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朱河镇先锋小学讨论“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这个话题,对教师而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按最新理论教师是不能惩罚学生,谁惩罚谁就不是合格的老师,最起码也是民主精神的缺失,根本就不配当教师。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不管是一个学校,还是一个班级,没有适当的惩罚行吗?赏识教育也好,阳光教育也好,除了名字扯眼球外,就其实质而言它也离不开适当的惩罚教育。从未听说过光靠赏识就能把学生赏识成有用人才,江苏南京有个叫周弘的专家,据说他把一个失聪的孩子(他女儿)赏识成大学生,没有用一点点责罚。你信吗?在电影《不能没有你》观众见面会上,有记者向周弘之女(周婷婷)提问:小时侯,你父亲打过你吗?周婷婷笑着说:“你小时候没挨过打吗?”可见最阳光的父亲也逃不脱小时候偶尔责罚自己孩子的“罪过”,更何况我辈小花小草。所以,在教育中不可能让惩罚教育缺席。《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一书中有这样一章:惩罚,警醒混沌者的一瓢凉水。这个标题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介绍的是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在这里谈惩罚岂不是自相矛盾,公开唱反调?究竟我们能不能惩罚犯了错的孩子?如果能的话,应该如何惩罚?这篇文章的观点很鲜明-----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文中还举了个案例:美国总统林肯十二岁时曾打碎了别人家的玻璃,他的老师杰克对林肯的行为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简单的指责,而是借他15美元赔偿受害者,并要求林肯一年之内一定还他,林肯为偿还老师的债,拼命地打工,最终还清了债,成为一个有建树的人。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叹一声:杰克老师真高明!惩罚了小林肯却不留一点痕迹,更高明的是他让小林肯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负责。文章后面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豁然开朗!现在就借用文中的三句名言来“解”我们心中的三个“惑”:一、能不能惩罚学生?【“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佚名】惩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绝对不容忽视,它能让犯错的学生冷静下来,认真反省,提高认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它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它和表扬、批评、奖励等一样,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对学生只是一味地肯定,甚至犯错误也竖起大拇指,是不负责任的,会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我永远是对的”的错误情感。中国有句格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也就是说违规受罚,天经地义,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不制止,就是对他这种错误行为的纵容和助长。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报道的大学生跳楼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如今,为一点小事自寻短见的人群已扩大到小学生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受不得委屈,心理素质差吗?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惩罚的人怎么能承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挫折呢?二、如果我们能惩罚学生,应该采用什么形式?【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在开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为了荣誉和自由而锻炼的心灵时,我反对一切粗暴行为。”】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人性发展的异化教育的影响,人们在提到惩罚教育时总是把它与训斥、谩骂、挖苦、讥讽、丑化、嘲弄、污辱、歧视等的“心罚”相联系,或与罚站、罚跪、罚晒、罚冻、摔打等诉诸拳脚和工具直接伤害学生的“体罚”相联系,或与要求学生过分抄书变相体罚相联系,甚至等同起来,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首先我们要明确,惩罚可能是一种反思,可能是一种教训,也可能是一种挫折,但惩罚不是强迫、压制,更绝对不可能体罚。它不是插向学生心灵的利剑,而是浇在混沌者头上的一瓢凉水。粗暴的惩罚,往往使学生自尊心受损,产生逆反心理。切实、有效的惩罚,往往使学生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因此受益匪浅。有句话叫身教重于言教,惩罚学生最终的目的,是想让孩子觉悟、上进。怎样惩罚?我在长久的观察中发现,借鉴伙伴间的游戏规则内容,如同孩子来个约定:“拉钩上掉,一百年不许变”等类似的,就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请看下面两个案例:[案例一]数学课上,某教师写了10道简便运算题训练孩子们。谭寨是班上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学生。当他把练习题交上来时,老师还特地叮嘱:“你再检查一次”。这学生依旧不检查就交给了老师。改作业时,一学生马虎真做错了一题。教师问:怎么办?”“老师您兑现吧!”学生乐意地回答着老师。接下来,这位教师真钩起指头,在学生的鼻子上括了一下。[案例二]故事发生在体育课上,两个组的同学进行短跑接力赛。第一小组十多位同学输了,按照规定,这些同学必须接受惩罚。当教师惩罚令刚一发出,第一小组的学生们都是乐合合的来到篮球架下,等由教师投球设定接受球撞的点。当教师纷纷举起球投向篮板,每一球落下撞在一位同学生的头上时,全场的一片喝彩声,当然也包括被撞同学的陶醉。以上在案例一中的惩罚,是个啥惩罚?括鼻子,实际上这是孩子们玩游戏时的惩罚规则,这个惩罚却收到了好的效果,只过了一会,那个学生就将更正的错题和自己多作的5道同类题交了上来。也许有人会说这位教师没有师道与尊严,可学生会心的接受这个了惩罚,师生可乐,却能表达着师生间的默契。在案例二中,教师采用的惩罚方法,也是孩子们在课余玩游戏时的惩罚规则,这个惩罚看出学生也是乐意接受的。我曾在网上也看到这么一些班规: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要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2.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到教师办公室读5遍课文,回家写一篇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3.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4.自身卫生缺乏,随地乱扔者必须在校园拣一袋的纸屑;5.作业字迹潦草者放学回家临一页帖。以上条项,每条前半部分是学生间的违纪现象;后半部分就是所谓的惩罚。惩罚形式多样,有说的、有做的、有收集的、有写的……这些惩罚带着理解和宽容,包含着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爱,这是甜甜的惩罚,是善意的惩罚,这些恰如其分的惩罚学生能不接受吗?三、惩罚后如何“善后”?【巴班斯基说得好:“任何惩罚都必须同时有对产生这种或那种过失的原因和环境的分析。”】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惩罚,都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或多或少的创伤,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抚平伤口,不能一罚了之,否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会造成新的伤害,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因此,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先教后罚。我们在惩罚后还要留心观察学生情绪,及时疏导。一些学生因为心理素质较强,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教师对他们应激励为主,鼓励其再接再厉改正错误。当然也会有些学生出现反常行为,如哭泣、沉默、摔打东西、甚至骂老师等,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这些学生有必要的话要先暂停惩罚,待教师积极进行疏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心服口服后再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使惩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总之,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实行惩罚,怎样去对待惩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惩罚是很有必要的,且不可缺少。
本文标题:没有惩罚的教育不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2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