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临床意义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步行(walking)跑(running)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步长(steplength)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步长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步幅(stridelength)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步宽(stridewidth)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约为8±3.5cm。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步速(walkingvelocity)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以用步行10m所需的时间来计算。步行周期(gaitcycle)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s左右。步行时相(gaitphase/period)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stancephase)和摆动相(swingphase)。一般用该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也用秒(s)表示。正常步态的基本构成1.支撑相支撑相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摆动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足跟着地(首次着地)足放平(承重反应)正常运动髋关节30°屈曲膝关节0°~15°屈曲踝关节0°~15°屈曲作用于髋关节的肌群骶棘肌、臀大肌、腘绳肌收缩作用于膝关节的肌群股四头肌先行向心性收缩以保持膝关节伸展位,然后进行离心性收缩作用于踝关节的肌群胫前肌离心性收缩,防止足放平时前脚掌拍击地面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加速期(迈步初期)迈步中期正常运动髋关节20°~30°屈曲膝关节40°~60°屈曲踝关节背屈~中立位作用于髋关节的肌群髋关节屈肌、骼腰肌、股直肌、股薄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收缩,启动迈步期。作用于膝关节的肌群股二头肌(短头)、股薄肌、缝匠肌向心性收缩引起膝关节屈曲作用于踝关节的肌群背屈肌收缩使踝关节呈中立位,防止足趾拖地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正常步态中主要下肢肌群活动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反应力和力矩。地反应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侧向分力,此外还有扭矩。(二)步行的能量消耗步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除与身体重心的转移幅度有关外,还与心肺功能、患者的心情和温度、气候等因素有关。Burdett等建议用生理能耗指数为指标来估计能耗。生理能耗指数等于步行时心率减去静息时心率,然后除以步行速度。PCI越大,表明步行能耗越大。临床定性分析(通常采用目测观察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1.病史:现病史、既往史2.体检:心肺功能、脊柱是否侧弯、头颈活动度,与行走相关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肢体长度和周径及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导致步态异常的常见原因有:(1)神经系统疾患1)中枢性神经疾患:如脑卒中、脑外伤、多发性硬化、血管畸形、帕金森氏病,后颅窝肿瘤、遗传性小脑变性病、代谢性疾病、脊髓损伤等。2)周围性神经疾患:周围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及代谢性疾病等。(2)骨骼肌肉疾患1)肌肉疾患:局部损伤引起的肌无力、遗传因素导致的肌营养不良等。2)骨及关节疾患:两侧肢体不等长、下肢关节炎、骨关节损伤、脊柱侧弯、截肢等。(3)老年步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多脏器功能的退化,老年人行走时呈现出特有的步态。3.观察: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的帮助下观察步态并进行描述。RLA八分法美国加州RanchoLosAmigos康复医院的步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即支撑前期、支撑初期、支撑中期、支撑末期、摆动前期、摆动初期、摆动中期、摆动末期.功能性行走:①安全:独立行走时稳定,没有跌倒的忧虑,不需要他人的帮助;②质量:行走姿势基本正常,站立时双手能游离做其他活动,不用步行框架等笨重的助行器;③心血管功能:心脏有足够的能力,表现为步行效率即步行速度(m/min)/步行3min后的心率大于30%,即步行速度/步行3min后的心率×100%>30%;④速度和耐力: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即能连续走5分钟,并走过575m左右。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称为治疗性行走。①给患者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⑤减缓肌肉萎缩;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因此,我们对没有功能性行走能力的患者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和帮助患者实现治疗性行走。(一)评价步态参数(二)步态分析系统(三)足底压力系统计算机化测量人站立或行走中足底接触面压力分布的系统。它以直观、形象的二维、三维彩色图像实时显示压力分布的轮廓和各种数据。还可用于: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康复评定;②高危足病的诊断与预防;③足踝矫形器疗效的监测;④手术效果的评定(四)动态肌电图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测量肌肉的活动。常见异常步态模式的评定(二)脑瘫步态1.马蹄内翻足:马蹄样足下垂合并跟腱挛缩、足内翻、足前部内收跖屈合并跖筋膜挛缩和高弓足畸形、胫骨内旋。行走时用足尖或足外侧缘着地,或用足背外侧行走。2.蹲位步态:腘绳肌痉挛或髋屈肌痉挛、跖屈肌无力、跟腱痉挛,在支撑相髋内收和内旋,膝关节过屈同时呈马蹄形,足趾外展,摆动相中期屈膝减少、末期缺乏伸膝。3.剪刀步态:髋内收机张力过高,行走时双足尖点地,交叉前行呈剪刀状。4.舞蹈步态:四肢肌张力增高,行走时,双上肢屈曲,不协调抖动,双下肢跳跃呈舞蹈状。2.臂杖、腋杖、手杖或助行架行走步态(1)手杖步态:常用的有两点支持步态和两点一点交替支持步态。1)两点支持步态(不完全脊髓损伤):手杖→患腿→健腿。(速度慢)2)两点一点交替步态(不完全脊髓损伤):手杖+患腿→健腿。(速度快)(2)臂杖步态:动作的方法和使用对象与手杖相同。(3)腋杖步态:动作的方法与平行杠内的步行相同。(4)助行架行走步态:适合于上肢功能较好,下肢功能损害较轻或下肢有支具帮助的脊髓损伤的患者,也常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步态训练。步态模式常有两点支持步态、摆至步和摆过步.(一)臀大肌步态表现为挺胸、凸腹,躯干后仰,过度伸髋,膝绷直或微屈,重力线落在髋后。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前后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行走速度和稳定性都受到影响。(二)臀中肌步态又称为Trendelenburg步态。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身体向两侧摇摆。(三)股四头肌步态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行走时,由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膝将倾向于“屈服”,支撑相膝后伸.(四)胫前肌步态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早期足跟着地之后不久“拍地”,行走时,由于胫前肌无力使足下垂,摆动相足不能背屈,以过度屈髋、屈膝,提起患腿,完成摆动。(五)腓肠肌步态行走时,由于腓肠肌无力,支撑相足跟着地后,身体稍向患侧倾斜,患侧髋关节下垂,蹬地无力。骨关节疾患所致异常步态骨关节疾患所致异常步态骨关节疾患所致异常步态
本文标题:步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2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