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程贤建教学设计《心灵的慰藉》
高一美术鉴赏-1-《心灵的慰藉》——中国部分——程贤建教学背景:《心灵的慰藉》是《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之一,按新课标要求,《美术鉴赏》为高中段学生必修模块,全册计划修36学时,按要求修完规定学时并考核合格方能拿到2个学分。教材分析:《心灵的慰藉》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三课内容,《心灵的慰藉》——中国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各大宗教的一些代表性的美术式样。这些式样,既包括建筑,也包括绘画和雕塑,例如中国佛教的石窟和造像。宗教艺术是一个十分博大的领域,这里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重点是中国的佛教。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过程方法:讨论探究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宗教美术的兴趣。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类型及作品。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互学、讨论、探究。课前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课时:(中国部分)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种?2、学生思考并回答。3、导入正题:教师播放幻灯片介绍世界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佛教的简单情况。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6、27、28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阅读。1、佛教是不是诞生中国?2、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哪些朝代?3、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4、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有哪些遗迹?5、美术作品是怎样用来传播佛教的?6、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高一美术鉴赏-2-7、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学生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交流学习。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一)学生分小组讨论(二)听取学生发言(三)针对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正确答案:1、古印度;2、两汉、隋唐3、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性,人们相信有一个越自然力量的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式样、物质媒介也都因此出现新的转机。4、(1)石窟(2)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5、(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2)塑造佛像(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6、在唐代,出现在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他们创造出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比如在画面中你可以更多地感受到那些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西方异族人的轮廓。7、大势利用四、练习反馈:完成本课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比较唐代壁画中的维摩诘像与比它早一些的北凉时期克孜尔窟中的人物画像,你能感觉到哪些不同?五、纠错释疑(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分别弄清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像风格(p26)和唐代壁画中的维摩诘像风格(p27),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六、拓展探究:菩萨,按照佛教的解释,是对佛教教义有了深刻领悟的,能下救众生而尚未成佛果的高僧。在早期佛教中,菩萨原是男性贵族化的形象,但是传入中国后,随着佛教的本土化,菩萨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试从课本28页敦煌莫高窟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如果有条件,请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从佛教本土化方面来阐述这种变化的原因。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讨论、探究;教师的引导、点拨、播放幻灯片等教学形式,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出对学习宗教美术的极大兴趣,所不足的是,因时间较短,所含盖的内容有限,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一是搜索引擎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供学生欣赏;二是建议学校购买一些与美术鉴赏相关的书籍供学生查阅;三是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日随同父母一起到佛教胜地旅游观光,以感受中国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
本文标题:程贤建教学设计《心灵的慰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2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