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1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一)第一章绪论①合理用药四项原则:安全、有效、经济、规范②合理用药的含义:选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能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明确遗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多态性的关系,对药物产生的特异反应有应对措施;设计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能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治疗副作用小,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容易控制或纠正;患者用药的费用与风险最低,但获得的治疗学效益最大。③个体化给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则。第二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规范性②选择治疗药物的原则:选择对因、对症的药物;选择生物利用度高、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剂型和给药途径;避免合用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③造成过度治疗的原因:患者求医心切;虚假广告泛滥;保护性过度用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④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还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不依从性是指患者不能遵守医生为其指定的治疗方案的行为。⑤不依从的原因:医患沟通不够、缺乏信任;治疗方案繁琐难以执行;药物不良反应;错误执行;经济原因;患者自行停药。⑥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确定治疗目的,选择合适药物;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确定合适的疗程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第三章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①治疗药物监测(TDM)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②适用TDM的情况:《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2治疗窗窄,毒副作用大且不易鉴别的药物,如茶碱、地高辛;个体血药浓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三环类药物;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经肝肾代谢、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多卡因;长期使用可能蓄积的药物;合并使用产生相互作用且影响疗效的药物;常规剂量下易产生毒性反应的药物。③对于监测的两种方法:被动监测(患者自行监测)、主动监测。④治疗窗:治疗阈与治疗上限之间的范围。⑤处方:取得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校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法律上的意义。⑥处方书写的一般规则和注意事项:认真填写一般项目;每张处方只限于给一名患者开药;处方需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每个药物占一行,药名在左,剂量在右,除法定、协定制剂外均应写明药物的浓度,避免使用缩写。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药物用量单位应按照药典规定的法定剂量单位。用量数量写清楚,小数中有效零不得省略;药物总量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常用剂量试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危重病情急需用药时,应在处方上注明“急”;开具处方认真慎重,用钢笔书写,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处方后,须仔细核查,保证无误后,才签名交给患者;开写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处方,应使用专用处方签;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①药物不良事件(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②用药失误(ME)指在处方的书写、抄录,药品的调剂、配送,药物的给予,以及药物监测等方面的出现的失误,导致用药不当致使患者受损。《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3③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药品说明书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良反应。④严重不良事件凡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立即威胁生命;导致持续性的或明显的残疾或机能不全;导致先天异常或分娩缺陷;引起身体损害而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⑤信号指关于一种不良事件与某一药品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报道信息。⑥A型与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药物剂量有关与药物剂量无关反应性质定量定性可预见性可不可发生率高低死亡率低高肝脏或肾脏功能障碍毒性增加不影响预防调整剂量避免用药治疗调整剂量停止用药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包括:自发呈报系统;医院集中监测;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记录联结;处方事件监测。⑧药物警戒的主要工作内容:早期发现未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发现一只药品不良反应的增长趋势;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和可能的机制;对风险/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发布相关消息,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和知道临床用药。第五章药物相互作用①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病人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个或几个药物中所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的现象。②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第六章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①肝脏疾病临床用药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禁用或慎用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慎用经肝脏代谢且不良反应多的药物,改用主要经肾脏消除的药物;《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4禁用或慎用可诱发肝性脑病的药物;禁用或慎用经肝脏代谢活化后方起效的药物;应注意降低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从小剂量开始,小心逐渐加量,必要时使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毒性大的药物或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时应进行TDM及严密的生化监护;评价应用药物的效益和风险,如用药的风险大于效益,则不要使用该药。