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现代企业工作分析理念、技术与案例
精品资料网现代企业职位分析——理念、技术与案例彭剑锋张望军朱兴东罗军著职位分析问卷法(PAQ)9.管理职位分析问卷法10.功能性职位分析方法11.职位分析方法比较隐性任职资格——工作能力要求年底,当我主持编撰完近千万字的《现代管理制度·程序·方法范例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套书时,曾暗暗发誓,10年之内不再写书。之所以会如此厌倦写书,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书写得越厚,越缺少激情,越缺少底气。10年前,中国经济管理学界的状况是:老一代的学者专注于演绎马克思的原著,并试图与中国经济管理实践相结合;而中青年一代则擅长于编译或综述西方学者的东西,但属于原创的研究成果很少。久而久之,自然连自己都觉得索然无趣,更谈不上做学问的成就感,往往是高级职称评到之日,便是身心疲惫之时。二是由于当时编写《现代管理制度·程序·方法范例全集》的缘故,我结识了不少中国本土企业家,在与这些创业型企业家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企业的管理需求,以及管理咨询对中国企业的潜在价值之所在,因而从1994年起,我与包政等几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便一头扎进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从《华为基本法》到《新奥企业纲领》,从《TCL以速度抗击规模》到《天音通讯ARS战略推进》,从《山东六和集团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到《白沙集团人力资源三大机制六大体系》的建立,这一扎就是将近10年时间。回首10年的咨询实践,我深感企业是一个知识的炼狱,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将知识奉献给社会,而管理学者的价值,则需要在企业中得以体现。这10年我们给予企业的很少,但从企业获得的很多。在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得到了发展。同时,企业界的许多朋友也希望我们将这些年来的管理实践及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出来,以期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所贡献,加上10年不写书的期限将近,我们便有了再次写书的激情和冲动。总序总序精品资料网这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丛书》是《和君创业管理丛书》的一个子系列,作为国内第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丛书,我们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一定的原创性。国内以往出版的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书籍,基本上是国内学者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和文献的综述,而创造性地将现代人力资源理念、技能与方法运用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实践,并进行系统整合的图书则很少。这套丛书中的大部分观点和技术,都是我们在长期管理咨询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并经过了许多企业实践的考验。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他们对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也很感惊异。第二,以问题为导向。这套丛书主要从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每本书的开篇都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困惑与技术难点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系统提供基于战略的渐进式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整套丛书的研究基点都是从企业战略出发,从制度、机制、程序和技术等方面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以往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书籍,偏重于单一人力资源职能模块的研究,忽视了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各运行系统的整合性与协同性。本丛书的特色之一在于,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论述人力资源各专业模块系统在企业管理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内在关系与衔接点。第四,图表化与形象化。现代职业经理人工作繁忙,节奏快,难以有时间去细嚼文字,本丛书力图通过图表的方式来表达管理思想和实用技术,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深感要将管理思想和技术图表化,形象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和提升的过程。总序总序精品资料网第五,团队创造的成果。本书观点新颖实用,技术和方法富有创新性,许多观点和技术是在群体智力激荡和团队协作过程中完成的,因而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成果。我们这套丛书的作者是和君创业咨询公司中一个很好的团队,虽然每本书的表达方式因内容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其思想脉络和理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当然,这套丛书的价值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读者的评判。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本丛书自然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我想,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探索精神,就一定能研究并开发出根植于中国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我们一直在努力去做,也一定会持续地努力去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彭剑锋2002年11月总序总序精品资料网前言前言本书前言早在三年前,笔者曾指出:中国企业改革的长期方案是产权与治理结构的变革,中期方案是战略与组织(流程)的再造,短期方案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重构。从管理实践来看,由于产权和治理结构变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点,许多企业往往选择了中期方案和短期方案的结合。尤其是近两年来,以“战略——组织(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为主线带动中国企业管理升级换代的思路逐渐获得了产、学、研各方的认可。