林、战场、家庭等领域中的“怪现状”。▪官场仍然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重要的表现领域,在其所描写的众多官僚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苟才和蔡侣笙。▪在官员之外,小说中商人不但经营商品,也卖官鬻爵;士人不学无术,又到处附庸风雅。军队里士兵孱弱,冒领空饷;科场上关节横行,作弊成风;家庭中以强凌弱,侵吞财产。第三节《老残游记》与《孽海花》一、刘鹗与《老残游记》▪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号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刘鹗少时颇究心于经世致用之实学,光绪六年拜太谷学派李光昕为师,后进入仕途,投身实业。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后,刘鹗赴京赈济,购太仓米售于民众,八年后以私售仓粟之罪被革职流放,次年卒于新疆。▪刘鹗创作《老残游记》,意在警醒国人,拯救国家危亡。他通过官场与“山林”两个世界的描写来达成自己的创作主旨。▪刘鹗在对晚清官场的描写中,创造性地揭示了清官的罪恶。玉、刚二官,一个以治盗为名,逼民为盗,猎取升官资本;一个以清廉自命,逼民认罪,博取正直之名。晚清官场中的这两个酷吏本质的清官形象,更深刻地反映了官场的罪恶。▪“山林”主要由玙姑、黄龙子、扈姑、胜姑、刘仁甫等人构成。这个世界以申子平的视角来写,从“老残”游记的角度看,有“节外生枝”之嫌。但“山林”世界自有其存在价值。▪首先,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不论是玙姑等人的音容笑貌、居所风景,还是她们的识见议论、音乐演奏,都与老残游历所目睹的世界形成对照。其次,小说借“山林”中人物之口,揭露宋明理学之虚伪,传播太谷学派之思想,预言未来中国的走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刘鹗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老残是这部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他表面上是一位精通病理、为人诊病的游方郎中,绝望于官场,游离于官场之外,但却忧国忧民,依靠自身声望、才学为国家和百姓做事,表现出一种侠义精神。▪《老残游记》的文笔十分讲究,其中关于自然风光和音乐的描写,堪称美文。如他对大明湖、桃花山、黄河凌汛、月下雪山等自然景观的描写,确是“作实地的描画”,写得体贴入微。二、曾朴与《孽海花》▪曾朴(1872—1935),字太朴,改字孟朴,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曾朴生长于书香门第,颇富救国之心。光绪二十三年赴上海投身实业,光绪三十年与丁初我、徐念慈等人创立小说林社,刊行《女子世界》《小说林》等杂志。入民国后一度参与江苏政事。1927年创办真善美书店,出版《真善美》杂志。▪曾朴改变了金松岑注重表现傅彩云的原有设想,转换为以金雯青和傅彩云分合故事为主线、表现清王朝同治到光绪年间政治、文化、思想风气的变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孽海花》是对历史的一次艺术再现,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同时,《孽海花》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次,《孽海花》“写当时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第三,《孽海花》“文采斐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孽海花》用白话写成,叙述语言流畅典雅,人物对白贴和身份,颇见作者曾朴的语言功力。第四节辛亥前后的小说一、从改良群治到自娱娱人▪从“改良群治”到自娱娱人,这种转变所以发生,其首要原因是此一时期国民政治热情的消解和作家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小说创作的商品化日趋成熟,“著书都为稻粮谋”成为普遍现实。▪疏离“改良群治”,转向自娱娱人,“英雄”退隐,“男女”登台,这是作家对时代阅读风气变换所做出的应和。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作▪辛亥前后的小说写作,言情蔚为大宗,形成了被后来的新文学家们称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群体。▪这些作家大多聚集在上海,以徐枕亚主编的《小说丛报》(1914)和王钝根、周瘦鹃等主编的《礼拜六》(1914)作为大本营,故而这群作家又被称作“礼拜六派”。▪《玉梨魂》(1912)写的是“寡妇恋爱”,它通过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不得所爱”的哀伤故事,向我们呈现了辛亥前后中国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现实困境,揭示了悲剧发生的深在原因,即隐藏在三个人物内心深处的对封建礼教的自我认同。▪《玉梨魂》用杂有四六骈骊的文言写成,但即使是骈文,也不是僵化的四六体式,而是掺入一些古文句式,以使表达灵动。