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国对外投资数据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亚洲、拉丁美洲是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分别为2281.4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1.9%)和438.8亿美元(占13.8%);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其中,在大洋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86.1亿美元,是2005年末的13.2倍。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9.4%,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66.2%。从投资区域和行业来看。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上述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看,并购比重超四成,再投资比重上升。2010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当期利润再投资24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8.9%,所占流量比重由上年的28.5%上升到34.9%。中国企业外购案例平安集团收购富通集团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成为低地三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2007年收购荷兰银行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始末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增持至4.99%。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从2008年5月份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这导致平安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浮亏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平安这个最大单一股东的权益遭到全盘漠视和侵害。尽管当地时间12月12日,比利时上诉法院暂停国有化的方案并要求进行股东大会表决,但平安的投资巨亏,已是不争的事实。并购风险1.自90年代以来,富通的大股东和管理层人士认识到银行业的利润率高于保险业的利润,银行就成为富通首选并购目标。然而富通银行业务的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在2005至2007的三年时间里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2.而保险业务发展平稳,真正使富通集团利润获得稳定增长的。从此可见,平安在做出投资富通的决策时,并未认真考虑富通利润增长点主要业务来源,并不是其银行业务利润的持续上涨。财务风险流动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流动性风险2006年至2007年,富通银行吸收大量同业资金经营非存款业务,导致账面现金不足,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投资荷兰银行是导致富通被资本被资产市场抛弃的直接原因。收购荷兰银行富通支付了大部分现金,根本无力支付高达240亿欧元的现金。盈利能力风险2001年前的富通,着力打造“银保结合”的双头鹰,着力发展本业保险业以外,选择有特色,能够提供差异外服务的银行作为并购对象,因此获得较好的利润率。而在银行业务逐渐有了起色时,富通开始仅仅以利润为导向,抛弃自己的本业而追逐自己并不精通的银行业,因此再也无法获得以前的营业利润率了。偿债能力风险2006年,富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2.37%,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在收购荷兰银行后,其核心资本也降至4%,未能达到承诺的6%.突入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富通银行资本缺口进一步扩大,并引发市场恐慌。由于,富通银行高估其金融资产,并在国际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导致富通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处于亏损状态。启示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曾被广泛认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被视为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最新成功案例。然而,很讽刺的是,这个所谓成功典范很快就处于失败的边缘。现今流行一个词叫“学费”。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学费无疑是交了。不过是补交的,而且还有很高的罚金。多数跨国并购并不是失败在股权收购环节上,而是失败在收购后的整合上。我们常说外企进入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样的,中国企业在境外当然也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甚至由于某些原因,后者的本土化更是不易。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不平坦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管理团队经验积累不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企业并购动机不单纯因为贪便宜或则手中有钱就并购因小失大所以海外并购失败失策失手时有发生。中国企业对于并购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并购对象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控制能力是常见的问题。企业“走出去”应注意的策略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选好市场进入模式(大的模式为贸易、技术与投资,可组合)突出主业,发挥优势(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品牌、质量)采取渐进方式认真作好前期准备(项目可研、环境评估、伙伴调查)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注意境外安全问题等(与合作伙伴、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行业协会等关系)日本对外投资发展情况日本对外投资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51年到1970年,此间为对外直接投资限制阶段。截至1970年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为35.77亿美元,平均每年1.07亿美元,项目共计3733项,平均每年186项。第二阶段是从1971年到1985年,此间为平稳增长缓和阶段。截止到1985年,15年日本对外投资的总额为800亿美元,是第一阶段的22倍,项目总数为33173个,是第一阶段的8倍第三阶段是1986年以来,此间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阶段。198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已增加到223亿美元,几乎是上一年的两倍,1987年为333亿美元,1988年为470亿美元,1989年达到675亿美元。1990年由于海湾战争的影响,对外投资有所减少但仍然高于1988年为569亿美元,1993年以后,以4000~5000亿美元的速度向前发展。9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特点长期资本输出呈“U”型状态。据统计,1990年长期资本输出额为1208亿美元,1991年与上一年相对持平,而1992骤然降至580亿美元,仅为上年的47.7%1993年又上升到736亿美元,1994年回升到1100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地区结构呈现新的变动。亚洲所占投资比重不断地上升。90年代以来对北美、欧洲投资有所减少。1990年投资占总投资的12.4%,到1994年占到23.6%,高达97亿美元,超过在欧洲的投资。对外投资体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90年代,日本对外投资体现了金融业、商业、制造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多外投资格局。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原因需求海外资源,解决国内危机规避了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日元升值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日本对外投资的教训大量资金外流,增加了投资风险。过度追求对外投资,造成国内经济萧条日本国内失业率增高,国内经济增长的空间也将受到限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启示海外投资要注重品牌和技术避免频繁的贸易摩擦,鼓励企业走向海外,转移贸易冲突资源开发产业应该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中国跨国公司在发展对外投资、跨国经营中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融合当地社会环境以及积极参与东道国的公益事业
本文标题:中国企业外购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