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原”体的定义•“原”体的起始•“原”体的发展•“原”体的特色•“原”体的名篇欣赏“原”体的定义•“原”一词出自《易经系辞传》:“原始反终”、“原始要终”。•意为穷究本源:即是对某一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考察与探索,阐发其深层的本质或意义。“原”体的起始•《吕氏春秋》有〈原乱〉:分析“乱未尝一。而乱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自《淮南子》有〈原道训〉:阐述“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之道家思想。“原”体的起始•《文心雕龙》也有〈原道〉:从形而上学探讨“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道与文学的关系开始有原体文章的写作。“原”体的发展•唐朝有韩愈“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均是以“原”字冠首。•于是“原”成为文体的专名,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议论文体。“原”体的发展•唐韩愈之〈原道〉、〈原毁〉──1.〈原道〉:探求先王之道的根本,道的基本内涵是儒家的仁义。2.〈原毁〉:推究毁谤的由来,乃因人不愿努力进德修业,又忌妒他人的成就所致。•宋王安石有──1.〈原过〉:探讨过失之源,勉人改过。“原”体的发展•明黄宗羲有──1.〈原君〉:推究建立君主的本意,在于为民兴利除弊,造福人民。君主为客体,人民为主体。2.〈原臣〉:推究为人臣之道,强调天下治乱,不在君王一姓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人臣非为君而设,乃为天下人而设。“原”体的发展•清曾国藩有──1.〈原才〉:探究风俗厚薄源于一二人心所向,执政者若能举用贤才,则足以改变风气。“原”体的特色•用推究本原的方式来辨明事理,特色为:1.论题范围大。2.以先贤言行为立论根据。3.立论深刻,论证充分。4.篇章结构严谨。“原”体的名篇欣赏•韩愈〈原道〉•韩愈〈原毁〉•王安石〈原过〉•黄宗羲〈原君〉•曾国藩〈原才〉“原”体的名篇欣赏1•“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原道〉韩愈(节录)〈原道〉韩愈(节录)【语译】把全天下当作自己般爱护的同理心,叫做仁;依据仁心而做的行为,叫做义;持续的实践仁义进而把它内化成丝毫不需勉强的习惯,叫做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让自己的身心满足而不需依赖外界,叫做德。仁与义是比较具体的名词,道与德是比较抽象的说法,所以道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而德有吉有凶。〈原道〉韩愈(节录)•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原道〉韩愈(节录)【语译】老子虽然轻仁义而重道德,但并没有诋毁仁义的意思,因为由他“常道”的观点来看仁义确实是小了些。但一般人坐井观天,也跟着说天小,其实天并不小。凡夫误把表面的温和慈惠当做仁,把小恩小惠当做义,难怪他们也跟着轻视仁义了。〈原道〉韩愈(节录)•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原道〉韩愈(节录)【语译】这些没读通古圣先贤哲理的凡夫所认知的道德并不是我所说的道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合于仁义而说的,是贯通宇宙的公论。现今那些高举着老子招牌而论说道德的人,完全抛开了仁和义,这样只算他个人的看法而非自古传承下来的道德。“原”体的名篇欣赏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原毁〉韩愈〈原毁〉韩愈【语译】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对待别人既宽缓又俭约。严格又全面,所以他们不会怠惰;宽缓又俭约,所以别人就高兴去做善事。〈原毁〉韩愈•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毁〉韩愈【语译】听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他们就研究舜之所以为舜的道理,并且责问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为什么我却不能?”日夜思考这事,改掉那些不像舜的,加强后就像舜了。〈原毁〉韩愈•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原毁〉韩愈【语译】听说古代有个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就研究舜之所以为舜的道理,并且责问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够这样,为什么我却不能?”日夜思考这事,改掉那些不像周公的,加强后就像周公了。〈原毁〉韩愈•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原毁〉韩愈【语译】舜是一个大圣人,后代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一个大圣人,后代没有人比得上他。这个人居然说:“比不上舜,比不上周公,这是我的缺点啊!”这不就是责备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吗?对于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这就可以算是好人了;能够把这个做好,这就可以算是有技能的人了。”〈原毁〉韩愈•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原毁〉韩愈【语译】只采取他的一个优点,不要求他要有两个优点;只论他的现在,不追究他的过去;战战兢兢的只怕别人不能得到为善的好处。一件善事是容易做的,一种技能是容易学会的。对于别人,他会说:“他能够这样,那也就够了。”这不就对待别人既宽缓又简约吗?〈原毁〉韩愈•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原毁〉韩愈【语译】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要求别人周详得很,要求自己却很疏略。周详,所以别人很难去做善事;疏略,所以自己的收获很少。自己没有好的表现,却说:“我能把这事做好,这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本领,却说:“我能做到这样,这也就足够了。”外面用来欺骗别人,里面用来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便停止了。