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护理原则预防为主护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病护异同三因制宜中医护理原则“治未病”: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的涵义: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孙思邈:“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治病”现代中医“治未病”的范畴: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一、预防为主(一)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条件:正气不足、邪气侵袭1.养生以增强正气2.防止病邪侵害一、预防为主(1)顺应自然《素问》:“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昼夜晨昏的变化:“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1、养生以增强正气(2)调摄情志《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变化,是人体对自然界的客观反映,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也可损伤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1、养生以增强正气(3)起居有常《素问》:“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食饮有节:不暴饮暴食,不吃不洁食物,克服偏食;避免损伤脾胃,才能使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增强。起居有常:顺应四节气候变化,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安排适度的休息和活动,以保持精力充沛。1、养生以增强正气(4)加强锻炼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1、养生以增强正气(5)合理饮食《养老奉亲书》:“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饮食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寒热调和、五味均衡、不可偏食饮食性味要因人因时而异1、养生以增强正气(6)针灸、推拿、中医调养保健穴位: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等冬病夏治:“三伏灸贴”冬令进补:膏方等1、养生以增强正气(1)慎避外邪《素问》:“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适时增添衣物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空气、水和实物污染;避免去疫区、接触疫病防止外伤、虫兽咬伤等2、防止病邪侵害(2)药物预防预防接种药物防病:如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流感、腮腺炎;茵陈、栀子预防肝炎;青蒿预防疟疾;艾叶、苍术烟熏以消毒防病;核桃树叶投厕杀灭蚊蝇。2、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早期诊治2.控制传变: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肝木克脾土,所以当肝病时,肝旺乘脾,导致肝病传脾。因此,临床上治护肝病时,常常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一、预防为主通过辩证过程综合分析,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据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一)标本缓急(二)正护反护二、护病求本1、急则护标标病的病势急骤、病情危急适用于暴病且病情较为严重,或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病证。如:大出血鼓胀(一)标本缓急2、缓则护本标证不急或标证经处理后已缓解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从而解除疾病症候的治疗原则滋阴润肺法治疗肺阴虚所致的咳嗽补气法治疗气虚自汗健脾益气法治疗脾虚泄泻(一)标本缓急3、标本同护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包括治本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治标为主、兼以扶正的方法。气虚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采用益气解表之法,标本同治。(一)标本缓急正护和反护:是根据护理方法和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提出的两种护理原则。1.正护法:又称“逆护”法。是指逆着疾病证候性质而施护的一种护理原则,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一致的病证。2.反护法:又称“从护”法。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施护的一种护理原则,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证。(二)正护反护正护法(“逆护”)正治与正护法实性疾病表现实象,用攻逐泄实药治疗及攻下护理法的治护方法热则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邪致病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或取温热护理法的治护方法虚性病症表现虚侯,用补益药治疗及补益护理法的治护方法寒者热之热邪所致热象,用寒凉药治疗或取寒凉护理法的治护方法反治和反护法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及用通护法护理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的方法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及用热护法护理具有假热征象的病症的方法热因热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及用寒护法护理具有假寒征象的病症的方法用补益药物治疗及用补益法护理具有闭塞不通的虚证方法塞因塞用反护法(“从护”)(一)扶正扶正——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和康复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虚证——虚则补之。•气虚者:多休息,少劳动,食用山药、白扁豆、小米、香菇等•血虚者:多食乌骨鸡、大枣、猪肝、黑芝麻等•阴虚者:多食龟、甲鱼、百合、银耳等•阳虚者:保暖,多食核桃仁、豇豆、韭菜、羊肉等三、扶正祛邪(二)祛邪祛邪——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邪去正安。主要适用于实证——实则泻之。•发汗、攻下、清热、祛寒、利水、化瘀、消导等三、扶正祛邪运用原则:1、攻补应用合理,即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2、掌握虚实的主次关系,决定攻、补的先后与轻重缓急;3、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是为了祛邪,使疾病早日痊愈,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正气的损伤,因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扶正祛邪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调整阴阳,就是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一)损其有余(二)补其不足四、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是指对于阴或阳偏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护理。•热者寒之:对阳邪偏盛,出现“阳胜则热”的实热证,用寒凉药以泻其偏盛之阳热。