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雨霖铃柳永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掌握表现手法风格比较豪放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柳永苏轼柳三变柳七柳屯田第一个专业词人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以善良、真挚的同情心体察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他放下傲视权贵的“白衣卿相”的架子,以心换心,和舞女歌伎做朋友,以满腔的真情温暖那些冷冰冰的心、滴血的灵魂。直面生活,柳永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口无遮拦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柳永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雨霖铃《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1.读准字音,不可读错一字,不可增减一字。2.停顿科学,重音、拖音合理。3.准确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注意语速和语调。4.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骤雨:阵雨。兰舟:兰木造的船,通常是对船的美称。凝噎yē: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暮霭ǎi:晚云。那堪:哪能忍受。宵:夜。经年:年复一年。傍晚,一阵急雨刚停歇,面对着十里长亭,耳听寒秋的蝉儿声声凄凉悲切。在汴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喝着酒却无情无绪,正在依依难舍之际,舟子已催着出发。拉着手儿,满眼泪花地互相瞧着,到最后因悲伤抽噎而相对无言。想想要走了,真要走了,千里迢迢,云水迷茫,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多么空旷。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遇上冷落凄凉的秋天节候,这离愁实在难以经受!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地?怕是只能见那冷清晨风、河岸杨柳和黎明残月了。这一去年复一年,(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时辰、好风景,也形同虚有。就纵然有千般情意,又再向谁去倾诉?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别林斯基(俄国)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是如何知道的?2.说说作者是通过那些意象来传情的?选取这些意象有何作用?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是如何知道的?送别词。2、说说作者是通过那些意象来传情的?选取这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柳、风、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悲凉心境。3、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抒发了难舍难分的感情。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写出了什么样的景?哪些句子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请找出词中写景抒情的诗句出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请找出直接抒发词人感情的句子,并概括词中感情。离别时的依依不舍Fl01170.swf情景交融实景虚景烟波暮霭楚天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千种风情与何人说寒蝉骤雨长亭都门兰舟杨柳岸晓风残月分析写景,品味感情景中有情白描手法融情于景哀景悲情相思之苦1、雨霖铃描写了那些离别情景?2、上片和下片所景物有什么不同?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1、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2、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想象之景。意象(景语)凄切寒蝉晚长亭催发兰舟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夹岸杨柳晓风残月缠绵悱恻凄凉清丽意境(情语)合作探究3、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千古名句?4、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写最具离别特征的意象“杨柳”表现离愁,通过写晓风之凉、月亮之残表现凄凉冷落之感。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关于杨柳和月:关于风:“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4、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实写:2、虚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离别前—勾勒环境:寒蝉、长亭、骤雨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执手、泪眼、凝噎实写离别后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因情设景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虚写虚写小结:实写的是面临分别时心里的依依不舍与苦楚,虚写的是想到分别后千里的行程将一个人度过,年复一年不能再见面的悲凉。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分别时的不舍和难过。全文结构1、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1分),寒蝉、长亭、日暮、雨歇(1分),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1分)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1分)2、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分)名句赏析这一句动用了借景抒情,虚景写实情的手法,(1分)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1分)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1分)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1分)3、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同意。(观点1分)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1分)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2分)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小结1分)杨树岸晨风淡月邓丽君唱雨霖铃.mp3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伤感、无可奈何。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由实转虚的巧妙过渡。哀景写哀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触景生情却道天凉好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共同感受普遍情感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别赋》“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①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关于月:关于风:“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柳——留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关于柳: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酒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醒愁醒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哀景衬哀情:渲染离愁别绪。酒醒愁来酒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此去经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想象、乐景衬哀情孤寂之苦、相思之深5.忆柳永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怀念柳七郎。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
本文标题:《雨霖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5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