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中医肿瘤学历史渊源与学科的形成从中医对肿瘤的发现和认识一直到中医肿瘤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生物界中,从植物到动物,肿瘤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的肿瘤,也很早就已被发现。中医最早的一本医书——《黄帝内经》中,关于肿瘤疾病的名称、病因、病机等,都有了不少论述,反映了至迟在秦汉,对肿瘤已有了相当的认识。比这更早,在中国古代,例如在甲骨文中,已有了肿瘤这类疾病的记载。成书于公元100年左右的《说文解字》,已收有不少类似肿瘤病的名称。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其中有“廆”,它的含义,据说就是《诗经·小雅》中说的:“譬彼坏木,疾用无枝”,有肿瘤的“肿”的意思。又如“瘨”,《诗经·大雅》中有“胡宁瘨我以旱”,瘨是疾病的意思,被解释为腹胀。《春秋左传》中有“张,如厕”,张就是胀,在《内经》中,作“?胀”。又有“疡”,“肿疡”,《周礼》中已有记载。又如“瘿”,已和今日对瘿的理解相似。并分别用“瘿”和“瘻”来区别颈部的瘤和肿。更明确的,而且后世已广泛应用的,有“瘤”。解释为“肿”,“流聚而生肿”。“瘕”,当初常指女子的“腹中病”。和“瘀”,解释为“血积于中之病也”这只是一些例子,说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对肿瘤有所认识和记载。并且散见在早于《内经》的我国各种古代典籍中。到《内经》的时代,对肿瘤这一类疾病,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一是有了比较接近现代意义的肿瘤病的名称,例如“膈”和“反胃”。以及“肠覃”、“石瘕”和所谓“症瘕积聚”之类。从所描述的症状上看,和现在所谓的肿瘤病十分相似。以上这些名称,迄今不少中医还有在使用者。其二是对这些肿瘤类疾病,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病因和病机。这些对病因和病机的认识,对指导肿瘤病的治疗,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其中有一些论述,至今仍在临床应用,当然也有了不少发展。此外,对这些疾病,也提出了一些总的治疗原则。这些治疗原则,不仅对肿瘤类疾病的治疗,而且对所有其他疾病的治疗,对后世的中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至于对肿瘤类疾病的具体治疗方式和药物,在《内经》时代,还记载不多。但也有不少有参考意义的论述。例如,提出了对有一些病,要手术治疗,所谓“急斩之”。以及需要用“针”、“砭石”之类。药物虽然所述不多,但也确有还在临床应用的。例如《素问·腹中论》中治疗“血枯”的方子,所谓四乌贼骨一藘茹,用于子宫颈癌,在改善症状上,确有效果。《内经》中提到的,还有具有辅助治疗意义的食疗,所谓:“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以及经常被引用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作为肿瘤病辅助治疗之一的食疗,至今仍被医生和病人所重视。在治疗肿瘤类疾病中,至今还有一些人不相信正规的治疗,而迷信“巫师”们的“秘方”之类,《内经》中,也早已有了明确的说法。所谓:“受师不卒,妄作离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这几句话,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张景岳的解释,明白多了。张景岳说:“受师不卒者,学业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离术者,不明正2道,假借异端也”。“谬言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谭,巧立名色以欺人也”。《内经》中提到的“祝由”,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疗法。对于真正的肿瘤病,单纯的心理疗法是不能有效的。所以说:“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说得很明确了。张景岳指出:“末世奸徒,借神鬼为妖祥,借巫祝为欺诳”,假如相信这些,那么:“信为实然,致有妄言祸福而惑乱人心者,有禁止医药而坐失几宜者,有当忌寒凉而误吞符水者,有作为怪诞而荡人神气者,本以治病而适以误病”。所以《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又说:“信巫不信医,一不治也”。对于治疗肿瘤病来说,这些话,都很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内经》以后,中医治病,包括治疗肿瘤病的最大特色—辨证论治,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从此以后,尽管治疗肿瘤病有不少“单方”、“秘方”之类,但是,中医作为与西方医学的主要区别,就体现在肿瘤病的辨证论治上。