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设计教师:王茂良•第一节时代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使民间手工业衰落,而官方手工业在汉代基础上继续发展,突出反映于瓷器生产;•2.从文化史角度来看,独尊儒学变为多元文化并行,玄学盛行,加上佛教的传播,石窟艺术兴盛;•3.进入隋唐时期,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官方手工业的陶瓷、金银器、铜镜、丝织品生产代表了隋唐艺术设计的主要成就,瓷器发展进一步成熟,出现了唐三彩的独特形式。而民间手工业作坊也成为重要的生产形式。•4.家具处于由低型向高型发展的过渡期。•5.随着丝绸和瓷器外销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会。•第二节陶瓷设计•1.中国日用产品于此时进入瓷器时代。瓷器的成型温度要达到1300度以上,瓷器优点是釉质类玉,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且造价低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以青瓷(以浙江为中心)为主,也有一定量的黑瓷,至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青瓷是缺氧烧制,如玉,符合国人的尚玉尚玄思想。而瓷茶具几乎成为唐瓷代表。唐三彩是中国古代明器设计的顶峰。青瓷•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越窑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在唐朝的评价比较高,这和唐朝的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制作。唐朝文学家、中国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具,将越窑青瓷产品排在首位。越窑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当时诗人赞美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越甄秋水澄”(许浑)等。越窑普遍使用素划纹、堆贴等装饰方法,题材有花卉、人物、鱼、兽、鸟等。越窑青瓷越窑青瓷•青瓷造型:日益丰富,造型多样,反映出瓷器开始取代铜器和漆器的地位。•(1)盘口壶:•(2)鸡首壶:•(3)莲花尊:•(4)扁壶:•(5)罐:•(6)杯、盘:•(7)水注:•(8)灯:•(9)薰炉:•(10)唾壶:•(11)虎子:•此外,还有青瓷羊、青瓷熊尊、青瓷辟邪等。这些象生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塑造工艺的高度水平。青瓷的装饰手法•(1)压印•(2)刻花•(3)堆贴•(4)塑饰•(5)雕镂•(6)釉彩•青瓷的装饰手法大体上早期多堆贴、印花,以后出现褐彩,进而出现刻划花。青瓷的装饰纹样:•铺首、朱雀、辟邪、仙佛、莲花、忍冬、联珠纹、网纹、菱格纹、波浪纹•铺首纹:•联珠纹、网纹、菱格纹:•莲花纹:•忍冬纹:•“秘色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越窑在晚唐五代时生产“秘色瓷”。“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供御之物,是越窑青瓷中的上品。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以后以青绿为主,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2、白瓷•邢窑在北方河北,主要制造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瓷坯含铁量低,生坯挂釉,施以纯净透明的釉,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素白瓷器。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现。隋代白瓷巳较普遍,唐代达到极盛时期。邢窑所产的白瓷,胎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作风朴素,不带纹饰。邢窑白瓷•3、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驰名中外的重要陶瓷产品,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称为三彩,实际上色彩丰富,变化无穷,不只是三种颜色。•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人物俑。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人、天王等。•唐三彩造型与雕塑结合,常作为陪葬冥器。•唐三彩•唐三彩4、黑瓷•1、黑瓷的产地:浙江地区既是古代青瓷的产地,又是古代黑瓷的产地。在浙江上虞已发现汉代后期烧制黑瓷的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德清窑则以烧制黑瓷而著称。•2、德清窑产品:•第三节石窟艺术佛教雕塑-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开凿于北魏时期,根据开凿时间先后和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前,为云冈石窟造像最鼎盛时期,开十几窟。第三期,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至公元526年,此间主要是小型石龛。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规模宏伟,石窟约呈马蹄形,穹隆顶,前门有明窗,窟内主造像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顶天立地。面相丰满方圆,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华丽的顶光和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面雕满千佛,气势壮观肃穆,高度皆在13米以上,19窟主尊高达17米。雕刻手法有来自西域的风格,也兼有本民族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昙曜五窟的佛教造型各具特点,比如20窟佛像英伟端庄,19窟佛像俊秀闲雅,18窟佛像巍然挺立。16窟本尊佛像独具全窟空间而高大雄伟,且服饰是宽大的中国式袍服,说明了佛教造像向民间转化,也表明了鲜卑族的汉化。第二时期总结了前期昙曜五窟的丰富的雕刻经验,使得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进入崭新的阶段。此时一改过去的穹隆顶为平面呈方型的殿堂式和庙塔式结构。本尊佛像一般放在大龛内,佛像开始变得慈祥和悦,服饰也变化为宽大的冕服。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妩媚。造像题材逐渐丰富,其中供养人的形象几乎是显示人物形象。第三期多为小型创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现了对显示的关爱。佛教雕塑-云岗石窟佛教雕塑-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以及莲花洞等。