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于地域民族特色视角的古镇复兴设计研究——以黔东南下司古镇城市设计为例李雪刚摘要:地域民族特色维系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脉络,是一座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城市文化的内核。研究从地域民族特色视角入手,分析提炼地域民族特色的内涵以及古镇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并且总结出地域民族特色视角下古镇复兴的策略,最后,结合黔东南下司镇的设计阐述地域民族特色视角下古镇复兴策略,以更好地在保护中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地域民族特色古镇复兴贵州下司城市设计0引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注重人文城市的建设[1]。古镇维系着一个地方的核心情感和价值,延续着地方文脉,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古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古镇复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古镇的复兴要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民族的特色文化,只有在对原有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古镇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基于地域民族特色文化视角下的古镇复兴运动变得尤为重要。1地域民族特色的内涵以及古镇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1.1地域民族特色的内涵地域民族特色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某一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生活习俗、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2]。地域民族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受地理区位、生活环境、气候等各方面的影响,又会对本民族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城市形态、街道风貌、建筑风格、生活节奏等方面,总体来说,地域民族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本民族原有的民族特色;二是强调包容性,注重当地民族特色与外来民族特色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三是注重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扬,不仅仅局限在当地,更要传播出去;四是关注民生,在保留原有民族特色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改善民生,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地域民族特色视角下古镇复兴的历史意义地域民族特色的视角一方面强调要保留民族原有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强调与时俱进,重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古镇复兴运动往往是从最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古镇开始,最能反映出古镇地域民族的特色,但是现阶段古镇复兴还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建筑破败,环境差。古镇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能在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出古镇的地域民族特色,但是,这些建筑大多年久失修,立面破败,甚至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且很多历史建筑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许多生活需求,亟须有效地修缮与改造。二是公共空间匮乏,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古镇大多都具有比较长的历史,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古镇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城市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空间格局出现了杂乱无章的现象,不利于古镇复兴。三是文化衰败。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古镇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有些民族文化相对落后闭塞,阻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城市空间和建筑格局的衰败,民族特色文化也在逐渐丧失其承载力,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四是居民生活水平低下,急需脱贫致富。可见,在地域民族特色视角下的古镇复兴运动对于保护古镇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和古镇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更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发展,一方面可以在保留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基础上合理修缮城市建筑与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域民族特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2地域民族特色视角下的古镇复兴策略刘明鑫等人对于四川平乐镇古镇复兴的研究中强调古镇复兴要实现物质、功能、文化三个方面的复兴[3],在分析了四川平乐镇城市空间、建筑结构及空间格局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平乐镇古镇复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空间整治是古镇复兴的关键,最后从物质、功能、文化三个层面提出了古镇公共空间整治的原则。陈惠平等以长沙市望城靖港古镇复兴为例,探索了历史街区在保护与复兴中场所精神表达的策略[4],提出了以人为本,在古镇原有基础上进行复原,融合自然,展现地域特性的复兴策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地域民族特色视角下的古镇复兴的策略。2.1充分尊重并改善原有古镇格局原有城市格局是古镇地域民族特色文化最有力的承载体,是地域民族特色最直观、最具象的反映[5]。地域民族特色强调的是对传统的保留与修缮,体现对历史的尊重。因此,古镇复兴首先要明确“复兴”什么,一方面要保留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形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缮与维护,对历史建筑进行充分的再利用,恢复其功能,在原有基础上焕发建筑的活力。2.2营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古镇公共空间场所古镇复兴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公共空间匮乏,城市空间格局不合理,现有的城市空间已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此,梳理并合理的营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在营造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何在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的同时,兼具现代城市生活的功能[6]。2.3强调地域民族特色在古镇复兴中的引导作用古镇复兴是一项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古镇复兴的任务,需要以地域民族特色为主导,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在历史街区现状的基础上保留传统建筑的完整性,这样能够更加体现出地域民族特色,同时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2.4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地域民族特色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传播的,因此,要以地域民族特色为主导进行古镇复兴,需要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现代城市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这一点反映在古镇复兴中,就是要注重城市空间格局、建筑格局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要保留完整的历史风貌,又要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城市生活的需求[7]。