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精品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一、要解决的主要問題何爲“被動”?何爲“被動句式”?漢語的被動句從古至今有什麽異同?古代漢語的被動句式有哪幾種?都是怎樣構成的?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被”字被動句式是怎樣發展來的?二、被動與被動句式所謂被動,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例如: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魯酒薄而邯鄲圍。(《莊子·胠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chǐ,刳腸,裂腹),子胥靡(爛於江中)。(《莊子·胠篋》)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最後一句更加明顯,兩個“兔”都是受事者,但一個作賓語,一個作主語。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這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也叫做“無標誌的被動句”。現代漢語中也有,如: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論文寫完了。老虎打死了。被動句式: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的句式叫“被動句式”。漢語的被動句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只是當時還沒有現代普遍。古代漢語最常見的被動句式有“於”字式、“爲”字式、“見”字式、“被”字式等。現代漢語中最典型的被動句式是“被”字式,如:老虎被武松打死了。敵人被我們消滅了。現代漢語中也有其他形式的被動句,如:我教你吓了一跳。我給你騙了。我們讓對手(給)打敗了。除此之外,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也還可以使用“爲”字式。三、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從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看,古代漢語最常見的被動句式有“於”字式、“爲”字式、“見”字式、“被”字式等。據唐鈺明(1985)的研究,漢語被動式起源於商代,且早期只有“於”字式。春秋開始,在“於”字式之後相繼出現了“爲”字式和“見”字式,戰國後期才出現“被”字式。這幾種單一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出現了綜合式,如“爲……於”、“見……於”、“爲……見”以及漢代最常見的“爲……所”式等。3.1“於”字句“於”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甲骨文時代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可以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於是就在這麼活躍的基礎上產生出引介行爲動作的施事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如: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64章)“於”字被動式是先秦最常見的被動句式,也是出現最早的被動句式,它的構成方式是在謂語中心語(都是及物動詞)之後加“於”,“於”字之後再接主動者。如:郤克傷於矢。(左成2)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孫子兵法·行軍篇)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滕上)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者制於臣矣。(《韓非子·南面》)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荀子·王制》)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論語·公冶長》)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荀子·榮辱》)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乎?(戰國策·趙策)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韓非子·備內)漢代,“於”字句仍比較常見,如:是故聖人法天順情,不拘於俗,不誘於人。(《淮南子·精神訓》)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前不遇於魯,後不遇於齊,無以異也。(《論衡·非韓篇》)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漢書·賈山列傳》)漢代以後,這種被動句逐漸少見。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認爲上述“於”字式就是被動句式,但是在《漢語語法史》中,他改變了他的看法,認爲這種形式不是被動句式,因爲他認爲這種形式跟用“於”表示的處所式沒有分別,只是借用處所狀語來引進施事者,如:鶴鳴于九皋,聲聞於天。(詩經·小雅·鶴鳴)東敗於齊,長子死焉。(孟梁上)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孟告下)但是我們認爲這裏的“於”字式仍然是被動句式,原因在於,在這種被動句中,“於”是介詞,本身並不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已經表示了被動的意義,“於”的作用只是引入行爲動作的主動者,由於它引入了主動者,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現代漢語中“被”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前,而“於”與施事者在動詞之後,古今詞序不同。3.2“爲”字句《說文·爪部》:“(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但古文中未見“爲”有此義,最早見到的“爲”爲動詞,春秋時期已經虛化出介詞,可以引介對象、處所、方式等,爲引進主動者、表被動奠定了基礎。“爲”字被動句產生於春秋時期,戰國末期發展成爲“爲……所”式,漢以後是它的繁榮期,並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爲”字句的特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加“爲”,有時在“爲”後再加主動者,後來又可以在動詞之前再加“所”。如:止,將爲三軍獲。(左襄18)不爲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而身爲宋國笑。(韓非子·五蠹)道術將爲天下裂。(莊子·天下)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上》)僕以口語遇此禍,重爲鄉黨戮笑。(漢書·司馬遷傳)“爲”字之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以不出現,“爲”直接處於動詞之前,如:父母宗族,皆爲戮沒。(《戰國策·燕策三》)使身死而爲刑戮。(《墨子·尚賢中》)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史記·秦始皇本紀)靈公少侈,民不附,故爲弑易。