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解剖生理基础--感觉器官
解剖生理基础--感觉器官•感受器主要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如视觉器官除光感受器(视网膜)之外,还包括眼的屈光系统和保护、运动装置等。听觉器官除音频感受器外,还包括耳的传音部分。第一节视器眼球组成眼副器视网膜(内膜)(一)眼球壁纤维膜(外膜)血管膜(中膜)一、眼球1.纤维膜(1)角膜占前1/6,无色透明,有折光作用,无血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2)巩膜占后5/6,瓷白色,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巩膜静脉窦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入血的部位。2.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虹膜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瞳孔缩小瞳孔放大(1)虹膜两侧瞳孔不等大(2)睫状体睫状肌睫状突睫状小带(3)脉络膜富含血管和色素虹膜部睫状体部脉络膜部:视部3.视网膜盲部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有一圆形隆起,是视神经的起始部,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盲点。黄斑(中央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外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视网膜组织结构色素上皮神经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细胞视神经(二)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1.房水(1)眼房虹膜角膜角眼前房眼后房(2)房水产生和循环途径眼球后房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睫状体产生房水(3)循环受阻—青光眼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有弹性。2.晶状体3.玻璃体无色透明飞蚊症—玻璃体混浊二、眼副器•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上、下睑、睑裂、内眦、外眦、睫毛、睫毛腺•由浅至深可分5层:1.皮肤2.皮下组织3.肌层—眼轮匝肌4.睑板、睑板腺5.睑结膜(一)眼睑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隆结膜上穹结膜下穹结膜囊(二)结膜(三)泪器泪腺↓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泪道1.上睑提肌—提上睑2.上直肌—使瞳孔转向上内3.下直肌—使瞳孔转向下内4.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5.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6.上斜肌—使瞳孔转向下外方7.下斜肌—使瞳孔转向上外方(四)眼球外肌(一)眼的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鼻侧上、下小动脉视网膜颞侧上、下小动脉三、眼的血管眼静脉:眼上、下静脉。(二)眼的静脉第二节前庭蜗器•外耳•中耳•内耳一、外耳(一)耳廓(二)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皮肤内有盯聍腺。(三)鼓膜•松弛部、紧张部、光锥;鼓膜脐•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二、中耳(一)鼓室1.鼓室的壁•上壁(鼓室盖壁)•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内侧壁(迷路壁)2.鼓室的内部结构•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二)咽鼓管1.位置•连于鼻咽与鼓室之间。2.作用•保持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的平衡。3.小儿咽鼓管特点•短而宽,接近水平位。(三)乳突小房乳突小房乳突窦三、内耳•骨迷路•膜迷路1.骨半规管分前、外、后骨半规管骨壶腹(一)骨迷路2.前庭椭圆囊、球囊3.耳蜗蜗螺旋管、蜗轴、骨螺旋板、前庭阶、鼓阶1.膜半规管套在骨半规管内的膜性小管,壶腹脚、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二)膜迷路2.椭圆囊、球囊椭圆囊斑、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3.蜗管上壁:前庭壁(前庭膜)外侧壁:蜗螺旋管内的骨膜下壁:基底膜(上有螺旋器)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第三节皮肤一、皮肤的结构浅层:表皮深层:真皮(一)表皮1.基底层矮柱状或立方形,胞质嗜碱性,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2.棘层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表面有许多细小的棘状突起。3.颗粒层核趋向退化,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膜包颗粒增多。4.透明层细胞界限不清,呈透明角质状。5.角质层细胞核、细胞器已消失,脱落形成皮屑。1.乳头层纤维细密,细胞多,血管多。2.网状层粗大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环层小体、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二)真皮二、皮肤的附属结构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一)毛发分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囊、毛球、毛乳头、立毛肌(二)皮脂腺位于体毛与立毛肌之间,其导管开口于毛囊。皮脂腺的分泌物称皮脂,对皮肤和体毛有保护作用。(三)汗腺汗腺:弯曲的单管状腺,有分泌部和导管部,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大汗腺:位于腋窝、会阴和肛门周围,分泌部粗大,导管开口于毛囊,分泌物浓稠。(四)指(趾)甲甲体、甲根、甲床、甲襞、甲沟、甲母质三、皮肤的功能(一)保护功能•免受物理性、化学性或微生物性的损害。(二)感觉功能•可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力觉、温度觉等。(三)调节体温•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散热增加;当气温较低时,减少散热,保持体温。(四)分泌与排泄•皮脂腺可分泌皮脂,滋润保护皮肤及毛发。通过汗液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如尿酸、尿素等。(五)新陈代谢•皮肤细胞有分裂繁殖、更新代谢的能力,还参与全身的代谢活动。第四节眼的视觉功能一、眼的折光功能(一)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的屈光成像的光学原理折光能力与曲率半经和折光指数有关。ABCF2F1A’B’(二)眼的调节视远物时不需调节,视近物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眼球会聚。1.晶状体的调节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厚,看近物。睫状肌松弛,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变薄,看远物。2.瞳孔的调节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引起双侧瞳孔反射性缩小。作用: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调节入眼光量。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射。作用:调节进入眼的光线量,有助于看强光时保护视网膜,弱光时分辨物体。3.眼球会聚眼球会聚:视近物时,两眼可反射性地同时向鼻侧聚合。意义:看近物时两眼物象落在两眼视网膜相应位置上,从而产生单一而清晰的视觉,避免复视。(三)眼的折光异常1.近视多由眼球前后径过长引起。