张仲景有不少方子在肿瘤病的治疗中应用。现今治疗肿瘤病的几大治则,例如: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以及常用的诸如虫类药、矿物类药以及带有某些毒性的药物,在张仲景前后的年代,例如现今出土的武威汉方等,都已经在普遍应用。典型的例如“人参鳖甲煎丸”。在《金匮要略》上称为“鳖甲煎丸”。当时是治疗“症瘕”—“疟母”的。近年已作为一种抗癌药,广泛用于肝癌等腹腔肿瘤。方中有虫类药,例如鼠妇、蟅虫、蜣螂等和蜂巢。有矿物药,如赤硝。以及扶正的人参,活血的紫葳、牡丹,软坚的鳖甲,清热的黄芩等。这些药也在肿瘤的辨证论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两汉以后,直至清末、民国初年的很长时期,中医在诊疗肿瘤中,也有不少新的发展。对肿瘤病的认识更为广泛,现今的一些常见癌肿,在那个时期,差不多都已有所描述。如肺癌,包括在“肺痿”、“肺痈”等的描述中。胃癌又包含在诸如“反胃”、“症瘕”的病名中。乳腺癌称之为“乳岩”或“妳岩”。在不少症候中,也可发现包含有肿瘤病的内容。对肿瘤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入。例如已经知道不少肿瘤病的预后不良,每每劝病人清心寡欲,怡养天年。在这段期间,特别是明朝末年以后,西方医学逐步传入,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借鉴于西方医学的已达到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过程,或者可以称为对肿瘤探索的中西汇通过程,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首先是“正名”,逐渐不再采用传统中医所称呼的种种肿瘤名称,采用以“癌”字为主要名称。过去中医常用“岩”来称呼一些癌肿,以形容癌肿的质地坚硬。“癌”最早见于约十二世纪成书的东轩居士所著《卫济宝书》上。它的描述是这样的:在“痈疽五发”中,“一曰癌”。癌的症状:“癌疾初发,卻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似乎象现在的炎症性疾病,和现在讲的癌情况不太相似。现在用的癌,与Cancer相当,指恶性肿瘤。用癌来指Cancer,可能是清代末年的事。在光绪年间成书的《辞源》中,收有癌字,它的意义已经和现在所用的一致了。此后,在一些中医专家的医案、医籍中,都有称癌者。例如,在章巨膺主编的《药盦医学丛书》中,屡有称癌的地方。从清末到解放,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更有多方面的深化。从人体解剖、大体病理上有了认识。本来,在《内经》时代,已经有了人体解剖方面的描述。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3对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中断了。或者说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只局限在法医和某些妇科的领域。直到王清任,才重又作了人体解剖,但其后,中医在这方面仍无大的进展,主要借鉴于西医的解剖学。但对癌肿解剖的零星描述还是有的。例如,在咸丰年间成书的陆以湉《冷庐医话》中,有这样的记载,其一是“名医类案”载:绛州僧病噎不能食,语弟子死后可开胸喉,视有何物。弟子开视,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其二是“续名医类案”载:武昌僧患胃脘痛,其徒亦患之,师死,遗命必剖视吾心,果于心间得细骨一条,长七八寸,形如簪“。而到张锡纯(1860-1933)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时,已经知道贲门癌“此时贲门已缩如藕孔,又加逆气痰涎以壅塞其间,又焉能受饮食以下达乎?”对癌肿的病因病机而言,其演变过程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例如刘野樵的《奇经直指》(1937年出版)中说:“诸癌厥惟肝癌为最毒,其结果多致积水成大腹而死”。已经认识到肝癌和腹水的关系。在癌肿的治疗上,有以中医为主的,而其中又有以扶正为主与以攻伐为主之不同。有以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结合进行者,也提出了综合治疗的思路。在诊断上,则常以西医诊断为主。到了解放以后,对肿瘤的认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深化,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医肿瘤学这一独特的学科。第一节中医肿瘤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肿瘤学是近年才形成的。中医肿瘤学的形成有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什麽是中医肿瘤学?顾名思义,它既是中医的,又是关于肿瘤的。简单地说,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肿瘤学。