•寒者热之:对阴邪偏盛,出现“阴胜则寒”的实寒证,用温热药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四、调整阴阳(二)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是指阴或阳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护理。•阴阳互制: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足以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须滋阴以抑阳;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足以制阴,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须扶阳以抑阴。•阴阳互济:①“阴中求阳”:阳虚者,扶阳时佐以滋阴;②“阳中求阴”:阴虚者,滋阴时佐以扶阳。•阴阳双补:阴阳两虚者阴阳并补。•回阳救阴:亡阳和亡阴者,皆存在气脱病机,要以峻剂补气固脱。独参汤。四、调整阴阳(一)同病异护:同一种疾病,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可表现不同的证候,护理时采用不一样的措施。(二)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种证候,可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五、病护异同同病异护“同病”:胃痛食滞胃痛——消食导滞气滞胃痛——理气和胃防寒保暖,热敷上腹部,饮食用药宜温热,忌食生冷饮食上食用萝卜、柑橘等行气开胃之品,不宜用土豆、红薯等易胀气食品;情志上消除烦恼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寒证胃痛——温胃散寒饮食清淡,食山楂等消食之品异病同护“同证”:中气下陷证子宫下垂慢性胃下垂久泻脱肛•平卧休息,不宜重体力劳动•用药上用补中益气升提药物•饮食宜黄芪、党参炖鸡汤等•针灸百会、关元、足三里等六、三因制宜因时制宜12•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确定护理方法。•南方温暖潮湿,人多瘦薄,腠理开泄,护理应避风、热、潮。•北方干燥寒冷,人多敦实,腠理致密,护理应避风、寒、燥,保湿保暖。因地制宜3•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确定护理方法。•老年人气血亏虚,注意扶正补虚;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宜轻,不可峻烈。•女性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护理方法。•用寒凉方法,要避气候之寒凉;用温热方法,要避气候之温热。•秋冬气候寒凉,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春夏气候温热,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耗伤阴液。护理方法生活护理情志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体质护理第三章中医护理方法第一节生活护理概念:护理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生活护理计划,给予生活方面的全面护理和照料。目的:促进机体内外阴阳平衡,恢复和保养正气,提高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生活起居护理的好坏与治疗效果和病人的康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顺应自然,平衡阴阳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变化会引起人生理和病理变化(整体观念)。从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入手,制定出不同的护理养生方法,指导病人的养生和观察病情变化规律。(一)四时气候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泻;夏伤于暑,秋必垓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子午流注:即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随着时辰变化,不同经脉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掌握子午流注规律,对脏腑虚衰的判断、养生、针灸及用药都有指导性作用。(二)十二时辰养生(“子午流注”)(二)十二时辰养生(“子午流注”)•护理指导:•子时(胆经,12PM-1AM):阴阳交接,极不平衡,需静睡升发胆气;•丑时(肝经,1-3AM):长期丑时不入睡则面色青灰,情绪躁郁;•寅时(肺经,3-5AM):肺脏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不能过早起床和锻炼;•卯时(大肠经,5-7AM):晨起排便,是健康的标志;•辰时(胃经,7-9AM):此时进食早餐,最易消化吸收;•巳时(脾经,9-11AM):脾主思虑,工作学习的黄金时间;•午时(心经,12AM-1PM):阴阳交接,极不平衡,需静卧养心;•未时(小肠经,1-3PM):饮食物进一步吸收,泌别清浊;•申时(膀胱经,3-5PM):膀胱排尿,应多喝水吃水果,保持水液平衡;•酉时(肾经,5-7PM):肾藏精,此时应养精蓄锐,不做剧烈劳动;•戌时(心包经,7-9PM):心在志为喜,适当娱乐;•亥时(三焦经,9-11PM):三焦通调水道,少饮水,收藏平静。二、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一)动静结合1、动以养形:“养形”的涵义是——①调饮食,保脾胃;②多运动,适劳逸;③避寒暑,慎起居。2、静以养神:“养神”的涵义——①内心清静,不贪欲妄想;②摆脱有害情绪刺激,情绪不过度波动;③积极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二)形神共养形是生命的载体,神是生命的主宰,不可分割。三、优化环境,慎避外邪(一)环境宜安静整洁护理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二)病室宜空气流通护理人员应每日定时通风,避免让病人直接当风(三)病室宜光线适度因人而异:热证病患,室内光线宜暗;寒证患者,光线宜充足(四)病室宜温度湿度适中夏季24-26℃为佳,冬季16-18℃为佳,湿度50-60%为佳四、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起居有常,二便通畅(二)劳逸适度,不妄作劳合理的安排日常活动,包括体力活动、脑力劳动和性活动;过劳: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逸: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第二节情志护理概念:护理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注意观察、改善、消除或避免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以及由此情绪产生的躯体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情志与健康的关系:情志正常——脏气调和;情志异常——内伤脏腑。•七情内伤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异常会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一)精诚施护“精”: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诚”:护理人员的真诚理解、尊重体贴和热情周到(二)辩证施护观察、判断、掌握病情和情志的变化,灵活变通(三)因人施护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情志护理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一)说理疏导法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通过交流,增强患者信心、减轻不良情绪、指导患者配合治疗。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妙论愈疾案(许叔微)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更数医而不效,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当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董
本文标题: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39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