当视远物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像。当视近物时,这时聚焦的位置在平行光线之后,因而眼无需进行调节或只需进行较小的调节就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近视眼可用凹透镜矫正。2.远视多由眼球前后径过短引起。视远物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近物时成像更加靠后。无论视近物或远物,均需要进行眼的调节,容易产生眼的疲劳。远视眼可用合适的凸透镜来矫正。3.散光由于眼球在不同方向上的折光力不一致引起,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可用合适的圆柱形透镜矫正。4.老视由于年龄的原因造成晶状体的弹性明显下降,看远物时正常,看近物时不清楚。(一)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光视蛋白+11-顺视黄醛视黄醛还原酶11-顺视黄醇(VitA)全反型视黄醇(VitA)醇脱氢酶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视黄醛异构酶(暗处,需能)异构酶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二、眼的感光换能功能(二)暗适应和明适应1.暗适应概念:指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含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2.明适应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三)色觉与色觉障碍1.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线敏感的感光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敏感度不同。不同的色觉是这三种视锥细胞按不同比例受到刺激,不同的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所产生的。2.色觉障碍色盲是对全部颜色或部分颜色缺乏分辨能力,故可分为全色盲或部分色盲。全色盲仅有明暗之分,而无颜色差别。部分色盲是缺乏对某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又可分为红色盲、绿色盲和蓝色盲。色弱是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差,常常与视神经的功能状态和机体的健康状况相关。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一)视敏度视敏度:也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即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视角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视角:是指物体上两点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球后,在晶状体处交叉所形成的夹角。眼能辨别两点所构成的视角越小,表示视力越好。视力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二)视野单眼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该眼所能够看到的范围称视野。内侧和上方的视野较小,外侧和下方的视野较大。白色视野最大,蓝色和红色视野其次,绿色视野最小。临床上通过检查视野,对诊断某些视网膜、视神经或视觉传导通路的病变有一定的意义。第五节耳的功能一、耳的听觉功能(一)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1.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链和前庭窗膜进入耳蜗,这种传导途径称为气传导,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途径。2.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种传导途径称为骨传导。(二)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当声波振动通过听小骨链到达前庭窗时,压力变化立即传给前庭阶的外淋巴,再依次传至前庭膜、蜗管内淋巴,继而基底膜振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受到刺激,兴奋而引起生物电活动。•行波理论:即振动最先发生在靠近前庭窗处的基底膜,随后以行波的方式沿基底膜向蜗顶部传播。•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高频声波传播近,最大振幅位于蜗底部;低频声波传播远,最大振幅位于蜗顶部。•位置觉和运动觉功能又称前庭功能,是通过前庭器官来完成的。•当人体头部的位置改变或做直线变速运动时,椭圆囊斑、球囊斑内的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当头部进行旋转变速运动时,壶腹嵴内的细胞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通过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不同的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的感觉。二、内耳的位置觉和运动觉功能•前庭反应:头部运动刺激可引起各种不同的骨骼肌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现象。包括:(一)姿势反射•当进行直线或旋转变速运动时,可刺激位置觉感受器,反射性地改变颈部和四肢肌紧张的强度。•其意义在于维持机体一定的姿势和保持身体平衡。三、前庭反应(二)自主神经反应•当前庭器官受到过强或过久的刺激,常可引起一系列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应。(三)眼震颤•躯体旋转运动引起眼球发生特殊的往返运动。临床上可通过检查眼震颤以判断前庭器官功能状态。学习小结1.感觉器官是由感受器和附属器构成的,有视器、前庭蜗器和皮肤等。2.视器由眼球和眼副器组成。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3.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眼球纤维膜由角膜和巩膜构成。眼球血管膜由前向后依次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4.视网膜后部有视神经盘,又称生理盲点,其外侧有黄斑及中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5.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与角膜共同形成眼的折光装置。6.视近物(6m以内)时,需通过眼的调节,如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双眼会聚来看清物体。视网膜上有两类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能够感受强光和辨别颜色;视杆细胞只能感受弱光。这与细胞内所含的感光色素有关,当受到光线刺激时,首先发生光化学反应,再转换为电信号经神经传入脑,形成视觉。前庭蜗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界声波主要通过耳廓、外耳道、鼓膜,经听小骨链传至内耳蜗管的基底膜上的螺旋器被感受,将机械振动转换成生物电能,经神经传入脑,从而产生听觉。这是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即气传导。前庭蜗器的另一个功能是位觉和运动觉功能。内耳有感受直线变速运动刺激的椭圆囊斑、球囊斑及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壶腹嵴。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覆盖于人体的表面,包括表皮和真皮,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吸收、分泌与排泄、呼吸、新陈代谢等重要的功能。
本文标题:解剖生理基础--感觉器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2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