这不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太疏略了吗?〈原毁〉韩愈•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又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以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原毁〉韩愈【语译】他们对于别人,就说:“他虽然能够这样,他这个人却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能够把这件事做好,它的功用却是不值得称道的。”只提他的一个缺点,却不计他的十个优点;只追究他过去的表现,不考虑他现在的成就;战战兢兢的只怕别人有名望。这不就是要求别人的太周详了吗?这就叫作不用要求别人的要求自己,而用圣人的条件去要求别人,我实在看不出他尊重自己的地方。〈原毁〉韩愈•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常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原毁〉韩愈【语译】话虽这么说,这样做的人也是有他根本的原因的,就是怠惰和忌妒。怠惰的人不能修养自己,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自己。这个我常常试验证明过了,我曾试过告诉许多人说:“某人是一个良士,某人是一个良士。”〈原毁〉韩愈•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韩愈【语译】那些附和别人的人,一定是这个人的朋友;否则,就是跟他疏远、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个性强的,一定会语言上表现出愤怒;懦弱的人,一定会脸色上表现出愤怒。我又曾对许多人说:“某人不是一个良士,某人不是一个良士。”那些不附和别人的人,一定是这个人的朋友;否则就是跟他疏远、和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否则,就是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个性强的,一定会语言上表现出喜悦;懦弱的人,一定会脸色上表现出喜悦。因此,事情作成功,毁谤就跟着来;德行高尚,毁谤也就随之而来。〈原毁〉韩愈•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原毁〉韩愈【语译】唉!士人处在这个时代里,希望名声显扬,道德流传实在太难了。那些在上位而准备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这一番言论,如果能够把它牢记在心,那么这个国家或许可以治理得很好吧!“原”体的名篇欣赏3•天有过乎?有之,陵历斗蚀是也。地有过乎?有之,崩驰竭塞是也。天地举有过,卒不累覆且载者何?善复常也。人介乎天地之间,则固不能无过,卒不害圣且圣贤者何?亦善复常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惮改过;扬雄贵迁善,皆是术也。〈原过〉王安石〈原过〉王安石【语译】天有过错吗?有的话,那么日蚀,月蚀便是他的过错。地有过错吗?有的话,那么地的崩塌,水的枯竭就是他的过错。天和地都有过错,但他们又何尝不是覆育包容呢?天和地善于恢复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啊。人在天与地之间,则不可能没有过错,那些圣人们又能避免出错吗?只是他们也善于恢复调整到正常的状态啊。所以玄圣孔子说,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扬雄贵在去恶为善,改过向善,这些都是手段。〈原过〉王安石•予之朋有过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则曰:“是向之从事云尔。今从事与向之从事弗类,非其性也,饰表以疑世也。”夫岂知言哉?〈原过〉王安石【语译】如果有的人有了过错能悔悟,悔悟了而又能改正,人们则说:“是那个官吏说的。这个官吏跟以前和其他的官吏不是同类,并不是他的性格,而是粉饰外表以迷惑世人啊!”你岂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原过〉王安石•天播五行于万灵,人固备而有之。有而不思则失,思而不行则废。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顾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原过〉王安石【语译】上天播撒五行品德于众生命,每个人身上都备有着。有了这些却不去反思那么就丢了,有反思去不去做则荒废了。每天回想前一日的过非,突然想到去做,那么则是失去了又重新得到,荒废了又重新举起。所以说不是他的本性,是率天下而戕性。〈原过〉王安石•且如人有财,见篡于盗,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财,向篡于盗矣。”可欤?不可也。财之在己,固不若性之为己有也。财失复得,曰非其财,且不可,性失复得,曰非其性,可乎?〈原过〉王安石【语译】而且,比如说有个人的钱财被人抢夺,自己得回来,人们会说:“这并不是你的钱财,是抢盗得来的。”可以这么说吗?不可以。钱财在自己手上,不像性格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把失而复得的钱财,说成不是他的钱财,尚且不能这么说,那么失而复得的性格品行,说成不是他自己的性格品行,又可以吗?“原”体的名篇欣赏4•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原君〉黄宗羲(节录)〈原君〉黄宗羲(节录)【语译】因此明白做君主的职责本分,那么如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做君主的职责本分,那么就连草野民间的贩夫走卒,人人都想得到君位,因此后世再也没听说像许由、务光那样的人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不以短暂的荒淫享乐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明白这个道理的啊!“原”体的名篇欣赏5•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原才〉曾国藩(节录)〈原才〉曾国藩(节录)【语译】社会风俗的好坏,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来自于一、两个在高位的人的心理趋向罢了。生在世界上的人,平庸无用的到处都是。偶而有一、两个贤能的人,大家就会尊他为领袖,而且接受他的命令;更特出的人,尊他为领袖而接受他的命令的人,也
本文标题:国文知识: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8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