有别与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肿瘤学。中医肿瘤学又不同与中医的其他学科,虽然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他是以肿瘤为特定目标。因此,其中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与中医的其他学科有相当大的区别,具有其自己的特点。中医肿瘤学有自己的特点,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既然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也必然和中医其他学科会有相互的渗透。中医肿瘤学和西医肿瘤学,虽然其理论范畴不同,但都是以肿瘤这一疾病为研究内容,因此,这两门学科的不少内涵也必然会相互影响。中医肿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中医肿瘤学的发展,一定需要遵循两个前提。首先是必须在中医框架内的肿瘤学。一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肿瘤学,离开了中医理论,也就没有了中医肿瘤学。这里有几种情况,可能需要澄清一下。往往有人声称,他有治疗癌肿“有效”的“单方”、“验方”或者“秘方”,这是不是就算中医肿瘤学?不,不是。假如这些方或药,治疗某些癌肿确实有效,这些方、药,可以成为中医治癌药物疗法的一部分,但它算不上中医肿瘤学,因为它缺乏中医理论的系统指导。正象化疗药可以治癌,但化疗并不代表西医的肿瘤学。也正象会用几味药的人,并不一定是医生。而医生用药,一定有理论的指导。从中药,或者从植物学中,提取抗癌有效成分,以制成抗癌药,这是不是也是中医肿瘤学的一部分?自然,提取、研制抗癌药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这项工作还应该继续进行下去。但是,说实在的,现在研制成功的所有抗癌药,他们的使用,都是遵循西医抗癌的理论。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研制,也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不论是在植物中,还是在矿物中,4还是在传统中药中研制而成的,都是一样,都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当然,中医也可以用这些抗癌药,特别从中药中研制的,都可以成为中医抗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些不是中医肿瘤学。其次,中医肿瘤学又必须是肿瘤学。现代肿瘤学的发展,是起始于显微镜的发明。有了显微镜,才开始能直接看到癌细胞,才知道癌和非癌的区别。在19世纪中叶,维尔啸提出了“癌是细胞的疾病”,并且作了癌和非癌的鉴别,对肿瘤进行了分类。迄今为止,癌仍然是一个只能从病理上来体现的疾病。中医肿瘤学必须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吸取现代肿瘤学已达到的一切成果。例如,既然是中医肿瘤学,首先需要明确肿瘤的含义。在名称上,不能应用混淆不清的什么症瘕、积聚、噎膈、反胃,而应明确什么部位、什么性质的肿瘤,良性还是恶性。例如是肺癌,而不是“肺痿”。是左还是右,是一叶还是几叶。是鳞癌、是腺癌、还是小细胞癌等等。又如,是肝癌,而不是“伏梁”、“息积”,是腹水,而不叫“鼓胀”,是肝细胞癌、还是胆管细胞癌等等。在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范围内,除了名称的界定外,还有分期的问题,疗效评判标准等问题。不少这类问题,都是近年临床研究方面的发展,也需要采用国际间统一的标准。这样一来,是不是就丧失了中医的特点?不,不会。而是更加突出了中医的特色,现代中医的特色。中医肿瘤学之所以有别于西医肿瘤学和中医其他学科,就在于它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理论是中医传统文化在医学中的反映。尽管中医理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特色。有以易经、阴阳五行为主的理论体系。例如,在治疗癌肿时,强调治疗的不仅是癌,治疗的主要是患有癌肿的人。强调整体性。因此,具体的表现为重视提高生存质量,重视生存期。又如,重视邪正的相互关系。假如,以癌肿作为邪,以患病的人的整体作为正,就有一个既祛邪,又扶正的问题。或以祛邪为主,祛邪即所以扶正,或以扶正为主,扶正即所以祛邪,都应视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其二,在病因的探讨中,重视内在素质和环境等外在因素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地单独看某一个因素。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对疾病的有浅入
本文标题:现代中医肿瘤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0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