而在中期和短期方案的衔接之中,现代企业职位分析既是中期方案的落脚点,又是短期方案的基础,有效地整合了人力资源管理各板块的功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备受企业界的关注与重视。同时,许多中国企业在大规模引入职位分析的过程中,在职位分析理念、技术和运用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一系列的管理误区与陷阱,如“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重结果,轻过程”;“重描述、轻分析”;“重拿来、轻创新”等等,这些误区与陷阱也使得中国企业对职位分析的界定、技术、作用都产生了争议,限制了职位分析的有效应用。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职位分析在联通中期方案与短期方案之间的作用?如何构建符合自身要求的职位分析系统呢?如何选择和采纳企业所需要的职位分析工具和方法?如何建立职位说明书?如何理解职位分析的结果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板块中的应用?在本书中,笔者不仅要回答上述问题,而且将结合多年来管理理论研究与咨询实践的经验,就中国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职位分析提出以下观点:1、建立中国企业开展职位分析的假设系统,强调目标导向式的职位分析框架与技术;2、职位分析是以战略为导向,但同时也强调战略、组织、职位之间传导与互动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职位分析是中国企业走向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过程,职位分析要解决目标、信息、方法、技术、导出机制和结果应用之间的贯通和匹配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职位分析必须以沟通、参与、管理优化作为其主要特征;4、职位分析的直接结果是职位说明书,但是其形式和内容又超越职位说明书本身,系统化的职位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职业化水平,尤其是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最终促进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的升级换代;5、要在动态过程中把握职位分析的作用和意义,理解职位分析在管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误区与挑战,从职位分析起源、角色内行为与角色外行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明确职位分析在企业管理基础构建中所应当发挥的正确作用。本书的结构安排分为四个部分。引言从中国企业在职位分析中所面临的四大误区与十大问题入手,统领全书的框架结构;理论篇主要介绍职位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模型,职位分析的历史沿革与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技术篇则详细介绍职位分析目标系统的构建、职位分析的技术和方法、职位说明书的撰写、职位分析的组织实施与应用;案例篇主要通过某企业职位分析的实施案例和不同职位说明书范本使读者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在各篇阐述中,还穿插着“笔者观点”与“经验分享”,供读者思考与启迪。总体上来说,本土化、操作化和明晰化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由彭剑锋教授主持编著,具体分工如下:彭剑锋:负责全书框架设计,撰写第一部分,指导和修改全书其它各章节,审定全书;精品资料网张望军:负责第一、二、三、四、六章编著;朱兴东:负责第七、九章和案例编著;罗军:负责第五章和第八章编著。参与本书资料搜集和翻译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曾波平、张成露、叶华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梁硕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的吴女士为本书制图和排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对职位分析的系统性阐述和理念、技术探索必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深化和完善,欢迎读者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指正,我们的电子邮件是Zenith2001@263.net。作者2002年1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资料网引言职位分析的四大误区十大问题误区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中国企业的职位分析缺乏系统思考与整体思维,缺乏对战略、组织、流程的整体适应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职位分析缺乏战略导向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绝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文化、组织与流程等而独立存在和运行。职位分析也不例外。但是,根据我们的咨询经验来看,许多中国企业却将其本末倒置,不是遵循先调整战略、组织与流程,再开展职位分析的逻辑次序,而往往是将职位分析作为战略、组织与流程变革之前的先导步骤。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现象则是,企业在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了职位分析之后,才发现需要进行战略调整、组织重构与流程再造,既而伴随着大规模的职位变迁,原来煞费苦心形成的职位说明书却成了形同虚设的文档。那么,要以战略为导向进行职位分析,是否意味着,企业在没有进行战略设计和组织调整的情况下就不能开展职位分析呢?其实,这也未必尽然。因为,职位分析一方面要以战略为导向,强调在职位分析中明确地体现职位对战略的价值和贡献,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目前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职位的历史与现状。纯粹以战略为导向的、推倒重来的变革方案往往容易走向失败。因此,以战略为导向的职位分析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是一个现状与未来、战略要求和职位实际紧密互动的过程。引言引言精品资料网引言问题二:职位分析不能适应组织的变革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到来,现代企业的组织设计越来越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反响能力与灵活性,因而渐进性的组织优化就逐步成为了企业日常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要
本文标题:现代企业工作分析理念、技术与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