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构建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建构计算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计算。计算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过去枯燥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被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计算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机械的程序化训练。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案例(《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西师版)谈谈计算课模式的建构。一、小学数学计算课模式建构的意义什么叫模式?查有梁教授在《教育建模》一书中,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大人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小学数学建模一词,从正式出版的文献看,最早应该是在何福炬、孟允献在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的文章《谈小学“数学建模”》中出现。更确切地,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建模是指学生在教师预设的与学习课本知识有关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解释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模型,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小学数学相关知识。小学数学建模作为小学数学的一种教学策略,经常以教师事先特意设计好的形式开展活动,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指导和把握。由此不难看出,小学数学建模不再是单纯的数学建模,已蜕变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或者说一种教学形式,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这一教学策略具备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标准,符合现代数学教学要求。二、小学计算课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学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新知的前提。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对于学生来说计算知识虽然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继续往下学习、探究。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例如,西师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这堂课,我沿用书本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忆旧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件出示中秋过节场景图,询问我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自然引出中秋节吃月饼,过渡到分月饼的实例。出示三盒月饼,每盒10个,分给三个小朋友,怎么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体会每人分得1盒表示1个十(30÷3=10),即商中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为接下来探索算理做铺垫。对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创设相应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符合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使计算课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为接下来计算课的自主探索环节做铺垫。2、合作学习,探索新知。1、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学,就是是指的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环节中,直接出示例1(如果把这些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组,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怎样列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好习惯;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2、小组内合作交流、质疑、解疑教师在教学方式转变决不能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而言,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可促使其对学习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分好学习小组,是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形成一个小集体、小社会。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主体的目标设置,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不断丰富,激发“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而且还可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实施组际对抗赛等等,旨在通过小组互相协助,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逐步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已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3、小组间质疑、解疑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已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形成初步共识,得出结论。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小组汇报: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三、组织训练,明确深化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练习要注意参与面,要有层次性,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由易到难,使学生拾级而上。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练习在计算课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在现实情境中“算用”结合,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视探究而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定会给学生造成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其他课型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堂批等形式,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练习的布置还应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在这次活动中,谁表现的最好?这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即可自评也和互评,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理念。2.在这次活动中,你有什么想和同学们分享?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通过愉快地交流数学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课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表扬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去生活中更好的应用数学。四、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练习可以选择设计或补充一些改错题、是非题、编题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学生自编、练、自查、自纠。这些练习可以采用全班评讲或教师面批等形式进行评价反馈。1、“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既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同规格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包办代替的弊端,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弗赖登塔尔的教学思想。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是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弗赖登塔尔则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在创造过程,一个人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数学知识。这种创造从总体上来讲,是一种再创造过程。现有的教材中,为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把数学家如何精心创造的中间环节省略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才,不但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探索、发现能力。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的一般操作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采用这种模式对教师、学生、教材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则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教材必须是结构性的、发现式的、符合探究、发现等高级思维活动方式。(二)“合作—探究”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要实施目标,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其特点表现在:(1)小组的组建为小组的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2)小组的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模式构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7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