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最新版本)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精讲班一、综合素质(机考/笔试)职业道德与基本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试)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心理辅导、德育、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四、面试(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等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基本技能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试卷总分:150分,合格分数90分,作答时间:120分钟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三、写作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试卷总分:150分,合格分数90分,作答时间:120分钟中学综合素质一、课程介绍《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主要涵盖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心理辅导、德育、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八个模块内容。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运用五个层次。内容框架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6二、学习建议1.初步感知、梳理知识点,形成感性经验《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考试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中小学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健康、班级管理等内容。只有全面把握知识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可以通过听课、阅读教材,获得对本课程基本框架的初步认识。在此阶段,考生可能会觉得内容较多,思绪较乱,但不用着急,因为,这是学习的开端和必经的一步。只要调整情绪、端正心态,静心学习,既可解决。2.形成知识结构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对每章(模块)的内容进行梳理、思考和理解,掌握每章的知识纲要和主要知识点,形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3.加强理解和记忆,巩固知识进一步重复感知(记忆)、可用记忆知识点或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对做错的题目进行纠错,并分析做错的原因,加强理解和记忆,以巩固知识。4.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在学习时一定要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对于重点的知识点一定要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的发展概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说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神话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观点: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由前苏联教育家提出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者——主导地位,主导作用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又叫教育影响。从内容上:教育内容、教科书从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发挥主动作用教育中介系统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古代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私学儒家和墨家汉:太学隋唐:科举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古印度和古埃及古代社会的教育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和吟诗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近代社会的教育全民化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多元化民主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一、教育学研究对象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内在动力:教育问题二、教育学历史发展(一)萌芽阶段1.中国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代表作品:《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于战国末期。2.西方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作品: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二)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学科建立阶段夸美纽斯(1)1632年《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观点:“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卢梭(1)《爱弥尔》(2)观点: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的发展康德: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的第一人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二)独立形态阶段2.规范阶段赫尔巴特(1)“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2)《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3)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5)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二)独立形态阶段2.规范阶段杜威(1)“从做中学”——发现法;儿童中心论(2)《民主主义与教育》(3)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及社会(4)五步探究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假设(5)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三)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第一部马克思教育学著作——凯洛夫的《教育学》2.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实用主义教育学(四)理论深化阶段《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瓦.根舍(德国)《教育过程》——布鲁纳(美)——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历史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五)行动研究法(四)观察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教育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人的发展的动因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人的发展又称为个体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广义个体发展指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过程。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表现在:生理发展:身高、体重、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心理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能力和性格等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会经验、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等顺序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阶段性不平衡性速度、起始时间和达到成熟的水平不同;关键期个别差异性整体性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的作用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本能论(性本能和死本能)高尔顿——优生学(基因)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霍尔——复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教育与人的发展强调外在因素,如“环境刺激”“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导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教育与人的发展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决定论(外铄论)共同作用论(多因素相互作用)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体主观能动性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发展有潜在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一、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pp.2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一、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pp.24)教育目的概述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制沿革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发达国家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义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教育目的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p.4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当前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制度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1903年“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一)旧中国学制沿革(二)新中国学制沿革教育制度横向: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纵向: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制度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教育制度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公共性普遍性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卢梭《爱弥儿》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凯洛夫《教育学》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洛克4.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B.凯洛夫的《教育学》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1.B。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着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2.C。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3.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4.C。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本文标题: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最新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4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