(《史記·晉世家》)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爲禽矣。(史記·淮陰侯列傳)戰國末期,“爲”字句又發展爲“爲……所”式,即在“爲”字句的施事者與動詞之間加入“所”字,這種句式在漢代廣泛使用,現代漢語中也可以使用。如: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鱉所食。(《莊子·盜跖》)漢軍却,爲楚所擠。(《史記·項羽本紀》)梁父卽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擄者也。(同上)追北至平城,爲胡所圍,七日不得通。(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衛太子爲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少北,則爲匈奴所得。(《漢書·張騫傳》)“爲……所”式中“爲”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如: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史記·李將軍列傳)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恐為所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夏,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夏焉。(史記·大宛列傳)“爲”還偶爾可以與“於”結合表被動: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墨子·法儀》)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爲”字句的特點是:①“爲”和主動者出現在動詞之前。②可以沒有主動者。③可以與“所”字聯合,構成“爲……所”式表示被動。3.3“見”字句“見”甲骨文作,本義爲看見,後引申爲遇見,表被動的“見”可能是在遇見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見”字句也是古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被動句式,它的結構特點是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面直接加“見”。如: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盆成括見殺,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孟子·盡心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厚者爲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凡人之動也爲賞慶,爲之則見傷害,焉止矣。(荀子·議兵)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閗。人皆以見侮爲辱,故閗也;知見侮之爲不辱,則不閗矣。(荀子·正論)忠且見棄,軫之不楚,何歸乎?(史記·張儀列傳)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詩匈奴,見留二十年。(漢書·燕刺王劉旦傳)鄒衍無罪,見拘於燕。(論衡·感虛篇)與“爲”不同的是,“見”不能直接引進主動者,需要在其後加入“於”才行,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史記·楚世家》)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說,不可。”(史記·張儀列傳)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見”字式的特點是:①“見”出現在動詞之前。②“見”不能直接引入主動者,如需引入主動者,則需借助“於”的幫助,構成“見……於”式,引入主動者。3.4“被”字句被動句中的“被”是由表示“遭受”義的動詞“被”虛化而來的,最初表示被動時還不能引進施事者,虛化到一定程度以後才開始引入施事者,這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因爲它爲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奠定了基礎,現代漢語中的被字句大多數都是要帶施事者的。“被”字被動句式在戰國末期已經出現,漢代以後逐漸增多,並一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中,成爲現代漢語中最主要的被動句式。它的結構特徵是:在動詞之前加“被”,後來在“被”字之後也可以出現主動者。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一》)以上三例多少還殘留著“遭受”之意。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上一例“見”“被”對舉,可見當時“被”已經可以表示被動了。但是漢代以前“被”字式不如“於”“爲”“見”等句式常見。漢魏六朝時期,“被”字句逐漸普遍起來,但多數還是不出現主動者,如:孝景時,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而七國之亂,發怒於錯,錯卒以被戮。(《史記·酷吏列傳》)湯爲天子大臣,被汙惡言而死,何厚葬乎!(同上)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漢書·賈誼傳)身完全者謂之潔,被毀謗者謂之辱。(論衡·累害篇)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論衡·感虛篇》)實孝而賜死,誠忠而被誅。(同上)殷中軍被廢,徙東陽。(《世說新語·文學》)這種不帶主動者的被動句一直沿用到後代,如:暉剛於爲吏,見忌於上,所在多被劾自去。(後漢書·朱暉傳)永平五年,兄(班)固被召詣校書郎。(同上·班超傳)及子被征,遣子昱候於道。(同上·王丹傳)兄泌娶妻,始入門,也被劫。(宋書·宗愨(què)傳)舍長官禁貴人,汝亦被拘邪?(晉書·元帝紀)帶主動者的“被”字句漢末就已經萌芽,南北朝以後逐漸普遍起來,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禰衡被魏武謫爲鼓吏,正月半試鼓。(《世說新語·言語》)亮子被蘇峻害。(同上)後語人被昆侖召,當去,遂不復還也。(神仙傳·李阿)若官未通顯,每被公私使令,亦爲猥役。(顏氏家訓·雜藝)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同上·歸心)唐代以後,在比較接近口語的文章和詩詞中,“被”字句逐漸取代了其他表示被動的句式。一朝被馬踏,唇裂板齒無。(杜甫戲贈友詩)且爲辛苦行,蓋被生事牽。(杜甫贈李十五丈別詩)共被征官縛,低頭愧野人。(杜甫獨酌詩)貯財不省關身用,行義惟愁被衆知。(張籍贈王司馬詩)今被徐庶舉薦,先主志心不二,復至茅廬。(三國志平話卷中)中軍帥字旗竿被風吹折。(三國志通俗演義·孫堅跨江戰劉表)宋代以後,被字式中也可以加“所”,組成“被……所”字式,這是受“爲……所”式的類化而形成的,是口語和文言的雜糅,如:元帥所奪州府縣鎮,皆被張飛所收。(三國志平話卷下)鮑信殺入重地,被賊所害。(三國志通俗演義·曹操興兵報父仇)嵩與妾躲於廁中,被亂軍所殺。(同上)“被”字句的特點是:①“被”出現在動詞之前。②能引入主動者。“被”既可以表示被動,也能引進主動者。四、上古小結上古漢語中最常見的被動式有“於”字式、“爲”字式、“見”字式、“被”字式以及它們組成的綜合式“爲……所”式、“見……於”式等。先秦時期各種被動式的出現次數如下表所示:說明:該表據唐鈺明先生《論先秦漢語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6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