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二)教学难点(新课程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杜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时时流露出极大的人文关怀,他在《咏怀古迹》中抒发的情感尤其深沉,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四、说教法(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朗读法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诗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朗读法,紧扣朗诵,发挥朗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进诗人,走进他的诗歌,感受诗情,从而触摸融于诗歌中的诗人情怀。(二)点拨法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对于文中的一些疑难点教师做适当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五、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互助学习,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诗的教学,并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六、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4分钟)1.导入:(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贯穿昭君与杜甫的联系,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埋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2.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因此我选择介绍如下写作背景。)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去世前4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五首组诗,以抒情怀。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二)读诵诗歌,整体感知。(4分钟)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大致读懂句意。[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2.再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3.教师范读,感悟意境美。4.配乐齐读。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即: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引伸出诗歌诗歌的整体基调,即诗眼“怨恨”两字。(三)分析理解,品评诗句(31分钟)(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昭君因何而“怨”?诗人如何写“恨”?在诗中找出相关语词。(要回答此问题,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知、体验意象,从而深层次体验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紫台、朔漠、青冢、黄昏)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一去、连、独留、向)这些词在句中有何妙处?[明确:“一去”为昭君怨恨之始,“独留”为怨恨之终。去与留两相对比,互相映照,更显得凄凉落寞。“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一别汉宫远嫁大漠,去国久远,唯留青冢一座独向黄昏。由此点出昭君“两怨”:①远嫁大漠,回乡无期;②远葬他乡,青冢幽怨](为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挖掘昭君的第三怨,紧接着,我设置了第二个问题。)2.昭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涉及到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因此此处我采取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们结合诗歌注释深入理解颈联句意,明了昭君悲剧的根源。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因此,这千载怨恨从心中不断地生发出来。从而点出昭君第三怨:汉帝不识,终身遗恨,魂魄空归。)[至此,学生已经全面、深入地理解了昭君之怨,为让学生进一步用心体会昭君之怨的回环往复、曲折之美。让学生把诗歌颔联和颈联扩展为一段散文化语言,(此处旨在让学生明白昭君远远不止“三怨”,而是千载生发的无穷无尽的幽思)并请两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至此,教学重点就初步突破。学生对昭君有了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渐从历史回归现实,回到杜甫独上高台,远眺荆门。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3.作者写昭君“怨”,却于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有何作用?(此处需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站于白帝城高处,远眺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是望不到的,但他穷极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把一个“窈窕红颜”,写得“惊天动地”。联系对颔联和颈联的分析,昭君又如何受不起作者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的语句来描摹?虽是一介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大多数学生只能从诗中领悟到昭君“三怨”,很难从昭君的身世际遇上升到诗人的个人际遇,因此在此处我结合本诗题目,设计了第四个问题。)4.题为“咏怀”,却独写昭君怨恨,作者有何用意?[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注重点拨,围绕住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昭君因何怨恨”(此处的昭君已不仅仅是昭君,更是作者)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回顾作者一生经历的四个时期,穿插作者对于故乡的极度思念,以“咏怀古迹”作为突破口,由古到今,借古伤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沉怨恨,理解诗人从真、善到人生美的沉淀,从小我到大我质的飞跃,由昭君之怨到对个人、国家、民族的忧虑的提升,完成诗人的自画像。同时也就化解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难点。](四)美读诗歌,完成背诵。(4分钟)(背诵是完成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情感体验的生发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语感的沉积,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悠扬飘渺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自然成诵。(五)归纳总结(1分钟)(好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引导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归纳总结)古有昭君,今有杜甫。一个是夜月归魂的窈窕红颜,一个是暮年多病的白发老者。他们心中时时有国家,处处怀故土,两者身上共同显现出一种“深厚博大”的气质。今昔相较,唯来者可追。同学们,你们也要如昭君杜甫一般,时时深厚,处处博大!(六)布置作业(1分钟)(作业的布置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因此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作业)1.摘抄并赏析《咏怀古迹》其他四首中的一首。2.许多历史人物在涛涛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自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七、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清本诗学习的思路,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一去、连——远嫁大漠独留、向——远葬他乡古省识、空归———汉帝不识,魂魄空归远眺荆门,登台伤怀今借古伤今怨恨
本文标题: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4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