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菩萨和弟子们分列两侧,。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士身躯肌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谓“怒目金刚”是也。这是教早运用夸张的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佛教雕塑-龙门石窟佛教雕塑-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0公里的鸣沙山东面崖壁上。莫高窟是以中心塔庙式结构为主凿窟形式,适应僧徒巡回礼拜仪式。莫高窟雕塑是作为僧徒信众礼拜偶像的彩塑。塑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像以及释迦、多宝并坐像。彩塑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一尊佛像、两身胁侍菩萨。弥勒像最多,姿态多是交脚而坐,或沉思或禅定。弥勒信仰的兴盛,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结束现实的痛苦,幻想未来的幸福生活。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萨彩塑,都是以背部紧贴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作任何动作还不能完全离开身躯,这种特征表明,此时的工匠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发挥泥塑的独特表现性能,只是沿袭石雕的特征。因此动作不够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还有“影塑”的飞天、供养人以及千佛的陪衬形象。敦煌彩塑与石窟壁画风貌一致,鲜艳灿烂,形成了一个整体辉煌的画卷。•第四节金银铜器物设计•1.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的金银器,主要以饰品为多见,而实用品始于战国,唐代金银器皿属于高档生活用品。其技术有铸、锻、切削、焊、铆等,常结合使用。•2.图案装饰多吉祥寓意,早期装饰繁密统一,中期散点、随意、丰满。装饰手法有浅浮雕、錾刻、抛光、鎏金、掐丝等。•3.唐代铜镜生产飞速发展,在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方面都大大超过前代,铜镜在当时成为高贵的礼品。•鸳鸯莲瓣金碗银熏球•第五节建筑设计艺术•大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4公里的大慈恩寺内。原名慈恩寺塔,位于慈恩寺内。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寺院里楼阁、殿宇、禅房相间,共有院落十进,总计有房舍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都曾挥笔作画,使得满壁生辉。寺院建成后不久,当时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迁往此处翻译佛经,历时十九年,译经74部,并在此寺创立了佛教法相宗,其弟子窥基又立唯识宗,二者教义相近而合称法相唯识宗,又名慈恩宗,因此寺院名声远扬,香客云集,盛极一时,大雁塔建于永徽三年(652年),就是唐高宗李治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而专门建造的。不幸的是寺院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全部烧毁,只有此塔保存了下来,今日寺内所存的建筑都是明清两代重建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第六节织物与服饰设计•1.织物装饰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和民族迁徙,促使织物设计进入融会阶段,出现联珠纹、自由式团花、陵阳公样等。•2.三国两晋南北朝服饰吸收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合理成分,形成紧身大袖长裙曳地,上紧下松的特点。唐服设计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华丽性特点。隋唐服饰隋唐时期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隋唐服饰之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1)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的物质基础。(2)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各族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文化特色的冠服。唐代女子的服饰,是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是大唐盛景的展示。隋唐三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等。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洒脱的风格。•1、襦裙服襦是一种短衣、短袄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襦衫长度,彩绣,领口,流行。唐代妇女下裳为裙。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很多。石榴裙:“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燕京五月歌》石榴裙特点: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长裙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修长。•2、女着男装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明确记录了女着男装的情景。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3、胡服流行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元稹“胡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极大的影响了唐代妇女的着装,其中尤以长安、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较典型的是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蹬高腰靴。戴胡帽、佩蹀躞带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4
本文标题:中国设计史介绍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79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