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1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二节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及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2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一节:•态度的性质•品德的性质•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与品德•1、在传统上,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称为品德学习,而加涅则成为态度学习。•2、态度与品德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3、两者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只有内化程度达到了性格化的高水平才能称为品德•4、态度涉及的范畴更大,品德只是态度中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态度的定义心理学一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态度与行为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为什么?态度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亦或是两者皆有?•作答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主观题5分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个人同另一个人在态度上的差异。态度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态度的核心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可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态度的构成品德的性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念是道德认识的内容,道德价值的内容直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是与判断有关的情感•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即道德动机。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通过理智的权衡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支配行为。品德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品德的构成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二者实质是相同的•A二者结构是相同的•B二者功能是相同的•C二者范围是不同的•D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E•提交多选题2分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他总是烟酒不离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A•B•C•D•提交单选题1分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到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品德不良品德不能确定嫁祸于人•A•B•C•D•提交单选题1分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认知因素•A情感因素•B意向因素•C情境因素•D•提交单选题1分“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道德认识•A道德情感•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提交单选题1分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情感异常•A道德行为不良•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认识缺乏•D•提交单选题1分15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及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二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失调论•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科尔伯格皮亚杰吉利根艾森伯格1932196919821989•有序列、和逻辑•智力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有序列•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重组•“公正”取向与“关怀”取向•性别差异•禁令取向的推理与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集中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以此来推论品德发展的特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通过主动理解周围世界和组织自己的社会经验,产生出是非观念。•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的临床研究的事实,分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并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皮亚杰的对偶故事•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2-5岁)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权威阶段(6-8岁)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可逆性阶段(8-10岁)准则是同伴间共同约定。公正阶段(11-12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四阶段强制性规则—单方面尊重实践—按自己愿望行动—自我中心认识—规则是权威的意志—权威约束置规则于不顾神圣不可侵犯(制约的关系)矛盾道德他律(外在)道德自律(内在)理性的规则—相互尊重实践—用规则协调关系—自我中心消失认识—规则是集体意志—摆脱权威自愿遵守规则可在互惠前提下变通(协作的关系)平衡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这阶段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观察学习害怕老师的批评儿童有模仿的天性•A•B•C•D•提交单选题1分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自我中心阶段•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提交单选题1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权威水平•D•提交单选题1分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尽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但是也有许多人对该理论提出一些异议,其中就有他的研究生及助手吉利根。吉利根留意到科尔伯格研究的对象均为白人男性及男孩,她认为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排除了女性的经验,特别是女性对关怀、人际关系及联系在道德判断中的考虑及其价值。•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都假定公众是以“公正”作为道德取向的,但是吉利根利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偷药故事进行研究时发现,被试除了有以“公正”为道德取向这一类反应外,还有以“关怀”为取向的另一类反应。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吉利根(Carol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艾森伯格认为科尔伯格的到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问题,会限制儿童的道德推理,因此他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作出选择。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深度内化推理移情推理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需要取向的推理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科尔伯格•A皮亚杰•B斯金纳•C巴甫洛夫•D•提交单选题1分认知失调论•许多关于态度学习的理论都假定,人类具有一种一致性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不一致或不协调时,即出现“认知失调”时,就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获得一致与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LeonFestinger,1919.05.08-1989.02.11明明大家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抽烟,这些人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失调及平衡的变化?•作答正常使用主观题需2.0以上版本雨课堂主观题5分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坚持严格要求批评作业潦草行为奖励作业认真行为使学生认识作业潦草的危害性•A•B•C•D•提交单选题1分态度的测量•恋爱态度量表•诺克斯和斯波拉科斯基把爱情的态度分成两种类型:一、浪漫型,即把爱情看成是一种神秘的、永恒的力量,对爱情充满了激动、幻想与渴望,较少注重一些现实问题。二、现实型,以注重现实为特征,恋爱关系维系稳固、和谐。下面的量表可用于测量一个人对恋爱的态度是现实型还是浪漫型。请仔细地阅读每条陈述,并把你认为最适于代表你意见的号码打上圈。•1.坚决同意2.适度同意3.不好决定4.有些不同意5.坚决不同意•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分数越高越接近现实型,分数越低越接近浪漫型。•1.当你真正恋爱时,你对任何别的人都不感兴趣。•2.爱没有什么意义,它就是那么回事。•3.当你完全陷入爱情时,就会确信它是现实的。•4.恋爱绝不是你所能客观地加以研究的,它是高度情感的状态,不能进行科学观察。•5.和某人恋爱而不结婚是个悲剧。•6.有了爱,就知道这爱。•7.共同兴趣实际上是不重要的,只要你俩真正相爱,就会彼此协调。•8.只要你知道你们是相爱的,虽然彼此认识的时间还很短,马上结婚也不要紧。•9.只要两个人彼此相爱,即使有着信仰差异,实际上也不要紧。•10.你可以爱一个人,虽然你不喜欢这个人的任何一个朋友。•11.当你恋爱时,你经常是茫然的。•12.一见钟情往往是最深切、最永恒的爱。•13.你能真正爱上的,并能在一起幸福地生活的人,世界上只有一两个。•14.不用管其他因素,如果你确实爱上了另一个人,就可以和这个人结婚了。•15.要得到幸福就必须对你要与之结婚的人有爱情。•16.当你和所爱的人分离时,世界上的一切仿佛都暗淡而令人不满意。•17.父母不应该劝说儿女同谁约会,他们已经忘记恋爱是怎么回事了。•18.爱情被看成是婚姻的主要动机,那是好的。•19.当你爱上一个人时,你就想到将来要和那个人结婚。•20.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些地方有一个理想的对象,问题是怎样去找到那个对象。•21.嫉妒通常是直接随着爱情而变化的,就是说,你越是爱就越会有嫉妒心。•22.被任何人都爱上的人大约只有少数几个。•23.当你恋爱时,你的判断力通常不是太清楚的。•24.你认为,一生中爱情只有一次。•25.你不能强使自己爱上某一个人,爱情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26.和爱情相比,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的差别是无关紧要的。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1、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对下一个更高阶段的道理进行推理;对儿童现有道德结构中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展开讨论,使他们不满于现有的水平;在上述互换意见和对话的气氛中,以开明的方式比较相互矛盾的道德观
本文标题: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03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