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性别与教育绪论》PPT课件
♂?♀?猜一猜男、女生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在学校课外缝纫班上课的学生在学校课外机修班上课的学生失学的姐姐与上学的弟弟•由此你产生了哪些思考?•你目前面临的哪些性别问题?你目前面临的哪些性别问题?•你的个人自我形象、学业和职业及生活发展方向是什么?•你具有何种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健康观?•你是否遭遇性别歧视?•……•如何解决以上性别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两性的差异及两性教育的内涵。「两性教育」的核心能力应包含:「两性的自我了解」「两性的人我关系」「两性的自我突破」均衡呈现两性文化、两性的活动与贡献、两性均等分工…等等内容,强调性别尊重态度,并对性别角色保持均等的社会期待,具体呈现两性教育的概念与内涵。教师,应培养正确的两性观,一方面编选具有性别均等的两性观教材,能澄清与修正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将两性教育议题的理念真正落实于课程实践之中。.分段能力指标(1)两性的自我了解1-1-1认识性别角色发展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1-1-2了解自我身心状况1-2-1学习表现自我特质1-2-2了解两性在团体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1-2-3重视团队中不同性别的贡献1-2-4了解并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中两性互动的模式1-2-5尊重两性皆具有做决定的自主权1-2-6学习规划、组织的能力,不受性别的限制1-2-7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不受性别的限制1-3-1知悉自己的生涯发展可以突破性别的限制1-3-2了解两性生涯发展历程的异同1-3-3运用各种媒介表达两性平等的概念1-3-4理解两性均具有分析、判断、整合与运用资讯的能力1-3-5运用科技与资讯,不受性别的限制1-3-6学习独立思考,不受性别影响1-3-7去除性别刻板的情绪表达,谋求合宜的问题解决方式1-4-1检视自我期望与传统性别角色的冲突1-4-2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培养个人的价值观1-4-3培养多元文化观点,学习两性良性互动1-4-4探讨个人发展受性别影响的因素(2)两性的人我关系2-1-1保护自己的身体,避免受到性侵害2-1-2尊重自己与别人的身体自主权2-1-3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受性别的限制2-1-4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隐私2-1-5愿意了解不同性别者的各种意见2-1-6了解家庭的特质与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2-1-7观察两性身体的异同2-2-1认识两性在家庭间的互动关系2-2-2尊重两性在沟通的过程中平等的表达机会2-2-3认知当今社会文化中两性角色地位与处境2-2-4学习在团体中两性共同合作以解决问题2-2-5学习沟通协调的能力,促进两性和谐的互动2-2-6提升两性共同分享与交换资讯的能力2-3-1认知青春期两性的发展与保健2-3-2学习两性间的互动与合作2-3-3了解性别刻板化印象对两性生涯规划的影响2-3-4参与适合两性共同成长的终身学习活动2-3-5学习两性团队合作,积极参与活动2-3-6关怀受到性别歧视或性侵害的同伴2-3-7设计两性合作的组织与活动2-3-8规划家庭与学校中两性均等的分工方式2-3-9运用资讯釐清性别刻板化印象的影响2-3-10分析各类问题与性别角色的关系2-3-11认识处理冲突的方法,促进两性和谐相处2-4-1尊重自我与他人青春期身心发展的差异2-4-2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情感2-4-3认知两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角色,并共同担负责任2-4-4协助与支持学校和社会中受到性别歧视或性侵害者2-4-5了解各国政治、经济、法律及妇女运动对两性发展的影响2-4-6辨析公共决策与资源分配上的性别歧视2-4-7探究现今社会中产生性别歧视和文化偏见的成因(3)两性的自我突破3-1-1了解不同文化间的性别角色3-2-1学习尊重两性的行为3-2-2欣赏两性的创意表现3-2-3主动探索媒体中的性别角色偏见3-2-4了解两性身心异同,培养性别敏感度3-3-1学习分享两性的成长经验3-3-2了解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3-3-3破除家庭、学校与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及其造成的伤害3-3-4辨识社会文化中性别、阶级与权力的关系3-3-5批判并分析资讯媒体中性别迷思概念3-3-6主动探索青少年文化和身体意象﹙例如:身材、体型、服饰等﹚的关系3-3-7察觉不同文化间的歧异性与价值3-4-1展现自我而不受性别限制3-4-2规划个人生涯发展不受性别、婚姻与家庭的限制3-4-3追求终身学习与生涯规划均等之机会3-4-4建立两性平等与尊重的互动模式3-4-5思考传统性别角色对个人学习与发展的影响3-4-6规划以两性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社会3-4-7寻求突破社会文化中性别、阶级与权力的结构关系3-4-8积极投入科技资讯领域,不因性别而有差异3-4-9熟悉与妥善运用两性权益相关的资讯﹙例如:求助与申诉管道、资源与相关法令等﹚3-4-10解析社会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两性关系3-4-11主动探究两性平等相关议题﹙例如:约会强暴、人身安全、性取向、安全性行为等﹚3-4-12运用多元思考,解决性别的相关问题3-4-13反省批判社会中性别刻板化印象和差别待遇,提出因应解决的方法《性别与教育》目录•一、课程设计•二、课程目标与内容•三、课程实施一、课程性质•1、课程性质(属性以及相邻、相近课程间的关系)••性别教育,其实是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平等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两性如何做人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性别和妇女研究的课程开始成为高等院校的“显学”,在我国,社会性别和妇女学,无论是学科、学理建构,还是课程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性别与教育”的课程正是构建我国社会性别和妇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从性别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教育的现象,审视和批判教育中的性别分化现象,宣传性别公平理念,提高学生的性别意识,破除教育领域的性别偏见。•(2)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别公平是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掌握性别平等的相互知识和技能。2、课程的基本价值•在教学内容方面: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性别”和“教育”两大主题展开,共设计了18个学习专题,每个专题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又包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让学生掌握关于性别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各个学习专题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彼此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3、课程设计思路•在此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以下理念:•(1)以增强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2)从知识过渡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性别问题为重点,组织各种课堂讨论活动或论文写作活动。