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简述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有较大的增长,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1950~1980年期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每年大约上升0.36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平均只有0.13百分点。(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明显。第一阶段: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年的大起大落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不前时期。第四阶段:1978年以后的迅速发展时期。(3)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镇人口的分布也不平衡。2、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含义:(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3)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指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和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集中、密度高的居住形式。3、阐述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城镇人口的实质内涵是居住在城市或集镇地域范围之内,享受城镇服务设施,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特定人群,它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又包括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或城郊农业的农业人口,其中一部分是长期居住在城镇,但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4、简述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呈S形曲线。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增长到30%左右。城市化中期阶段:工业化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60%或以上。城市化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出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城乡差别越来越小。5、简述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待核实)(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7)生产力飞跃(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9)如同农业革命一样,工业革命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变迁。6、简述《周礼考工记》王城建设的形制及其意义。《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的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早期城市规划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元大都及以后都城,有人称之为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7、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傍水。(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里坊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8、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田园城市概念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有:(1)城市的“磁性”。三种“磁力”。(2)田园城市的结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中央是一个圆形中心花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中心花园周围布局主要的市政设施(市政厅、剧院、图书馆、医院、博物馆等),其外绕一圈公园,公园四周又绕一圈宽阔的向公园敞开的玻璃拱廊,称为“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和冬季花园之用。水晶宫往外共有5条环型的道路,这个范围内为居住区。5条环路的中间是一条宽广的林荫大道,宽130米,广种树木,学校、教堂布局其中。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奶场等,向外一面对着外面的环景(农田、铁路干线等),向内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3)社会城市。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复杂的城镇聚集区,霍华德称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为“社会城市”。田园城市的主要意义: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9、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1922年他出版了《明天的城市》(TheCityofTomorrow)一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书中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图。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光辉城市”(TheRadiantCity)的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柯布西埃认为,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城市而得到解决。这些技术手段包括:(1)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2)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柯布西埃以建筑美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这意味着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10、试述卫星城的不同发展阶段p2411、比较隋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城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异同。P16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明北京城的内城范围在北部收缩了2.5公里和在南部扩展了0.5公里,使中轴线更为突出。清北京没有实质性的变更,城市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12、试分析《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与联系。《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得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的。1933年在雅典召开了第四次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雅典宪章》在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它强调“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最基本分类”。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大绿化低;太近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少;《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无计划地布置,《大纲》认为游憩的主要问题是:绿地太少大纲》认为道路的主要问题是: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大纲》最后指出,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以住宅为细胞组成邻里单位等。《大纲》对城市规划理论有重要影响,但回避了城市社会的阶级矛盾问题。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977年,国际建筑协会鉴于当时世界城市化趋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1)《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2)《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3)《马丘比丘宪章》在总结一系列理论探讨后,进一步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4)《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13、名词解释(1)、城市黄线(2)、城市蓝线(3)、城市绿线(4)、城市紫线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14、简述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重要,注意看书)15、简述城市区域背景分析的主要内容。城市地理位置分析1、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3、交通节点位置(1)交通停歇点和中继点(2)交通转换点(3)交通的阻碍点和控制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点千变万化,但有几点应予以重视:(1)首先要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给予充分关注,并赋予它经济意义;(2)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城市交通地理位置;(3)要重视城市所在地域或城市直接腹地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特征的分析;(4)城市地理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区域条件分析城市区域条件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区域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的整体面貌和结构。(1)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制约反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2)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城市分布的空间移动和城市规模的升降格局是沿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生的,是和经济重心的变化相适应的。16、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的目标和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几个,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的确定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明显带有规划发展意向。17、简述确定城市性质的基本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和确定城市性质:首先,传统的城市性质确定方法的重点内容是以城市主导产业结构来表达城市性质,它强调通过对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系统研究,拟定具体的发展部门和行业方向。其次,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是城市区域功能作用的一种标志。第三,对城市其它主要职能的考虑越来越受到重视。确定城市性质时需要注意的几点:(1)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照搬到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职能,完全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2)城市性质的确定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进入从区域宏观范畴论城市的科学境界。(3)城市性质的表达中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适当,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18、简述城市用地评价的主要内容。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和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一)城市用地的自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3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