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A.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B.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符合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3、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对下面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例(%)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例(%)4(3)529.227.3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②国民经济调整以及完成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由此材料可知,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5、“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6、1956年9月,刘少奇说:“我们的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事。”这材料体现出刘少奇的经济管理工作思想是()A.政企一定程度上分开B.实行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C.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D.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度加快7、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开始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萌发8、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A.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C.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拓展D.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9、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10、民谣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该民谣反映了()A.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B.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国家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D.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11、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某厂长步鑫生实行改革获得成功。1983年,从《浙江日报》到《人民日报》都报道了他的事迹,全国掀起了学习步鑫生的热潮。这一现象()A.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已完成使命B.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12、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D.大中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13、1982年10月15日,北京市房管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首届换房大会。由于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产权的变更问题,办理手续很简单。十年以后,劳动人民文化宫不再举办换房大会,1998年,中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此后买房取代了换房。这一历程反映了()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B.房屋产权与使用权分离C.关注民生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之要D.政府管理职能逐渐减弱14、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发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15、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A.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B.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的世界奇迹C.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D.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16、《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设立海南省为经济特区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17、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定”应该是()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8、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一分配政策()A.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C.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19、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20、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以判断这座城市是()①近代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较早地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A.上海B.广州C.南京D.厦门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材料二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有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社会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心须经一个过渡时期”。(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总计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248.53(2)68(2)11(2)830.8164.6比重(%)10058.27.619.237.2(3)7I.1上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木建设投资分配情况。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分别提出的报告。中央在批语中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具体包括:除铁道、港口、邮电、民航、海关、银行和国防科研、国防工业外,其他一般都交由省管理。两省分别自行安排和经营本省的对外贸易,成立省外贸公司,承办口岸进出口业务。给两省外汇贷款一个额度,由省审批,择优贷放。两省可设立投资公司,吸收侨商和外商投资,自借、自用、自还。——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材料二邓小平指出:“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重大决策。——摘编自郑彭年《“中国梦”的历史解读》(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中央对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浦东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并说明国家的战略考虑,综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3”,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制约,为此提出“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配给制,故提高农民积极性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56年,故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实行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容易形成机制和人员的固定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与巩固新中国政权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分析,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C项正确;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试卷----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55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