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论体育场馆产品属性与功能-陈明
体育文化导刊62论体育场馆产品属性与功能陈明(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体育场馆具有产业属性、服务产品属性、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之间互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体育场馆服务产品具有核心服务、支持服务和外包服务三种服务形态,其中核心服务是主体,支持服务从属于核心服务,外包服务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规模发展和效益提高需要政府引导与市场发展相结合,共同推进。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场馆;功能拓展体育场馆是体育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发展规模和功能发挥决定了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的起点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和多种经营。通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根据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体育服务业市场化发展的目标要求,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较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一、体育场馆产品的基本属性(一)产业属性体育场馆的产业属性是由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在1985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中,体育产业被置于第三产业的第四层次,构成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体育产业没有次级分类,对体育的描述是“包括组织和举办的各种室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对进行这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的管理。”[1]在为数不多的文字中阐明了体育场馆的产业地位,但并没有引起体育管理部门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足够重视。2003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新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体育产业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大类中独立存在,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并对体育产业小类所包括的各种产品生产或劳务(服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见表1)。对体育场馆所包含的产业内容也作了规定,包括体育系统内部的管理活动和对外经营管理活动(不包括投资建设活动)(见表2)。体育场馆成为衡量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我国体育场馆今后的发展定位和服务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服务产品属性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体育场馆的服务产品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种无形的消费品。尽管在这种活动过程中的部分要素是有形的,如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不包括建设),但它们只是实施体育消费过程所依靠的工具,离开了体育的消费过程,这些有形的物质要素并没有实际意义,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并不具有长度、重量、空间体积等实物形弁,就像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的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7N02)。表1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内容代码类别名称说明门类大类中类小类R91 体育 9119110体育组织指专业从事体育比赛、训练、辅导和管理的组织的活动。9129120体育场馆指可供观赏比赛的场馆和专供运动员训练用的场地的管理活动。9199190其他体育指上述未包括的体育活动。 929239230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指主要面向社会开放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和其他体育娱乐场所的管理活动。注: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统计局,2002年5月10日。63消费过程一样,并没有出现物质产品所有权的转移。2.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发生。区别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主要依据是时间与空间是否分离,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般是分开的,而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消费者在体育场馆上的消费过程就是观赏体育表演、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过程,这种双边活动一旦结束,体育场馆的功能作用也就消失。3.质量的不确定性。体育场馆自身条件和体育消费过程存在着质量的不确定性。由于受到场地大小、场地设备、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天气状况、竞技水平和对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消费者在观赏体育表演、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过程中身体的机能水平和心理活动能力得到良好发展或受到负面制约,服务质量存在着不确定性。(三)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体育场馆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体育场馆是国家利用公共土地资源、使用社会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国家有义务、有责任保障社会纳税人的基本权益。二是体育场馆的服务内容必须适应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现代国家促进社会平等、保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低价甚至免费向相关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是改善和提高人民大众整体利益和基本福利的社会职能的一种体现。例如,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国防体育、学校体育、公共场所简易体育设施、残疾人体育等以服务国家整体利益为取向的服务内容,体育场馆的服务活动应该体现公益性。肯定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公益性,并不否定它的市场经营性。第一,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国家在向体育场馆投入人力、财力、物力以后不是什么也没有生产,而是生产出体育服务产品。对于发展体育的公益部分,我们也要重视其投入与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化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服务资源,在由国家化、单位化走向社会化进程中,相应地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服务产品的层次和质量必须满足社会各阶层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日常化和个性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以体为主,多种经营”是提高我国体育场馆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体育场馆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物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公共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它性;第二类是私人物品,存在着竞争性和排它性;第三类是准公共产品,既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也有私人物品的特征。当以满足社会特定阶层或个人为需求的服务产品进入到体育场馆,此时属于私人物品,具有鲜明的排它性和竞争性,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和服务质量由市场进行评价。二、体育场馆服务产品功能分析(一)当前体育场馆服务产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体育场馆数量偏少。