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一、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二、语文教材的功能三、语文教材的发展四、语文教材建设中的问题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一)、范文系统(二)、知识系统(三)、实践活动系统(四)、助读系统(一)、范文系统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二)、知识系统形成过程:1)、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是不专讲语文知识的。2)、把语文知识列入语文教材始于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其作用是服务于读写训练。3)、新中国建国后的语文教材中,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逐步形成了知识系统。内容: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知识简化为“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包括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常见修辞格等5项。教学方法强调精要,好懂,有用。(三)、实践活动系统语文实践活动是指这种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相配合的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系统。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或者与教科书相配套的练习册。(四)、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助读材料,就是教科书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助读系统分为注释类、提示类、图像类、附录类、练习类这么五大类。作用: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2)使教科书的采用者明白教学的统一要求,作为教学参考;3)其中的某些重要提示往往体现科研、教研新成果或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材的功能:(一)、德智启示(二)、语文历练(三)、语文积累(四)、知识扩展(一)、德智启迪德,主要指思想品德修养,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情感,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二)、语文历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三)、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语文教材中包括很多的优秀作品,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词汇丰富,知识渊博,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艺。(四)、知识扩展途径:一条是社会生活,一条是学科学习。后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有通过优秀作品传递出来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一)、古代语文教材(二)、近代语文教材(三)、建国以后的语文教材(四)、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五)、21世纪新教材(一)、古代语文教材我国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就教育功能来看,识字课本和文选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1)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基本特点就是集中识字和韵文化。2)后来发展到用诗歌选读兼做识字课本,如清代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3)汉以后,文选之风渐盛。如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清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古文观止》。(二)、近代语文教材1)自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编制了多种教材,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2)到20世纪30年代,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在原来的文选本和文选评注本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编进了语文基础知识和练习设计的内容。其中这种特点最明显的有两套,对后来的影响也最大:1934年王伯祥编《开明国文读本》,以文选为主,按文体分单元,各种文体轮番学习,以循环往复使读写能力螺旋式上升为目的。其理论可称为“能力螺旋上升论”。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以文选为主,按知识和能力点分为108个单元,每单元中将语文知识、范文和练习结合起来学习。以学习范文为主,以提高读写能力为目的,知识服务于范文和练习,其理论可称为“知识服务能力论”。这两套教材的编写方法和编辑理论最大成就有两项:一是语文教材变文章选编为单元组合。二是教学方法变课文教学为单元教学。当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知识短文引路式:以单元知识引路;以课文为范例;以练习为用。这种编写方法和编辑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是现代语文教材的雏形。“语文能力发展的螺旋形”是理解现代语文教材理论的关键,是打开语文教材结构奥秘的金钥匙。迄今为止的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能力的发展不是直线形的,而是螺旋形的。在落实中存在一些问题。(三)、建国以后的语文教材这是一个全面探索、曲折发展的过程。自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时期,共编写了5套统编语文教材。1、建国初期(1949—1956)2、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时期(1956—1958)3、“大跃进”时期(1958—1960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0—196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6、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6)1、建国初期(1949—1956)1950年出版了《小学语文课本》。1951年出版了《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宋云彬、朱文叔、蒋忠仁编)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周祖谟、游国恩等编)各六册,1953年做了较大修订。这是我国第一套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是典型的综合性语文教材。就编写理论说称作“知识的直线形与能力的螺旋形相交叉论”。特色:1)阅读、写作、知识三结合;2)按文体组织单元,轮番学习,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3)知识穿插分布,在单元中配合读写,在全书中形成体系,直线进行;4)每册中的文言文集中编写。2、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时期(1956—1958)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1956年制订了《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编写了《汉语课本》和《文学课本》。汉语按知识结构编写,科学性强;文学按文学史编写,系统性强。这套教材是典型的分科性的教材。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大规模的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尝试,时间虽短,影响很大。`优点:阅读、写作、汉语知识三者各自的系统性较强,教学效果明显。问题:三者怎样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怎样配合,较难解决。3、“大跃进”时期(1958—1960)1958年汉语、文学分科教材停止使用,在既无大纲又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编写了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排斥名家名篇和古典作品,增加了许多不适合教学的政论文,使教材内容单薄,语言文字质量不高,使它愈来愈“政治化”,从而失去了“语文”教材的本质。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0—1966)1959年关于语文学科的全民大讨论之后明确提出了“语文课是工具课”,“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1963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十二年制中学语文教材。这是我国第一套能够较好的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综合性语文教材。编写体系是以读写能力为主要线索。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这个时期废除了全国统编语文教材,由各个省市自编教材。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强调语文教学直接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革命文学”、“革命大批判”、“政治语文”这种状况使得语文教学遭受了灾难性的破坏。6、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6)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这是建国后人教社编写出版的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编写了《阅读》和《作文•汉语》分编教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了《语文》和《作文》分编教材,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学校开始试验。许多省市还编写多种各具特色的实验教材。(四)、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材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改革,组织力量规划编写8套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和一套适应农村复式班使用的教材。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可以在统一基本要求、同一审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教材。各种实验教材编写体系除了综合型和分科型外出现了多种编写体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选体系,这种设计思想产生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历代文选体系编写的教材:要包括各体各类的文章,同时代可按各体各类分成单元;要由今溯古;文选量要适中;选文要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是具有严密结构的“书”。各种实验教材的共同点:1)单元组合;2)目标意识增强;3)教学并重;4)时代感强。各种教材的编写者,都是把教材体系的研究作为编写教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五)、21世纪新教材2019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掀起了语文教材建设的新篇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A: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了9项建议。2019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7—9年级语文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语文教材,统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些新教材具有崭新的特点: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的突出特点:1)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4)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5)富于开放性和弹性。2、苏教版《语文》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六个基本理念,这种理念使教材的中心价值发生根本转移,改变了旧的语文教育观、教学观和教材观。具体体现在:1)优化教材的内容和结构。2)改革单一的文选体例,构建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例如:“合成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问题与讨论”专题等的设计思路和价值。其他实验教材也是各有新意,但是这些教材的编写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性、科学性等。B:高中教育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十项建议。中小学语文教学“在中国历史发展近百年来未能解决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教学体系的问题,而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教材体系。课程标准再好,不落实到教材上是不能实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材建设还有艰辛的、漫长的路要走。建立中小学语文教材体系的两个根本理论问题是:1)“各册相互间及各课相互间的联系”究竟是什么?2)“国民需要最低限度的知识全面性和计划性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步骤是什么?可以说,这两个根本理论问题真正解决之日,就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开始建立之时。
本文标题: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1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