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教育史主讲:冉春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前—5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B.C21世纪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杨贤江问题:教育的起源是什么?神话、生物、心理、劳动、需要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物质层面:生产劳动教育精神层面: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生物层面:体格和军事训练(一)生产劳动教育“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伏羲:教民以猎燧人:钻木取火神农:教民以耕;尝百草伏羲(二)生活习俗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成年礼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三)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巫术占卜(四)原始艺术教育雕刻、歌唱、舞蹈(五)体格和军事训练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小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二、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四、以生产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五、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目的原始、内容原始、方式原始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农业、手工业发展——私有制发展——阶级分化——(氏族公社)部落显贵世袭军事教育、道德教育(孝)、礼乐之教文字的产生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BC21世纪-BC476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BC21——BC16世纪)商(BC16——BC11世纪)西周(BC1066——BC771年)春秋(BC770——BC476年)一、夏、商的教育(一)夏:以射造士——尚武教育目的:培养武士教育机构:序、校国学、乡学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二)商:以乐造士——重乐有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陶文、金文丙子卜,贞,多子其徙学,返不遇大雨?教育机构:国学、乡学大学、小学、瞽宗教育内容:礼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以礼造士——崇礼王诸侯(别子)王(嫡长子)诸侯(别子)卿大夫诸侯宗法制度西周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婉,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礼记·内则》国学(小学、大学)小学教育:入学年龄:8(王侯太子)、10或13(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5(众子、部分平民子弟)学习年限:7年学习内容:德行教育、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大学教育:入学年龄:15(王太子)、20(贵族子弟和平民优秀子弟)学习年限:9年教育机构:国学辟雍(东序、瞽宗、成均、上庠)泮宫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教育机构:乡校、州序、党庠、家塾教育内容:六德、六行、六艺(乡三物)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学)官师合一:师国学:大司乐、乐师、师氏等乡学:大司徒、父师、少师等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组成封闭系统施教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合一教学内容和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三、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一)官学衰废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变化:选士、养士私学出现(邓析、少正卯、孔丘)私学特点: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竞争摆脱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体制扩大了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范围私学作用:积累教育经验,推动教育理论发展推动学术与文化的下移扩大了人才来源四、孔丘的教育思想姓名:孔丘,字仲尼英文名:Confucius性别:男出生日期:公元前551.9.28星座:天秤座国籍:春秋鲁国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哥哥:孟皮儿子:孔鲤(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十五而有志于学“吾少贫且贱,故能多鄙事。”3岁丧父,16岁丧母乘田、委吏2.三十而立30岁开始授徒讲学,奠定了一生为人、施教、从政的基础,是中国私学的首创者之一。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出。——王充《论衡·讲瑞》3.四十不惑40岁正式创立儒家学派(仁学),通过讲学活动扩大政治影响,在积累丰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4.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50岁正式从政,先后出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事。55岁开始率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政治游说,开展教育活动,历时长达14年,先后途径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8岁返回鲁国,被尊为国老,专门从事讲学和文献整理活动,编订“六经”。67岁妻子卒,70岁孔鲤亡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丧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其思想学说和事迹被弟子辑录汇编为《论语》。(二)教育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类:阶级、民族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文化的下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四)培养目标:君子(德才兼备)修己: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推己及人(五)教学内容内涵——四教(文、行、忠、信)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特点:偏重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六)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学(闻、见、问)——思(三思、慎思)————行(笃行、行必果)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由博返约、循序渐进、叩其两端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分别激励:樊迟(爱人)、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回(克己复礼为仁)补偏救弊:发挥学生特长:德行(颜回、冉伯牛、闵子骞、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好学乐学、实事求是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耻下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臆测、必然、固执、自我中心)(七)道德修养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中庸:过犹不及君子朋而不比,和而不同。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八)教师论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政治背景:养士之风盛行思想基础:百家争鸣教育现象:各家私学发展二、稷下学宫性质: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官私联营)经费:齐国政府教师:学衔师生流向:来去自由教学方式:注重论辩驳难二、集讲学、育才、著述、咨议于一体的高等学府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自由辩论:定期召开的“期会”,全校教师、学生和四方游士都可自由参加,驳难辩论。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学无常师: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意义:一、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二、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三、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三、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孔子的第四代传人,儒家“亚圣”。仁政思想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一)教育理论基础:性善论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积极:1.说明了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2.教育要顺“性”而行。不足:1.人性观中的先验主义。2.导致过多强调单纯内省式的修养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实践。(二)教育作用:内发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扩充善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教育目标:明人伦、大丈夫明人伦:五伦、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仁、义、礼、智、信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四)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盈科而进:循序渐进教亦多术:因材施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专心有恒:四、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明分使群(一)人性论(教育作用):化性成伪性者,本始材朴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自然属性(素材)伪:社会属性(结果)结合:环境、教育(渐)、个人努力(积)教育作用:外铄、规制加工讨论:孟、荀人性论同异共同点:承认人性是先天生成的。道德价值标准一致。“仁义”、“礼”是善,背仁弃义是恶。不同在于对“性”内涵的规定和理解孟子1、人性本有——仁义礼智等(善)2、后天所有——利欲等(恶)荀子1、先天之性——利欲、食色、欺诈、争夺等(恶)2、后天之“伪”:仁义、礼、道德等(善)(二)教育目标:圣人、大儒德才兼备、言行并重言行俱佳者——国宝(敬)拙言善行者——国器(爱)言长于行者——国用(任)口善言,身行恶者——国妖(除)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三)教育内容六经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学至乎《礼》而止矣”。乐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四)教学及学习方法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闻:间接经验见:直接经验知:理性认识行:社会实践虚壹而静虚: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壹: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静:“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虚心诚恳、精神专注、头脑清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蔽: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兼陈中衡: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五)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施教)——治国之本国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标准:德高望重五、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兼相爱,交相利“素丝说”孔子“爱人”、墨子“兼爱”比较:1.主体孔子:仁人墨子:人人2.形式孔子:泛爱众而亲仁墨子: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3.标准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墨子: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史(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0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