2.5大力发展民族产业古镇复兴要借助于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重点发展古镇当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产业,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地域民族特色在古镇复兴中所起到的到动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古镇的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3黔东南下司古镇城市设计的实践3.1下司古镇的发展现状以及历史价值黔东南下司古镇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东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福泉市。早在明清时期就因地理位置独特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商业兴盛,有“小上海”之称,并拥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有下司古镇、古码头、街巷、苗族吊脚楼、夏同和状元第、禹王宫遗址、观音阁和文昌阁等文物古迹,铜鼓村苗族农民画等民族风情,下司古镇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价值。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下司古镇旧容新貌兼容,古巷新街并存,不利于古镇的继续发展,逐渐失去了古镇的旅游竞争力,古镇复兴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3.2下司古镇城市设计策略下司古镇复兴的规划范围为6平方公里,以下司古镇与清水江为核心,北靠沪昆高速,南至沪昆高铁沿线,东至规划中的南北干道沿线,西靠不可建设利用的山体,概念性设计在地域民族特色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引领、景观优先、保留完整格局以及丰富业态的古镇复兴策略。(图1)图1下司古镇设计平面图3.2.1地域建筑保护与特色彰显下司古镇具有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下司镇多以苗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具有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因此,考虑以苗侗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引领,打造苗侗文化发展区,使其成为黔东南最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主题旅游区,如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包括苗侗文化中独有的苗绣、苗医药、侗棉、侗绣、侗族大歌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传统手工艺展示,包括民俗手工艺体验园、传统美食中心、民俗家庭式客栈等,还有民间艺术盛汇,包括苗族文化艺术节、侗族文化艺术节、山歌会、芦笙节等民族节日,这些都构成了苗侗文化发展区的主要展示形式。图2下司古镇建筑现状调研及改造策略古镇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核心理念是重新发现地方建筑的文化价值,并使之为现代人所用。保护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提升建筑内部空间品质,使之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设计对下司古镇的建筑进行分层次的保护与改造,借鉴并进一步发扬黔东南地区独特的建筑传统,力求生动反映出黔东南地区的地方文脉与生活形态。首先,对古镇建筑进行调研与评级。根据规划区建筑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保存现状三个方面将现状建筑物分为一类建筑,二类建筑和三类建筑三种类型。并提出分层次的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图2)力求做到“守旧如旧,古为今用”。根据史料以及建筑现状,完整保留恢复了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建筑,比如恢复了夏同禾纪念馆、张先陪纪念馆以及阳明书院等,同时梳理了古镇的商贸发展历史,营建恢复了“小上海”繁华时期的广东会馆、两湖会馆以及福建会馆等。(图3)在对苗侗文化中独有的建筑形态以及民族生活文化进行调查之后,将下司大桥改造成为大型风雨桥,作为下司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对福建会馆的改造,以海派建筑风格为范本,除了下司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木材之外,大量应用石材与青砖作为建筑结构材料,使其成为下司古镇中极具特色的一处海派建筑。芦笙节是苗族和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规划在镇政府前广场设置芦笙广场,广场周边建筑主要有中心鼓楼、寨门、戏台等,并通过长廊连接各重点建筑以及周边民居,形成围合感并统一广场形象。图3阳明书院及两湖会馆改造设计3.2.2地域景观优先下司镇虽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系统,以农田和大量林地为基础构成的土地覆被类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基质,但是下司镇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城镇化扩张的威胁,景观破碎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要选择生态条件较好的自然景观区域进行保护,作为生物栖息地以及绿地系统的核心,并且建设完整的生态廊道和大面积的生态斑块予以保护,根据不同地块的生态承载能力布局不同的旅游建设活动,使城市设计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图4)(1)构建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依托下司镇大面积的生态格局,加强片区内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形成网络状相互连接的绿地系统,将绿地、湿地、公园等生态布局进一步完善。在原有生态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保护生态网络的理念,维持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把周边山体、农田、林地、河流等自然资源作为自然生态要素,形成由自然森林、生态恢复林地、苗圃、道路绿地、城市公园等组成的完整绿地系统。图4景观优先下的公共空间系统营造(2)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在对苗侗民族特色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构建能够反映出苗侗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从整体来看,在芦笙广场上用青石板和鹅卵石仿铜鼓鼓面呈同心圆放射状铺砌,塑造极具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广场;在大码头结合苗侗本土乡土植物进行景观美化,供游客小憩使用;菜市场位于古镇核心位置,作为古镇公共活动的中心,将延续原有功能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活动中心;会馆广场作为古镇居民议事集会的场所,取当地石材作为铺装,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苗侗传统文化的演进与历练,让游客不但可以阅读体验苗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领略到原始生态的美景。图5下司古镇慢行系统规划3.2.3形态完整古镇复兴以保留完整格局为基础,既包括保留完整街道格局,也包括保留完整建筑格局。下司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在城市空间格局中尤为明显,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格局呈现出旧貌与新颜并存的现象,对于古镇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因此,古镇复兴要保留完整的城市空间格局。(图6)以民族特色重点建筑为核心,在保留街道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将下司大桥改造成风雨廊桥,作为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两湖会馆是核心区西南角最重要的一处历史古迹,以70年代粮仓建筑为主要形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原与复建,体现出明显的西南建筑风格;福建会馆则是福建商客最重要的汇集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原建筑采用了卷棚式屋顶,具有沿海海派建筑风格,以此为基础,将其修缮为具有明显海派建筑风格的建筑;夏同禾纪念馆是为纪念清代状元夏同禾所设计,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接官厅位于夏同禾纪念馆与小码头之间,给游客创造了一个休憩缅怀的场所;芦笙节是苗侗重要的传统节日,芦笙广场是下司镇芦笙节以及其他民俗活动重要
本文标题:MK-030.基于地域民族特色视角的古镇复兴设计研究——以黔东南下司古镇城市设计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2375 .html