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虽然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2]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相比,相距甚远。2.体育场馆使用率不高。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交通矛盾突出,场馆功能单一,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弊端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存在着观念落后、产权不清、经营规模小、内容重复、缺乏营销手段等问题,形成了一方面体育场馆空置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体育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利用和效益。3.大型体育场馆服务定位有待转变。大型体育场馆作为一种稀缺的、重要的社会服务资源,其产品的社会公益性和经营性特点十分突出,然而这些由国家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无偿使用划拨土地建造的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在完成其特定使命之后,没有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反而成为管理者的负担、所有者的包袱。这种困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多层面的主客观因素,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单一形式的改革难以完成,必须依靠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4.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遇到“瓶颈”。2005年完成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学校体育场馆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65.6%,表明学校体育场馆已经成为全民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2006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要求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开展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但从试点实施情况看,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存在着收费项目和标准、管理人员的工资、场馆进行保养和表2 体育场馆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注释小类代码名称说明注释9120体育场馆指可供观赏比赛的场馆和专供运动员训练用的场地的管理活动。-综合性体育场:-综合体育馆:-体育训练基地:-游泳场馆:-滑冰场馆:-篮、排、足球场馆:-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场馆:-棋牌馆: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统计局,2002年5月10日。64维修、意外事故的责任和赔偿等问题,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落入尴尬处境。(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启示社会分工促进服务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促进了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譬如,现代社会中家政服务的快速发展,其实质是市场服务取代了家庭服务,即由家庭自我提供服务发展成为向市场购买家庭服务;其二,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主体)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是从原先作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营销、咨询等服务职能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市场的主体。服务业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这一演进趋势得以实现并延续下去的内在机制,在于分工产生的收益大于因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3]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4]现代服务业的建立首先囿于在对服务业与服务活动认识上的区别,它们两个是在内容上有一定交集而不相同的概念。服务活动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非独立的(依附于非服务部门之中,如制造业企业中的管理、财务、人力资源培训等服务活动);而服务业的服务活动则是独立的,服务业作为专门独立化从事服务活动的部门,其发展依赖于两方面条件:一是社会服务活动的泛化,或服务化;二是服务活动脱离其依附的部门而独立化。服务活动泛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服务活动独立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充分条件。(三)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三种服务形态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在提供体育服务产品活动过程中与体育产业各产业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即各产业之间互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产生辐射和波及作用。这种波及影响主要有三种线路:第一种是逆向波及。即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生产均首先需要中间产品的先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基础,离开了先行产业的发展,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将无法开展。例如,没有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先行产品的生产为条件,就没有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的生产。第二种是顺向波及。即体育场馆业的发展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后续产业)的发展。例如在体育场馆举办大型体育比赛,需要灯光音响业、水电业、保安业、小商品零售业、印刷业、专业维护维修业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第三种是间接波及。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服务功能互补性方面。例如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多种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绑捆经营、冠名经营、文艺表演等,以互补的形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波及作用的昀大特点是并不因为产生一波效应而截然停止,还将产生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并且这些波及作用是随体育场馆服务产品生产的强弱而发生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体育场馆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长期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认为,体育场馆服务产品功能相应存在着三种服务形弁,即核心服务、支持服务和外包服务。核心服务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直接对象,其核心价值就是体育服务。例如举办体育比赛、开展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等,消费者购买的门票、支付的货币实际上就是购买体育产品的服务,服务内容为上述第一种波及的产业。支持服务以核心服务为服务对象,是核心服务衍生出来的服务,例如灯光音响业、水电业、保安业、小商品零售业等上述第二种波及的产业。外包服务是指体育场馆的所有者为了解决自身的经营困难、降低成本、提高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通过外包的形式把体育场馆的经营业务交由第三方来完成,以达到专注核心业务,更好地实现体育场馆经营目标的经济活动。例如大型体育场馆为了更好地实现报务社会的职能,国家可以通过承包、租赁、冠名等形式,根据社会分工交由专业团队管理,由“内在化”走向“外在化”,利用服务业的服务活动推动体育场馆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三、体育场馆走出发展困境的途径(一)突破体制性障碍根
本文标题:论体育场馆产品属性与功能-陈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91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