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航油案例分析-公司治理
中航油案例分析主要内容中航油事件回顾1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2从“中航油”事件看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3国有企业治理的相关对策4中航油简介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于1993年5月26日在新加坡注册成立。成立之初,为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现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共同创立的合资公司。1995年2月14日,中航油收购了另外两家合资伙伴的全部股权,成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的海外全资子公司。1997年7月,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委派陈久霖任中航油的董事总经理。2001年,中航油在中国进口航油的市场份额由1997年的不足3%,上升到100%,占中国民用航油消耗量的三分之一。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成功地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开发行股票1.44亿股,筹集资金8000万新元,成为首家完全利用自有资产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2002年4月,中航油又通过投标方式,成功地获得西班牙最大的石油设施公司—cLH公司的5%股权,从而使中航油稳步进入欧洲市场,成为跨国公司。中航油股自上市后,一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股票价格翻升近6倍,其资本市值也迅速攀升,由上市时的3.22亿新元上升到之后的5.5亿新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在新加坡上市企业中排名第23位,增幅高达3.81倍。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1997年以来,中航油的营业额和利润以年均三位数的速度增长,净资产亦从1997年的29.5万新元增至2.25亿新元,增幅高达763倍。中航油年报反映,2004上半年,公司现货营业额达13亿新元,与2003年度的上、下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7%和9%;累计净利满3293万新元,比2003年度上半年上涨了12%,比2003年下半年上涨了32.4%。高速的增长速度,显著的投资回报,使中航油一度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入选道·琼斯新加坡蓝筹股,并成为英国金融时报全球亚太指数股。2004年中航油获得中国《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这是唯一获选的海外中资企业。同年,中航油还荣登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举办的“行业洞察力”荣誉榜,并再度获得“成长最快”和“最具独特性”的石油公司称号(详情参见附录《中航油大事记》)。集团副总裁、中航油总经理陈久霖也随之身价倍增,媒体誉为“打工皇帝”。陈久霖简介陈久霖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宝龙村,地属偏僻。1981年,他辞去了村里信用社的铁饭碗,专心准备高考,2年后考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学习越南语的同时,亦努力修习英语。毕业之后,进入国家民航管理局局长办公室,任翻译,经历了民航管理局一分为五的改革过程,后又出任中德合资的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公司外国专家助理。1993年,加盟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参加了建设香港新机场供油设施和组建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公司的谈判,以及中航油的前身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筹组工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陈久霖简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2001年12月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又成功在新加坡上市,并相继收购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33%的股权,以及西班牙最大的石油储运企业CLH公司5%的股权,将公司从一家纯粹的石油贸易企业,转型为实业、工程与贸易的多元化能源投资公司。陈久霖领导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因出色的业绩而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被连续两次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过程被编为案例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BA课程,同时也曾被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求是》杂志作为正面案例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本人也以490万新元的高年薪被称作是新加坡的“打工皇帝”。2004年11月因从事油品期权交易导致巨额亏损,并涉嫌发布虚假消息和内部交易等行为遭到新加坡警方拘捕,并于2005年6月被正式提起刑事诉讼,在新加坡服刑1035天后,2009年1月20日刑满出狱。现更名为陈九霖担任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事件回放2003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2003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然而,进入2004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到3月28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至6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到2004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10月10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接着,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事件回放•2004年12月3日,新加坡政府决定对中国航油展开刑事调查。•2004年12月8日,新加坡警方公告称他们已经拘捕了中航油总裁陈久霖。•2004年12月1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表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展的石油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2005年3月29日,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公司提交针对中航油石油期权亏损事件所做的第一期调查报告,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2006年3月3日,中航油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对重组方案和新董事会成员进行投票,中航油的重组方案以99%的赞成票获得通过。•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级法庭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做出一审判决。陈久霖因涉嫌6项指控被处以33.5万新元的罚款、4年3个月监禁。•2007年2月6日,国资委宣布:原中航油总经理荚长斌被责令辞职,原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久霖被“双开”。中航油亏损的辛酸之路04年1、2季度12.1日宣布破产03年下半年油价攀升,延期交割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无力支付高涨的保证金亏损5.5亿美元04年10月中航油200万桶石油,开始期权交易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资金周转失灵,账面亏损1.8亿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1.08亿美元贷款不断遭遇逼仓,实际亏损达3.8亿美元主要内容中航油事件回顾1中航油的公司治理缺陷2从“中航油”事件看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3国有企业治理的相关对策4内部治理机制松懈内部人控制作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虽然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破产调查中,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指出,中航油在开展期权交易业务时,并没有寻求董事会的批准,董事会形同虚设。也就是说,总经理绕开董事会自行开展了具有极大风险的投机业务。很多文章也披露,中航油基本上是总经理陈久霖一人的“天下”。“最初公司只有陈久霖一人,2012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公司向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陈久霖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不管这些报道是否属实,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航油内部陈久霖具有绝对的决策权。可以想象,当一个公司的命运全部悬于一个人身上时,后果将会如何。内部治理机制松懈内部控制不完善中航油事件固然源于陈久霖过大的绝对权力,但是如果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来约束,那么后果也不会如此严重。可惜的是,中航油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用于制衡权力的内部治理结构没有发挥作用。事实上,在中航油内部设有风险委员会,也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风险控制员及软件监控系统,规定了严格的预警和止损制度。按规定,如果公司交易亏损额超过500万美元,应通知公司高级管理层并停止交易。而2004年第一季度,中航油账面亏损就达580万美元,已经突破了风险控制的预警额。显然,如果严格执行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04年一季度亏损580万美元时就采取措施,中航油就不会遭受这样惨重的灭顶之灾。然而事实却是中航油在投机交易中越走越远。中航油虽有内部控制机制,却没有发挥实效,风险控制、章程制度如同废纸,致使公司在事实上没有对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陈久霖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助长了他的一错再错,最终酿成了5.5亿元的巨额亏损。内部治理机制松懈母公司监管不力作为拥有60%股权的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对中航油负有监督管理之职,而实际上,集团公司没有对中航油财务和人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更没有对其炒作石油期权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给予基本的关注。上面说过,陈久霖曾把集团公司向中航油派的财务经理调开,从当地雇人担任财务经理。对一个公司而言,财务经理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掌控着企业重要的财务信息,从这一重大人事变动可以看出,集团母公司并没有对中航油财务和人事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另外据称,直到2014年10月在收到中航油的汇报后,集团公司才获知该公司发生亏损的情况,当然这里有中航油瞒报的责任,但是作为具有监管职责的母公司还是难逃干系。更甚者,在获知中航油发生重大亏损后,集团公司一边帮着隐瞒信息,一边通过向投资者配股,集资的1.96亿新元用来弥补中航油在期权交易中不断上升的亏损。如果集团公司监管得力,纵然中航油仍会亏损,但数额绝对不会是5.5亿美元之多。可惜事实并非如此,集团公司不仅未能及时制止,反欲“救助”,这也是导致中航油巨额损失的又一深层原因。外部治理滞后政府监管不到位内部治理的松懈是中航油的致命之伤,但是外部治理的滞后也促使了其今天的状况。外部治理是指政府部门、证券市场、社会组织的相关部门等对公司行为进行外部约束,以使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中航油事件反映出的政府监管及证券监管不到位。中航油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交易,明显违反政府规定。1998年国务院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
本文标题:中航油案例分析-公司治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