•(3)以学生为主体,保持课程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4)倡导“教、学、思、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5)合理使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目标•“性别与教育”的课程是构建我国社会性别和妇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中引进性别议题其主要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教育领域中引入性别议题,提供教育者和学生的性别意识,其最终目的在于分析和解决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实践中减少甚至消除性别的不平等。•(2)通过性别教育课程,向男女学生提出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培养学生对性别议题的关怀心、敏感度以及有关两性平等、相互尊重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把个人感性的、下意识的性别经验提升为良性群体共同的、理想的自觉认识和行为,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3)使大学生学会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有关两性的教育理论、观点分析和解释教育活动中的性别、阶级、种族等不平等的现象以及形成的原因。•(4)通过性别教育课程,使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院校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性别知识,形成性别公平的教育理念;掌握组织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保证男女儿童全面、充分、平等和健康的发展。2、课程内容概要教学内容专题一性别及社会性别的界定专题二性别角色及其发展专题三性别形成的理论专题四性别研究的理论流派专题五性别平等教育的历史专题六性别平等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专题七学校教育与性别专题九两性差异与教育专题十校园里的性别现象泛论专题十一两性健康教育专题十二教育改革与性别公平专题十三西方性别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十四发展中国家性别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十五妇女教育研究与妇女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专题十六从性别教育角度谈师范院校研究生的培养专题十七教师必备的性别知识和技能专题十八性别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三、课程实施•本课程的开课形式为讲授为主,适当•结合讨论。在性别与教育课程上,没有学术权威和等级,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强调在相互理解和经验分享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关于性别的知识体系。•1、学习建议••每一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人的性别经验是不同的,而个体性别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个别化、感性化和无意识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勤动脑,多思考,努力把自己的原有性别经验提升为两性群体共同的、理性的知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阅读教师指定•的教学用书,并广泛涉猎其他有关两性与教育方面的书籍,扩宽知识面,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2、教学评价(突出学生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课程论文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上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多元评价目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倡导学•生采用研究性的学习,在课程结束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课程结束后依据学生的课上学习表现和期末论文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3、课程资源(设施与设备【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信息资源【中外文书目、期刊、网站等】)•参考书目(文献):•(1)陆伟明著:《性别教育与生活》,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出版社,2011年版。•(2)强海燕著:《性别差异与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李慧英主编:《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4)Susan.A.Bason著,刘秀娟、林明宽译:《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5)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妇女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郑新蓉,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8)郑新蓉著:《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总结性别和谐是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的和谐,和谐的状态是“和而不同”。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过程中,男女平等往往演变成“时时女性与男性一样,事事女性与男性相同”,导致了在追求男女平等过程中的男性化。出现了女性以男性为参照标准,社会和女性都要求向男性看齐。这种以男性为标准的平等追求,扭曲了女性特殊的生命运动方式,忽视了两性固有的差异。•中性人给人们带来了困惑;“贤妻良母”和现代男性模式的双重角色的困惑和压力将女性置于两难境地,加重了女性的负担。如果男性的工作有回报,那么女性也要有,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头脑,所以需要克服的只是弥漫在现代文化中的偏见。在事实上,女性与男性相比,在某些方面占优势,在某些方面居于劣势,原始的两性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男性的专长和女性的专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生存集体。社会性别的概念与人的性别社会化在既定社会性别环境中形成的人
本文标题:《性别与教育绪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65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