三、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苏曼殊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中与众不同的一位,在他六篇带有一定程度自传色彩的爱情小说中,中篇《断鸿零雁记》写得最好。▪《断鸿零雁记》(1912)从主人公三郎哀感自己的“难言之恫”写起,通过三郎与雪梅、静子的“准三角恋爱故事”,表现了与文化选择困惑纠缠在一起的情爱与死亡的主题。▪《断鸿零雁记》在叙事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它采用了严格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以“我”(小说中称“余”)为视角,讲述“我”即三郎的故事,一切皆“我”所经、所见、所想,显得格外真实。▪同时,小说表现出浓重的主观抒情和自我表现色彩,弥漫着感伤忧郁之情,这一抒情基调,在小说第一章三郎感慨“难言之恫”时已经定下。第一人称叙述与主观抒情相得益彰,突出了小说的抒情特色四、现代短篇小说的出现▪在“五四”新文学时期成熟的现代短篇小说,也在辛亥前后开始了自己的文体生成之旅。▪比较早的将短篇小说作为杂志刊载对象并付诸实践的是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创刊于上海的《时报》,在其创刊号上发表的由梁启超执笔的《发刊例》,即明确提出要附印“短篇”小说。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时报》第一次刊出翻译短篇小说《黄面(滑震笔记之一)》,九月二十一日刊出陈景韩(署“冷血”)“自撰”之短篇小说《马贼(侠客谈之一)》,此后,《时报》上便可经常看到短篇小说。第五节晚清戏曲一、传奇杂剧▪在前期的嘉庆末、道光初至光绪二十七年之间,传奇杂剧的创作内容仍是明清两代习见的伦理道德、婚姻家庭、忠奸善恶、历史故事等题材,但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也出现了一些时事题材的作品,表现出作家对时代的关注。▪光绪二十八年十月,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提倡用小说、戏曲来开启民智,维新群治,并创作《劫灰梦传奇》《新罗马传奇》《侠情记传奇》,揭开了晚清传奇杂剧革新的序幕。▪清季最后十年的传奇杂剧作品数量猛增,内容上表现出的强烈现实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首先,传奇杂剧本身的体制渐趋瓦解,出现了短至一二出的传奇,如杨与龄的《乌江恨》,高增的《女英雄》《人天恨》等,也出现了不按生旦规制出场的戏剧改良示范之作《新罗马传奇》等。▪其次,戏剧情节淡化,冲突弱化,乃至无情节、无冲突。第三,▪案头化。二、京剧的定型与兴盛▪京剧的定型在道光二十年(1840)至咸丰末年。这二十年间,京剧在广收博取的基础上,在音乐体系、曲调板式、演唱语言、伴奏乐器、表演规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面目。▪演员方面也完成了从旦角为主到生角为主的转变,老生成为挑大梁的角色▪“同治中兴”局面,这给京剧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20世纪初年“戏剧改良”运动兴起,海派京剧的大本营上海成为中国京剧改良的中心,这场京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是票友出身的满人汪笑侬(1858—1918),他以光绪二十七年演出影射戊戌党祸的《党人碑》拉开“戏剧改良”运动之序幕。三、早期话剧▪光绪三十二年年底,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东京组织创立了春柳社文艺研究会,戏剧演出为其主要活动。光绪三十三年初春,春柳社同人演出了新剧《茶花女》;五月,再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光绪三十三年夏天,国内的王钟声于上海创立通鉴学校,以改良戏剧、宣传革命。同年九月,创立春阳社,公演由许啸天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春柳、春阳共同演出的光绪三十三年,遂被视作中国话剧的诞生之年。▪在中国北方,南开学校在校长张伯苓的推动下于宣统元年(1909)也开始了话剧演出活动。南开话剧演员虽是学生,但因为一开始有张伯苓的指导,起点比较高,不但在戏剧的主旨上注意社会教育功能,即在演出形式上亦与西方话剧十分接近。思考题:▪1.试述“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影响。▪2.试分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艺术特征。▪3.辛亥前后小说写作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4.早期话剧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标题:27第九编晚清文学--第六章--“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的戏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5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