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A4打印版答案-八年级上-物理-教科版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1、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实验中应选较薄的玻璃板(选填“较厚”或“较薄”)(2).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竖直放置;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的现象是不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若要检验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你的方法是:用三角板两直角边分别靠在玻璃板与白纸上。(3).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完全相同;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6).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7).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8).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9).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B)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10).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11).观察蜡烛A的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这两个像的间距为两倍玻璃板的厚度。(12).实验应该选用较薄(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这是为了使玻璃板两个面反射成的像尽量重叠,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1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远离玻璃板.(14).如何证明像的大小与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将蜡烛逐渐远离镜面,移动后面的蜡烛,总能与像重合,说明像的大小不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而改变。(15).怎样证明成的是虚像?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16).实验中为什么要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以便得到普遍规律。(17).实验结论是什么: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若用棋子做实验,不足是什么?棋子不是光源,看不清棋子的像如何改进?用手电筒照亮棋子。(18).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9).22、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1)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两点到镜面的距离,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或将纸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否重合。)(2)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像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文标题: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A4打印版答案-八年级上-物理-教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05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