②[了解]胃肠道及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血液系统疾病、肾衰影响药物分布、循环系统障碍及其他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第七章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①羊水-肠道循环:部分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中,胎儿通过吞饮羊水,是羊水中的药物经胃肠道吸收,代谢后,经胎儿尿排入羊水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随胎儿羊水吞饮被重吸收的过程。②[了解]妊娠期用药的临床评价分为五型:ABCDX其中A型对胎儿基本无损伤(适量的维生素,但大剂量的VA可致畸,为X型药物)③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包括保健品;应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且已清楚的老药;小剂量有效时避免用大剂量;能用一种药物就应避免联合用药;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程度,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开始。如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用药先后次序为镇静剂(地西泮)、ß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抗甲状腺代谢药(丙硫氧嘧啶);根据孕周大小即胎儿所属发育时期考虑用药;应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时,权衡利弊再决定;病情急需应用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时,先终止妊娠再用药。④哺乳期用药原则:乳母用药应具明显特征,用药前应充分估计其对母婴双方的影响,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对成人可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应避免应用,如病情需要,则应终止哺乳。允许婴儿单独使用的药物,乳母可使用。这类药物一般不会对乳儿造成大的危害,但不排除特异质个体。使用单剂或短期治疗的药物(如用于诊断的放射性同位素),若对乳儿有危害,则乳儿可采《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5用乳制品喂养。尽可能使乳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量减至最低。⑤降低乳儿摄取药量措施:对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在其吸收高峰期应避免哺乳。尽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避免使用长效制剂。乳母用药时间可选在哺乳刚结束后,并尽可能将下次哺乳时间间隔4小时或以上。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来调整用药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采用最佳给药途径。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避免使用药物⑥老年人用药原则:五种药物原则;受益原则;择时原则;暂停用药原则;小剂量原则。第八章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用药①遗传药理学主要研究机体遗传多样性在药物反应个体差异中的作用。②药物基因组学主要研究人类基因组信息和药物反应之间的关系。③药物基因组学在TDM中的应用:监测时机、监测样本、监测结果、监测预报。第十章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选择)①孕妇、肝脏疾病患者不宜用大环内酯类;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无效;不可用于眼内或者结膜下给药,会引起黄斑坏死;③小儿患者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耳毒性、肾毒性药物)、四环素类(四环素牙)、氟喹诺酮类(骨髓抑制);④孕妇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若感染,可考虑毒性较低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⑤老年患者根据肾功减退情况,减少给药剂量,精良不适用毒性大的药物。⑥[了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适应证P135第十一章临床常见症状的药物治疗①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有: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发热临床过程:体温上升期(骤升型、缓升型)、高热期、体温下降期。《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6发热伴随症状:1.伴寒战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等。2.伴意识障碍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3.伴咳嗽、咯痰多考虑肺、支气管炎症。4.伴腹泻考虑肠道感染,如肠炎、痢疾等。5.伴尿频、尿急、尿痛常考虑为尿路感染。6.伴皮疹注意是否为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药物热等。7.伴口唇单纯疱疹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8.伴眼结膜充血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②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有规律地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③发热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原则合理休息、补充营养、物理降温(二)药物治疗原则1.在明确病因和进行病因治疗的前提下用药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慎用解热药3.控制药物剂量和给药次数,注意补充体液,防止脱水4.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解热镇痛药;用药同时不宜饮酒④婴幼儿发热一般尽量不使用药物,用物理降温法,但麻疹患儿不宜采用冷敷或擦拭酒精的方法降温。《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修订版7老年人发热应缓慢降温,不宜过快过强。若出汗过多,轻者自行喝盐水或糖水,重者应立即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⑤疼痛药物治疗原则:1.在明确病因和进行病因治疗的前提下用药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慎用镇痛药3.严禁滥用麻醉性镇痛药4.避免长期、反复使用镇痛药5.注意个体差异⑥痰的性质和痰量支气管扩张症:大量脓痰,静置后分层厌氧菌感染:脓痰伴恶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黄绿色或翠绿色痰白色念珠菌感染:痰白粘稠、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棘球蚴病: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肺水肿:粉红色泡沫痰。⑦小儿咳嗽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⑧呕吐伴随的症状:剧烈头痛与意识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眩晕:前庭功能障碍性疾患腹泻: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及各种急性中毒腹痛:腹腔急性炎症性疾患及肠梗阻发热:炎症性疾患黄疸:肝胆疾患、急性胰腺炎胸痛: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血管疾患停经:早期妊娠反应、异位妊娠破裂服药史:药物中毒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第十二章神经系统
本文标题:(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9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