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本章讲授提纲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人类社会能够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指标体系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唤醒了公众环境意识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1907—1964)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1962年,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寂静的春天》以寓言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由于DDT的使用,昆虫、鸟儿死掉了,人类生病了,本应该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而死气沉沉。农药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第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DDT的中文名称滴滴涕,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农药。这本书出版10年后,美国政府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2004年,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生效,DDT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受到严格的控制。二、增长的极限与传统增长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以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发生的结局是,人口和工业能力将发生突然的、不可控制的衰退。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次会议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主要成果在于达成了四项协议:(1)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2)确定了扩大的国际行动计划;(3)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设立常设的环境秘书处;(4)设立一项1亿美元的环境基金,以满足会后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3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2002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的宗旨是继续贯彻1992年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原则和全面实施《21世纪议程》,针对10年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突出问题,强调各国政府要全方位采取具体行动和措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两个重要文件。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为“里约+20”)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93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题为《我们憧憬的未来》的成果文件。大会主席、巴西总统罗塞夫认为,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成果文件体现了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的一致。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该报告是在广泛吸收与综合各方观点的基础上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环境维度的“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维度包括社会和文化方面健康发展、社会和环境平衡发展的考虑、社会伦理道德等。技术维度包括科学技术应用和发展,强调在设计及规划中考虑恰当的技术手段,以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原料的技术及产品;科学技术手段的生命周期成本、可用性、成效。经济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动态的经济系统与动态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人类的生存能够无限期持续、人类个体能够处于全盛状态、人类文化能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保持在某种限度之内以免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公共政策维度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制定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公共政策;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对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需求的平衡掌控。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原则预防原则第三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一、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研究经济增长规律和各个增长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按研究方法划分,有抽象模型的增长理论和历史分析的增长理论;按研究对象划分,有发达国家的增长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理论。增长模型,就广义来说,在经济文献中曾经数度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和就业关系的研究,最出色的贡献应归功于马克思。1.生产函数模型最初的经济增长模型是新古典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模型表示一个国家劳动力数量、资本存量和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之间的关系,该模型依据生产函数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其表现形式:式中,Y为国民生产总值;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数量;t为时间。2.哈罗德—多马模型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任何经济单位的产出,取决于向该单位投入的资本量,用公式表示:式中,Y为产出增量,K为资本增量,k为资本—产出比率即资本效率。3.索洛模型索洛(1924—)和丹尼森(1915—1992)等人的增长模型认为,除资本要素以外,其他要素也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他们运用的生产函数包含了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突出了投入要素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其表达形式:式中字母除了前面式中已规定的外,R为可耕地和自然资源存量;A为投入使用的要素效率的提高。4.最优增长模型:Ecol-Opt-Growth-1这是一个考虑生态约束的动态优化增长模型。它是建立在最优规划理论之上,包含了一个最优增长程序。模型假设社会福利是消费和环境质量的函数。在最优增长的框架中,社会规划者通过选择消费、投资和污染减排这些变量的最优路径实现跨期社会效用最大化。该模型在增长最大化的框架中建立了社会福利、消费、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生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主要关系。二、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一)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1.自然资源的特点一是稀缺性,不仅资源储量有限,而且可替代资源的品种有限。二是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三是地域性,自然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由此形成地区的相对资源优势。四是多用性,同一种资源可以作为不同生产过程的投入因素。2.自然资源的分类可耗竭资源。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叫可更新资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地追加另一种生产要素达到一定程度,最后追加的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将越来越小。(二)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环境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和生活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污染物的排放会超越环境容量,经济规模会超越环境承载力,环境成本急剧上升,恶化的环境就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所谓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在多数情况下,环境的容纳功能具有将一定量的废弃物吸收并转化成为无害的形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三、增长、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一)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劳动力增加、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包括商品产量的增加和劳务的增加。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演进过程,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二)可持续的发展观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E.戴利(1938—)认为,增长是一种物理上的数量性扩展,发展则是一种质量上、功能上的改善,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对当前以增长为中心原则的数量性发展观进行清理,建立以福利为中心原则的质量性发展观。恩格斯告诫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弱可持续性。实现弱可持续性的有意义的条件是资本存量的不同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特别是允许人造资本可以替代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本。如一个伐木场(人造资本)可以取代一片森林(自然资本),生态系统利益的减少可以来自至少同等量级的人类利益的增加。强可持续性。如果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本是不随时间而减少的,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一个地方造成的森林滥伐,只能由在其他地方营建同类森林来弥补。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指标体系一、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与原则可持续发展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评价可持续发展运行的状况、实现的程度和效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础。可持续发展评价在时间上反映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其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反映其规模,在层次上反映其功能和水平,兼有描述、评价、解释、预警和决策等多方面功能。(一)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第二,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第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原则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系列描述整个社会不同层面的指标组成,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关注的重点。通常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衡量方法,主要分为单一指标评价方法与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两种类型。(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描述、分析、评价、预测等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独立地开发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由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五大子系统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正向演化轨迹。依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进行了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洽的逻辑分析,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架构(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特点和要求。该指标体系的变量指数有57个;基层指标有415个,全面涵盖了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创新发展、社会管理、生活质量、文化繁荣、公共安全、资源环境代价、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资源环境税收等方面。第五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99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2003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文标题: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4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